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夢
摘 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是“十三五”與“十四五”時期交匯之年,對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產業興旺,開展鄉村建設行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有意義。
關鍵詞: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發展
引言
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經濟是利國利民的重大項目,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經濟,可以激活地方農業生產活力,以區域特色資源為基礎,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會形成農業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會通過市場環境將很多優質的農產品引入市場,讓消費者享受到高品質的農產品。另外,農業經濟具有地方特色,同類農產品就會出現競爭,這就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促進農業發展,同時給國民帶來飲食種類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實惠。
1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意義
1.1有利于帶動產業發展,解決農村就業問題
特色農業生產不是孤立的,在獲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例如特色農業可以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不但能滿足農業需求,還能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旅游業能促進當地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餐飲業、安保服務業和交通業都能得到快速發展。發展特色農產品,主要是提高農產品的價值,將農產品進行初加工,而不是直接出售低級農產品。特色農業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而加工企業又可以提供較多就業崗位,解決農村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使更多人員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并形成良性的發展環境。
1.2有利于形成農業競爭優勢
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市場迅速發展,但是經營方式大體相同,導致產品種類較少、單一化明顯,進而出現打價格戰的現象。由價格控制市場,那么產品的品質就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發展農業特色經濟能夠轉變競爭模式,由價格競爭轉為質量競爭,通過深入挖掘產品特色,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因此,發展農業特色經濟能夠促進農業競爭形勢的形成,使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
1.3有利于我國農業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市場競爭不斷升級,居民的消費需求也發生了轉變。過去的消費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需求,這對農產品市場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基于這種高要求,農產品不僅品質要過硬,種類也要豐富多樣,發展農業特色經濟能夠實現產銷結合,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要,對于打開國際市場具有推動作用,也是穩定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2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2.1改變初級產品為主的銷售模式
為了推進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改變以初級產品為主的銷售模式,具體工作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提升地方農產品的品質,作為初級產品銷售時,要以質取勝,賣出較高的市場價格。第二,要對地方農業進行深度分析,將農作物進行分類,明確哪些作物要作為初級產品出售,哪些作為具有深加工價值。然后,將具有深加工價值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減少其作為初級產品出售的比例。第三,根據農產品的自身特征,將部分農產品進行粗加工,提升其經濟效益。例如,將辣椒制作成辣椒粉出售,制作工藝沒有辣椒醬復雜,但是相比銷售生鮮辣椒,收入會有所上升。
2.2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為了推進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行業,關于農產品深加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第一,要在農作物中篩選出具有深加工潛力的藥材、水果、蔬菜等。第二,針對具有深加工的農產品,進行深入分析,討論其深加工的可能性,以及對應的加工費用,然后綜合各種因素,確定深加工方法。如山藥作為藥食兩用的食材,可以加工成為山藥片;水果可以制作成果脯或者脫水果蔬等等。第三,對生產能力遠超市場需求的農產品,要發掘它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價值。如藥劑西瓜霜是從西瓜中提取有效成分,可以發掘其藥用價值。
2.3扶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打響農業品牌的主體和核心,農業品牌要上規模出效益,關鍵要靠龍頭企業來領航。例如某公司擁有“新集”商標,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形成了蔬菜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及相關配套服務為核心的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今年創新思路,推廣“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新模式,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鮮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開發新項目,加快形成完整的產銷鏈條,實現種植、銷售、服務三個層次的升值,帶動農戶、村集體、合作組織做大做強。
2.4發展種植業循環經濟模式
種植業循環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為減量化和再利用,這種循環經濟模式的主要技術包括農作物增產技術、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廢棄農作物的處理技術。對于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不發達的縣域而言種植業循環經濟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這種循環經濟模式中,農作物增產技術的應用目標在于實現單位農作物的穩產和高產量,高產農作物品種的應用種植技術、農作物的輪作技術、農作物的共生技術等都是農作物高產技術的重要應用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實現農藥和化肥減量基礎上的高產。農作物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則是針對不同的農作物產品品種有不同的技術應用,主要的目標在于提升農作物產品的附加值,如林木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就是林木產品物理加工技術,甘蔗之類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就是糖水解技術。廢棄農作物處理技術主要目標在于實現廢棄農作物的再循環利用,不僅節約和創造新的資源,還減少對農業生態的破壞,如以秸稈制肥和生產沼氣。種植業循環經濟模式目前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應用較廣泛,是一種基礎性的循環經濟模式,縣域特色農業產業的深入發展,這種基礎性的循環經濟模式會向種養業結合的大循環模式轉變。
2.5發展養殖業循環經濟模式
養殖業循環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減量化和再循環,這一循環經濟模式中的技術應用包括畜產品高產、深加工以及廢棄物處理技術等,養殖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主要是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的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畜產品高產技術主要以提高產品中的肉占比為目標,如胚胎移植技術、飼料配比技術以及科學養殖技術等。畜產品的深加工技術也主要是為了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諸如畜產品的包裝、存儲、運輸技術等。畜產品的廢物處理技術則能夠實現廢物的再利用再循環,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同時還能節約能源資源,如養殖廢產品中的糞便則可以制造沼氣,動物毛也可以變廢為寶。養殖業循環經濟模式在當前我國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中應用較為廣泛,且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技術,沼氣技術最具代表性,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種養結合,發展大循環模式。
結語
綜上,地方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持續優化,根據市場具體情況、農產品特色、科技支撐力度等進行階段性調整。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態環保的背景下,地方特色農業要以自己本土特色為主,挖掘地方歷史和地理特征,分析農產品的營養價值、文化價值、食品安全等優勢,彰顯食品加工中的環保特點,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閆志利,艾超.河北省沿海地區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4,28(01):46-51.
[2]谷永芬,吳倩.我國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11(8):88-93.
[3]鄭榕妍.發展創意農業及其產業鏈的價值分析[J].福建農業科技,2013(10):72-76.
[4]余天霞.“互聯網+農業”研究綜述[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