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儀
【摘要】一年級新生入學是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文明行為規范的教育,讓學生在步入一年級這個重要階段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質量、素質教育、道德品質等方面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點階段,減輕學生對學校的畏懼感,讓新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主要闡述一年級新生入學存在的問題,并探究一年級新生入學文明行為規范培養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一年級;新生入學;文明行為規范
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幼小教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一年級新生入學教學中,教師要讓新生快速地從幼兒的身份轉換到小學生的角色中,讓學生迅速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新生適應一年級的生活,并規范自己的文明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快樂。一年級新生的世界是非常純潔安靜的,就好比一張白紙,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溫暖和關愛傳達給學生,在白紙上描繪溫暖的色彩,用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讓學生回報同樣的溫暖和關愛,消除學生的畏懼感,讓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并規范自身的文明行為習慣。一個好的開始就意味著已經成功了一半,在學生剛入學的階段就規范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抓住這個重要的階段,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上小學生這個角色并愛上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以后的學習生涯打下基礎。在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堂行為習慣、課外行為習慣、學生的衛生行為習慣、其它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培養,并且要始終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系,讓家長也將學生的行為習慣重視起來并達成一致,共同實現小學生的自我管理。
一、一年級新生入學存在的問題
一年級新生在剛進入小學階段時是非常懵懂的,經常會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他們已經習慣了幼兒園中輕松游戲學習的模式,對小學生活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帶著激動的心情來進入小學生活。在這個階段教師和家長如果沒有給學生做好心理疏導,學生就不能很快地適應學習生活,面對那么多行為規范,可能會產生厭煩的心理,甚至還會對小學的教師產生畏懼感。所以一年級新生入學時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第一,在課堂上很多學生都不能適應小學生的課堂模式。上課鈴聲響了很久,學生依然不能停止手上的娛樂快速進入課堂。畢竟學生在幼兒園時是非常放松的,并沒有這種意識。第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40分鐘的時間對剛入學的新生來說是很漫長的,而且在這40分鐘內還要求學生安安靜靜的坐著,這對活潑愛動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就連安靜地坐在教室都是困難的,更何況是要讓學生在這40分鐘內認真聽講。第三,很多學生聽到下課鈴聲響起時,心情就開始飄忽不定了,想著趕緊收拾東西出去玩。第四,有很多一年級新生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在他們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照顧自己也不能規范自己。
二、一年級新生入學文明行為規范培養的具體策略
1.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一年級新生剛入學時,面對那么多行為規范,他們可能會產生厭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到親切,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培養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在一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用自己的威嚴去控制學生的行為,這種情況下雖然學生慢慢變乖了,但是他們會對教師產生距離和畏懼感,丟失了童真童趣。所以,教師要去貼近學生,和學生成為朋友,這才是展開教學的基礎。在課堂行為規范中,響起上課鈴聲,學生就應該準備好課本,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師。當然,會有很多學生做不到,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學生要在門口打報告,得到教師的允許才進入教室。這種行為規范,在學生剛入學時都不能適應,因此教師就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前準備的表現能力,如果發現表現優秀的學生,要進行表揚,并且發給他們一些小獎品,這樣其他的學生也會跟著照做,解決了小學生課前準備的問題,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并養成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一年級新生在剛入學時,在課堂上經常會搞出一些小動作,影響課堂紀律,在這個階段教師就應該創新教學模式,增加日常課堂上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中休息幾分鐘。只要學生認真聽講,就獎勵學生玩一個趣味的小游戲,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養成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其次,在下課時教師為了防止學生聽到鈴聲就坐不住,可以在下課時讓全班學生起立和教師說:“老師再見,老師辛苦了”這種口號,在和教師互道再見之后再下課,每次在下課時增加這個程序,會讓學生養成一種習慣,學生的文明行為也會得到非常明顯的進步。
2.課外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積極地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熟悉這些規范并認真遵循。課外的行為規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公共場合或者課外活動等場所,該怎樣保護公共財產,遵循公共秩序。可能一部分學生認為,沒有了教師的監督,在課外就可以隨心所欲,這樣的想法是不恰當的,不管在課上還是課外,學生都應該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樣才可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小自律。所以,教師可以在班級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班級管理員,互相監督彼此之間的表現。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養成愛干凈的習慣,在教室中遇到紙團或者垃圾,要撿起來放到垃圾桶,畢竟教室的衛生環境對學生的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響,一個干凈整潔的環境會讓學生和教師感到輕松舒適。
3.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學習過程中要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練習,從寫字、讀書、坐姿等規范學生的行為,從這些小小的細節上進行鍛煉,讓學生在開始接觸學習就能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指導的內容以兒歌的形式教給學生,比如,“早上起床衣被疊好,洗臉刷牙吃飽飽”“鈴聲叮鈴鈴,學生小步跑,安安靜靜整理好,等待教師把課講”,等等。這種簡單的小兒歌幫助學生習慣的養成,然后教師還可以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中組織一些競賽,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習慣的鞏固,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實際的表揚,有利于班風班貌的發展。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會,讓家長配合教師一起規范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讓一年級的新生迅速適應小學生活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掌握小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總結
在一年級新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教學方式,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多一些關懷和耐心,多一些情感上的思想交流,讓學生減輕對教師的畏懼感和小學生活的緊張感,達到“細無聲,潤心田”的境界,用心去呵護一年級新生天真的童趣。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吸取知識并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為以后的小學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蓮英.在陪伴的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長——如何讓一年級新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J].辦公室業務,2017(10).
[2]付佳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2016.
[3]高彥.小學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實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4]劉昌華,喻莉莉.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N].黃岡日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