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代鵬
摘 要:微生物稠油降粘主要是利用注入營養液和微生物菌液的方式,使微生物在油藏條件下大量繁殖,在微生物菌體和代謝產物的協同作用下,降低了原油粘度,增加了采收率。我們對實施微生物稠油降粘的油井進行跟蹤監測,做好施工后效果分析,能有效的指導下部工作方向。
關鍵詞:微生物;稠油;效果分析
1前言
微生物稠油降粘主要是利用注入營養液和微生物菌液的方式,使微生物在油藏條件下大量繁殖,同時激活內源微生物,二者共同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小分子有機酸、醇以及生物氣等。一方面原油被乳化成水包油型乳化液,將原油分子間的內摩擦力和原油與筒壁的摩擦力轉化成水與水和水與筒壁之間的摩擦力;另一方面產生的生物氣不僅可以溶解進入原油中,降低粘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層壓力。在微生物菌體和代謝產物的協同作用下,降低了原油粘度,增加了采收率。
2施工井詳細產能情況分析
2.1錦J22-26井產能情況分析
施工井錦J22-26處理層位在于樓,處理井段803.6-824.5 m,有效厚度/層數為 9.4/3。微生物稠油降粘施工前,該井產能下降明顯,已關井數日。進行微生物稠油降粘施工后,于5月27日開井并恢復正常生產。前期由于微生物代謝旺盛,產量增加幅度較大,前50天的總產油量可以達到88.8 t,平均日產油2.15 t,是施工前的1.6倍,且稠油降粘率達到80%。但之后可能由于營養源消耗過快,微生物代謝活動減弱,導致產量迅速遞減。鑒于目前產量情況分析,建議補加部分營養源,促進微生物大量生長代謝,提高油井采收率。
2.2錦J16-20井產能情況分析
施工井錦J16-20處理層位在于樓,處理井段812.8-840.7 m,有效厚度/層數為 15.2/5。微生物稠油降粘施工前,該井產能不足,措施前日平均產能量僅為0.2 t。進行微生物稠油降粘施工后,于5月25日開井并恢復正常生產。前期產產量增加較快,前43天累計產油37.4 t,日產油0.87 t;后期產能量略有下降,但總體仍處于一個增油的狀態,61 d累計產油達42.7 t,降粘率達65%以上,結果如圖2所示。推測是因為微生物注入后較快的適應了地層條件,大量的生長繁殖,并代謝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等,將原油乳化,降低了原油與地層巖石和管道的摩擦力,降低原油流動阻力,提高了采收率。但后續可能由于營養液消耗,微生物生長減慢,產量增加幅度減低。建議若要進一步提高產量,可以采取補加營養液的方式。
2.3 錦J20-28側2井產能情況分析
施工井錦J20-28側2處理層位在于樓,處理井段811.9-832.5 m,有效厚度/層數7.5/3。對該井措施前的產能情況進行分析可知,日產油量波動較大且逐漸減少。微生物稠油降粘施工后,初期產能增加明顯,但隨后迅速降低,也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與施工前基本一致。推測原因可能由于該井地層壓力不足或液面較低,或者由于油層非均質性明顯,存在高滲透層,注入的微生物及營養液進入高滲透水層,不能很好的在油層中生長代謝并乳化原油,所以增產效果不明顯。但由于該井產量波動較大,應繼續觀察該井產量變化情況。同時,搜集該井的詳細地質資料和產量波動情況進行分析,找到適當的解決措施。
2.4錦J18-30井產能情況分析
施工井錦J18-30處理層位在于樓,處理井段819.6-839.8 m,有效厚度/層數9.1/4。該井施工前總體產能相對較高。在措施后出現持續的產能波動現象,前期產量增加顯著,后期波動較大,且產量遞減,但仍與措施前相當,平均日產量與措施前一致,均為0.9t。分析該井的井史資料發現,在微生物施工前該井曾出現過氣竄,因此可能導致地層的壓力和溫度升高,對微生物的生長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代謝緩慢,稠油降粘效果不理想,降粘率僅為10%,所以增產效果不理想。建議搜集該井的詳盡的資料進行分析,如果確實由于氣竄導致溫度升高,則該井可能不適合微生物措施,若由于其它地質條件引起的產量波動,則需要設計合理的方案,進行下一步的增產措施。
3施工井產能綜合效果評價及問題分析
施工的油井目前已全部恢復增長生產,其中70%以上油井的措施增產效果十分顯著。說明微生物稠油降粘技術適合該塊的地質和油藏條件,微生物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高效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施工后跟蹤監測油井內微生物的生長情況,在合適的時機補助微生物和營養液,在微生物和營養源注入后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并且施工后的稠油降粘率均在70%以上。綜合分析表明注入的微生物能夠很好的適應油藏條件,大量的生長繁殖,代謝產生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的產物,如生物表面活性劑、酸和醇等有機溶劑,乳化溶解原油,降低了稠油粘度以及原油與地層和管道的摩擦力,增強了流動性;同時產生的生物氣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層的壓力,有利于產量的提高。
有3井次在開井前期產油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很快產量出現迅速遞減的現象,說明微生物在地層中的生產代謝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不能充分發揮稠油降粘效果。推測原因,可能是由于氣竄造成油藏溫度過高,水竄造成的微生物及營養源流失、堵塞造成的微生物運移障礙等,都使注入的微生物生長代謝受到抑制,因此造成增產效果不顯著。建議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后,找到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以便后續采取適當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參考文獻:
[1] 雷光倫.微生物采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石油學報,2002,22(2).
[2]張廷山,蘭光志.微生物降解稠油及提高采收率實驗研究[J].石油學報,2001,22(1):54-57.
(中油遼河油田公司錦州采油廠? 遼寧 凌海? 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