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林
摘 要: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同時,現代化建設的腳步在不斷地加快,人們的發展思路也在不斷地變化。為了更好地迎合生態發展的真實需求,大水面養殖理念應運而生。這樣的養殖方式,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和整體環境的和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能夠在保證漁業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技術;養殖品種;輪捕輪放
“生態漁業”是以保護水環境為目的,選擇適當魚類進行人工放養,根據魚類與其它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利用水陸物質循環系統,通過采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按生態規律開發,注重漁業生態與生態環境協調、質量安全與現代技術統一的漁業生產方式。“清水漁業”的原理是一定數量的慮食性魚類(鰱、鳙)對水投中浮游生物有控制效應,可抑制藻類的生長和讓水中的氮、磷通過營養級能量的轉化,最終以魚產量的形式得到固定,當捕撈出水體時就移出了氮和磷。著名的千島湖“保水漁業”就是成功范例之一。這種養殖模式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產量和高效益,而是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基礎上,保證魚類安全、水安全及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
一、養魚工程
一般在進行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時,大水面選擇是基礎,也是關鍵。只有滿足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標準,才能為魚類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根據以往人們的豐富經驗,越來越多的人發覺養魚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在于水域的選擇]。為什么這么說?經過不完全統計和調查,由于養魚池的構造標準不達標,而造成的魚類死亡事件不在少數,主要是因為一些具體的細節工程沒有做到位,導致所養殖的魚類沒有達到能夠越冬的條件,并且這也直接影響了養殖戶的一些經濟效益。針對于具體的養魚池來說,在建設期間,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其標準也有很多,主要就是一定要牢固,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實用性和便捷性。與此同時,建設養魚池,要格外注意注水閘門的建設和排水閘門的建設等,并且還需要在防逃設施上下功夫,對于一些堤壩以及應用于越冬的區域都需要進行認真、細致地建設。尤其是在北方,一到冬季,溫度最低時可達到零下30-40度左右。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不能將越冬工程做到位,那么造成的損失將會是巨大的。
針對于注水閘門和排水閘門來說,建設時需要達到的標準便是能夠自由地開放,促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便捷性和穩定性。此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養魚池需要時常地注水,而當注水時間過長時,導致水位超過了規定高度,也需要其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固性和穩定性[2]。此時為了達到這一標準,就需要在原料上進行相應的更新和改善。根據目前的建設現狀,一般可以選擇使用混凝土等施工材料。與此同時,對于注水口和排水口的高度也有一定的建設要求,即注水口的位置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去調節建設高度,并需要保證在注水時,能夠順暢。而排水口根據其自身的建設特點,需要建設在低處,促使其排水時能夠加大排水的速度和效率。
針對于防逃設施而言,需要建設在注水口和排水口,對其的建設標準便是對注水不造成阻礙,也不可影響排水的速度,而更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是不能將魚類放跑。無論是在注水時,還是在排水時,注水口和排水口的水流都是比較湍急的,魚類也愿意在這里集中,因此,想要促使其逃脫率降低,是非常困難的。此時,建設防逃設施需要設計好具體的地點,一般在注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有很多的雜物堆積,為了減少雜物和防逃設施的直接接觸,可以將防逃設施建設在距離注水口和排水口幾米的位置,保證建設的位置水流的速度相對較緩,同時建設的防逃設施,即攔網能夠將大部分的雜物過濾,這樣也是為了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除此之外,需要在攔網的底部進行相應的穩定處理,即借助一些卵石,對攔網進行加固。攔網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即需要距離水面1.3米-1.6米之間,這是根據魚類跳出水面的高度來設計的,防止其跳過攔網[3]。
二、養殖品種搭配
對于養殖戶來說,一般不會單獨只養殖同一種魚,而當品種過多時,需要注意品種的搭配,有些魚類并不能放在一起進行養殖。養殖戶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考慮,其中,需要對水面條件進行重點分析,以此作為搭配的依據。
針對于水草型大水面養殖而言,養殖戶可以將鯽魚、草魚以及鯉魚等魚類搭配在一起進行養殖,同時,需要將這些魚類進行投放比例的分配,一般在這樣的大水面養殖中,鯽魚的投放量是最多的,而對于一些肉食性的魚類要極少地進行投放。
針對于富營養型的大水面養殖而言,這是由于養殖的時間相對比較長,致使水底部積聚了比較厚的淤泥,這樣的情況下,水生植物相對來說比較少。與此同時,此類大水面養殖的養魚池中的水一般都來自于周邊稻田瀉出來的水,也可能是大氣降水。因此,這樣的水所蘊涵的肥力就會比較高,但同時其透明度不會太高。養殖戶在進行魚類投放時,一般可以投放鰱鳙魚之類的魚,并且占總體的比例較高,而對于草魚之類的魚就要進行少量投放[4]。
針對于貧營養型的大水面養殖來說,其中存在的浮游植物的數量相對比較少,此時,在決定養殖品種的搭配時,需要結合具體的水體特點,放養的密度相對低些。
三、放養密度
放養的密度和養殖效果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關聯,如果放養的密度出現過多或是過少的情況,都有可能對養殖的魚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如當其密度過大時,就會影響個體魚的正常生長,當魚類沒有達到銷售的規格和質量時,將會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根據生物量測算,一般人放天養投放個體鰱鳙魚種體重1斤,數量為10-15尾左右/畝。
四、放養模式
魚類從養殖開始,需要經歷幾個成長階段,在這期間,首先,養殖戶需要保證魚類的安全,主要就是針對其越冬的安全,其次,就是放養的密度問題,能夠保證其成長到標準的銷售規格,最后,就可以進行捕撈。在捕撈時也要注意幾點,不可全部撈出,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放養密度,去決定捕撈的數量,捕大留小,輪捕輪放,力求捕撈量和增殖放養量、庫存量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狀態,保證湖區的存魚量。
五、越冬管理
上文中有重點提到過,越冬管理是極為關鍵和重要的一點,對于魚類的養殖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雖然,處于大水面養殖的魚類關于越冬的問題不大,但是不代表就一定不會有風險,在個別管理不善的情況下,依舊會出現魚類死亡,嚴重時,可能會達不到正常產量。因此,養殖戶需要觀察水面是否存在挺水植物,當存在時,冬季便不需要進行相應的排氣,但是當不存在挺水植物時,而且水底的淤泥相對較深時,就需要在冬季進行打孔排氣,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排出一些有害氣體,就會對水中的魚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5]。
結束語:綜上所述,我國將發展目光逐漸轉移到了可持續發展上,這是必然趨勢。針對于魚類養殖來說,追求高效益、高產量不是第一要義,而是要實現生態養殖的最高目標。為此,需要從養魚工程、養殖品種搭配、放養密度以及越冬管理等多個角度著手,對其技術要點進行規范,從而促進我國漁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勇輝,李鐘杰,陳文靜,張愛芳,丁立云,鄧國平,余澤溪.青嵐湖生態漁業養殖技術研究[J].科學養魚,2014(10):23-24.
[2]李明爽,單袁.齊聚一湖碧水? 暢議兩山理論——大水面生態漁業高峰論壇在千島湖舉辦[J].中國水產,2019(10):6-11.
[3]李夢龍,朱浩,方輝,劉永新,劉興國.大水面以漁養水發展方式探討[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20,10(05):62-66.
[4]隋曉偉.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對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作用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27):135-136.
[5]馬秀玲.寧夏賀蘭縣漁業發展現狀及現代漁業示范縣規劃思路[J].養殖與飼料,2016(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