杜志穎
摘 要:本文使用結構分析范式,通過對社會結構轉型背景下9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進行深入的訪談,目的是為了探究9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中“喪文化”的形成機制。通過研究,發現“喪文化”是目前中國社會中盛行的一種亞文化,“喪”是它不同于其他類型亞文化的明顯的特征,在目前國內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矛盾激化給9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心理焦慮,而有著情感支持作用的社會網絡正在消解,導致了青年群體的“喪”,在同輩群體中的趨同和模仿心理的作用下,“喪”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得到迅速傳播,“喪文化”因此而產生。
關鍵詞:社會結構轉型;壓力;喪文化
一、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轉型期,社會問題凸現:房價過高、貧富差距加大、階級固化曰益嚴重、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健全,這些問題過去掩蓋在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之下,但隨著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與之相伴的社會焦慮也日趨嚴重。【1】 “喪文化”是近年來流行于我國青年群體當中的一種網絡亞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廢柴”、“葛優躺”等網絡詞匯和現象。【2】 “葛優躺”呈現的是電視劇《我愛我家》中一個外表邋遢青年的形象,他癱躺在沙發上的樣子表現出頹廢、絕望的“喪”感。這一形象深刻引發了90后網友的深刻共鳴,并將這一畫面做成表情包,配上文字“感覺身體被掏空”,在網絡中得到火熱傳播。
二、“喪文化”生成機制
“喪文化”的流行絕不是空穴來風,背后有其獨特的形成機制。
1.境遇:轉型中的壓力
9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的“喪”與其所處的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很多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年輕人,面臨著高生活成本、工作壓力、職業發展困境、休閑娛樂時間缺乏、社交恐懼、婚戀難題、自我期待差距以及社會支持系統薄弱等諸多困惑。
“喪文化”的興起不是空穴來風,其產生于中國社會的蓬勃發展。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人民生活的物質層面得到很大的提升,人們的價值取向越發工具性。在社會階層結構方面,我國地區、城鄉、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加大,對于高學歷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其中一部分可以在大城市獲得相對較好的就業機會,但這也只是體現在表層了,到最后全部都被淹沒在大城市的高房價之中而難有屬于自己的一局之所。家庭背景一般的年輕人很難實現階層之間的向上流動,階層固化也越發明顯。在整個社會氛圍上,隨著“消費主義”的盛行,大眾的社會價值觀的也開始出現變化,經濟地位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有錢有房有車成為成功人士的標配,這樣一種單一取向的價值觀非常具有誤導性,也容易加劇青年的壓力。
2.轉變:情感支持缺乏
初級群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提出來的。根據庫利的解釋,所謂初級群體,就是由面對面的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人際關系的社會群體。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初級群體都在滿足人們情感需要、減輕社會壓力、防止人性異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3】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越發帶有短暫性、間接性和功能性的特點,初級群體的數量和質量也在不斷下降,在消費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人的個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初級群體開始衰落。
初級群體的衰落帶來人際關系的疏遠、冷漠,人們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人是群體的動物,情感的動物,在家庭、鄰里、社區等初級群體給其成員提供的支持和保障中,情感和精神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在這些群體中,個體之間保持密切而穩定的情感聯系,這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群體難以替代的,初級群體是人的幸福感等個人體驗的主要來源之一,初級群體的衰落會直接影響到社會成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導致生活意義的喪失。
3.技術:網絡媒介盛行
當代中國青年群體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網絡為“喪文化”的形成和傳播提供了主要的空間和平臺。
首先,網絡的匿名性是“喪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其次,網絡傳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喪文化的表現形式多樣,不論是圖片、表情包甚至是一句話都可以生動地表達出自我內心情感,通過網絡的傳播,受眾可以很容易接收并理解其所表達的信息。
4.流行:群體認同和學習模仿
群體認同是確認“我們是誰”的基礎,是分析自我與群體關系的關鍵,它的形成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動態性。群體認同感可以讓群內成員的特殊性得到展露,而個體在群體內部得到尊重以及滿足感,進而加深了群體認同。【4】90后群體之所以會產生群體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有著極為相同的心理焦慮和壓力困擾。現在社會中絕大部分90后實際上都面臨著高房價、就業難等壓力,并且短期內也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而只能通過網絡這一平臺以“自嘲”、“頹廢”等形式來進行自我表達。并且他們發現并不只是自己一個人在表達“喪”,而在社會中,有龐大的同類“喪”群體,它們通過在網絡空間中,表達自我的“喪”,并與“喪”友們互相點贊、表達支持與同感,從而建立、維系群體認同。
“喪文化”揭示的是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與妥協,但是研究中發現,并不是所有人在網絡中所呈現的是真實的“喪”,其中不乏有些人是受到群體的影響,進而主動模仿。
三、總結
總之,“喪文化”最為新時代背景下流行于網絡中的一種青年文化,有其特殊的生成機制。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社會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當代90后大學畢業生群體存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內心的焦慮,而社會結構轉型背景下初級群體功能的弱化,降低了其對人們的情感支持作用,進一步使得90后加深了自我的“喪”。匿名化的網絡社會為90后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場所,通過對“喪文化”的傳播,他們釋放了現實生活中“喪”的負面情緒,并且通過群體間的認同、模仿,迅速形成一種流行文化。總之,“喪文化”最為新時代背景下流行于網絡中的一種青年文化,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1]龐雨晨.亞文化視角下90后“喪文化”的風格及其意義--基于社會學的調查與研究[D].浙江大學,2018.
[2]蕭子揚、常進鋒、孫健.從“廢柴”到“葛優躺”: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網絡青年“喪文化”研究,青少年學刊,2017 (3).
[3]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一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