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普遍面臨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產業發展困難重重、鄉村治理難度日益加大、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等困境。必須通過增強鄉村“人氣”;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創新鄉村社會治理;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等措施來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人才資源;農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此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面臨的困境
通過調研發現,當前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困境有:
1、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充足的人才、人力資源是鄉村振興最基本、最活躍的要素。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分治的治理結構,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要明顯優于鄉村,城市對農村人口一直有著較強的吸引力。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和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和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造成農村人口“空巢化”,普遍出現“精兵強將走四方,老弱病殘務農忙”的局面,廣大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正是由于農村“空心化”現象的日趨加重,廣大農村的生產、消費陷入“死氣沉沉”境地。沒有“人氣”的鄉村是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
2、農村產業發展困難重重。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和最基本的保障。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基礎實施落后,農業科技不發達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國廣大農村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廣大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斷加大,但廣大農村的產業發展依然存在產品結構單一、規模效益較差、市場對接不暢等等問題。就產業結構而言,農業發展矛盾突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脫節,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程度低,結構不合理。優質產品短缺與劣質產品過剩同時并存,安全、綠色產品供不應求與低質產品產量過剩的現象時有發生。鄉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流動性弱,資源轉化能力不強。對于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范區、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不大,農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3、鄉村治理難度日益加大。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重要保障。隨著鄉村人口結構、思想觀念、利益格局的大變革、大調整,鄉村治理面臨新的挑戰不斷增強。由于鄉村公共服務基礎實施建設滯后,歷史欠賬太多,當前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供需矛盾日漸突出,農村治安、養老服務、就醫就學等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行政村的職能難以轉化,權力有資本化趨勢。因合鄉并村大調整,合并村的部分村民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村民之間的矛盾難于調和。村級發展成果的利益協調機制、成果共享機制尚未健全,村民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問題等等,造成目前的鄉村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
4、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主導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當前,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陳舊,受思維慣性影響大,故步自封,不敢作為。有的發展意識淡薄,固守傳統發展理念,缺乏求新、求變、求異的開放革新理念。在鄉村振興戰略試點村推進過程中,主要還是以上率下、組織推動式的展開,雖然在具體執行層面村民逐步加入,也激發了村民建設家園的熱情,但由于村民思想觀念、傳統習慣、技能素養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其“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依然不強。
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始終堅持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讓更多的要素和資源流向農村,匯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力量。
1、要增強鄉村的“人氣”。要堅持留住現有人才、人力資源和吸引外流人員回鄉創新創業相結合的路子來增加鄉村的“人氣”。要留住鄉村的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關鍵。要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中低產田土改造、加大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加快推進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建設、統籌規模建設基礎設施等入手,為機械化、集約化農業生產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改變傳統農業“靠天收”的局面,減少農業自然風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從而提高農民在鄉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應該全面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不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情況下,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大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在吸引人才方面,要加大土地、融資、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傾斜,為鄉村在外創業人員和城市社會資本到農村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切實提高其到農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2、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一是要科學合理規劃,既要立足本地實際,又要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錯位發展,堅持一村一品,杜絕盲目跟風、一擁而上同質化發展現象。二是要加大對產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做好產業整合、抱團取暖的大文章,一個村、一個鎮的一個產業要培植好優勢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對內分工協作、規范生產,對外統一品牌、擴大影響、拓寬營銷渠道。政府要夯實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除了重點培植與合理布局優勢產業外,還須著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走組織化生產道路,增強市場競爭力。農業發展領域面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比較突出,要把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有效載體,推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連接。
3、要創新鄉村社會治理。一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加強村級兩委班子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提高村兩委班子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做到矛盾糾紛不出村。二要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積極解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勞動就業、養老保險、環境治理等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三要加強農村公共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群防群治機制,建立以包村民警、專職治安員、農村治保力量為骨干,以退休黨員干部、老年協會為輔的社會治安聯防群防群治隊伍,進一步加強綜治管理,構建點、線、面三維立體防控模式,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4、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一要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農民的首創精神。要尊重和維護農民的主體地位,加強農民主體意識培育,深入農村知民情、察民意、解難題,真正發動和引導農民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來。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凝聚農民的智慧結晶,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鼓勵農民圍繞鄉村振興進行大膽的探索、實踐,并認真研究和總結發揚新經驗,共同闖出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的新路子。二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大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要切實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在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站、專門職業學校培訓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相關涉農培訓教育機構,改善教學及培訓條件,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作者簡介:
楊立新,男,湖南永州人,1985年8月生,中共永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