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昊
摘 要: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是信托制度的靈魂,信托財產的執行取決于信托的獨立性。本文通過對信托財產及受益權強制執行的理論以及實踐進行考察以及和國外的強制執行規定進行比較,并提出一些當前存在的缺陷及改進建議。
關鍵詞:信托;信托財產;強制執行
一、文獻綜述和理論闡述
(一)信托財產的獨立性
信托財產是指信托法律關系中受托人代委托人管理的財產,作為信托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研究信托制度的重點。信托財產首先是委托人把信托財產通過一定方式轉移給受托人,受托人對信托財產進行登記,確定信托財產,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依托于信托財產,所以信托行為的核心是信托財產,因此討論信托財產有著重要的意義。研究國際以及各個國家的信托制度,信托財產在其中都是重中之重,因為不管哪個國的信托制度,信托關系的發生首先都是從轉移信托財產的所有權開始的,信托關系的終止也是從信托財產的注銷結束的。在我國當下的信托法律制度上看,由于我國所有權制度采取的一物一權,所以我國信托法沒有規定信托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而信托法僅是規定了受托人。從相關規定看,信托法第二十八條和二十九條對信托財產的受托人作出了規定,首先受托人不能對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財產同時進行管理,這是由于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所決定的,因此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財產的過程中,對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財產應該分別進行管理,設立各自的專戶,并分別進行登記。這從一定程度表明,在我國的信托法律制度中,受托人并沒有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自2001年頒布以來,《中國信托法》引起了國內法律界的激烈爭論,涉及信托財產所有權的哪一方。《中國信托法》在界定信托概念時采用了非常模糊的術語,并包含了有關信托財產所有權的矛盾規定。盡管如此,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信托業一直在迅速發展,已成為其第二大金融部門。看起來,即使沒有對信托財產所有權的明確定義,中國的信托業仍在迅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有必要對中國信托財產的所有權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便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中國信托法對此問題尚不確定,以及是否有必要糾正或改進它以及如何。當事人申請保護受益人權利的保護措施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信托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受益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可以使用其信托受益人權利清償。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中國作為一個采用民法體系的國家,不使用“雙重所有權”的概念,則其《信托法》應界定信托財產的所有權,要么保留在信托的定居者手中,要么轉讓給信托財產。但是,《中國信托法》使這一基本問題懸而未決,引發了關于誰擁有信托財產的激烈辯論。
信托財產獨立性源自于英美法系,而在我國引進英美的信托法制度,自然而然信托的獨立性也帶入了。信托法最早出現在英國的法律制度,因為英國屬于英美法系,在英美法律所有權制度是可以是雙重所有權制度,因此英國的信托財產所有權是雙重法律制度。這個制度有著歷史根源,最早的時候,信托是為了規避法律、逃避債務和規避稅收的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所以雖然信托的契約會受到保護,但是同時為了要求受托人履行義務,所以既規定了普通法上的所有權,又規定了衡平法上的所有權。但是在信托制度移植到大陸法系后,卻發現由于大陸罰息采取的一物一權的法律制度,和信托法上的雙重所有權相矛盾,因此在大陸法系上,只認為信托財產享有一個所有權,所以大陸法系采取的是單一所有權制度。
英美法系中的所有權主要顯示物體的實際擁有和利用,所有權與所有權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所有權與其他財產權之間也沒有區別。依法確定財產的種類和內容,不能自由設定當事人,明確財產的歸屬,有效保護交易安全,是“合法財產”的原則。在信托結構上,即使信托財產的歸屬發生爭議,信托財產在信托期間與債權人或者第三人不發生沖突。在這一階段,澄清公平制度與不當得利方法之間的區別將是有用的。根據正統的信任原則,對第三方接收者的索賠可能會在他們擁有因受托人違反職責而收到的信托財產;或受托人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類型的索賠。第一類索賠是專有的,第二類索賠是個人的。通常認為專有權利要求是更可取的第二點是它為訴訟人提供了個人主張所沒有提供的實際利益。這些利益包括即使是收回財產的能接收人無力償債以及能夠提出索賠的地方針對隨后的接收者。但是,這種排他性權利有其局限性。
(二)信托財產的公示問題
一般而言,信托財產是通過登記公示的,登記是建立信托關系的法律手段,也是公益信托財產法定權利成立的必要條件。信托財產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公示,使債權人包括第三人知道并產生公信力,從而維護交易安全,這就是信托的公示制度。由于信托財產經過公示既產生了公信力,所以除了一些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其他人一般不能主張信托財產的所有權。由于信托資產的多樣性,不同類型的信托資產提供了不同的披露機制。對應于注冊或注冊財產權,除了通常的注冊程序外,還有一個信托注冊程序,這是必不可少的;就擔保而言,作為信托財產的擔保,除執行正常的擔保轉讓程序外,還應當在其他證明該權力的文件上注明該證券為信托財產;如果將股票或公司債券用作信托,則發行公司可能不會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與該公司對峙。股票和債券屬于證券。雖然我國信托法相關規定要求證券做為信托財產要進行備案,但是我國法律在由哪個機構進行備案,如何備案以及備案程序方面沒有具體的規定,讓人無從下手,導致成為一紙空文。
(三)信托財產不得強制執行以及例外情形
在信托法律制度中,信托財產不得強制執行作為一項原則,強制執行作為一項例外,不僅我國是這樣,縱觀各個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而這條規定于我國信托法的第17條,并對幾種例外情形作出了詳細的規定。不得強制執行。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原則上要求信托財產不得強制執行,但是有原則就有例外,有的時候委托人設立信托財產會損害債權人以及公共利益,因此我國信托法規定了幾種例外情形。縱觀各個國家的信托法律制度,各個國家都規定了信托財產強制執行的例外情形,例如在日本2006年信托法規定的信托財產責任、范圍以及對強制執行的限制。縱觀當下信托財產強制執行的實踐情況下,很多時候對信托財產執行的相關法條存在誤解,一般來說,信托財產不得強制執行是原則,強制執行是例外。但是我們觀察我們當下的審判案件,很多時候都判決對信托財產進行強制執行,這是由于當下的法官對相關法條存在誤解。于是在2019年的九民紀要,再次重申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該紀要對當下的審判起到了指引作用。由于信托關系存在委托人、受托人以及受益人三方主體。我國信托法對委托人以及對受托人的信托財產強制執行都沒有做出規定,但是對受益人的信托財產強制執行作出了如下規定,受益人的信托財產如果為了償還受益人的自身債務,可以申請法院進行強制執行。從這個法條可以看出受益人的信托財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申請強制執行,這也從側面透露出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信托財產一般情況下不得強制執行。
(四)、信托受益權執行
由于我國是大陸法系,一物只有一個所有權,而信托制度源自于英美法系,采取的雙重所有權制度,但是為了和國內的法律制度對接,又不能賦予信托財產兩個所有權,因此在信托關系中,受托人作為管理和處分信托財產的所有人,享有信托財產名義上的所有權,而受益人作為利益獲得者,相當于信托財產的債權人。那么如果我們把信托財產的受益權和物權上的債權進行比較,從信托財產受益權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可以知道,信托財產的債權人地位和公司股權的債權人地位類似,因為信托財產的債權人優于信托受益權,因為我國信托法規定,信托受益權可用于償還信托財產的債務,這和公司股千先償還公司債權人的債務類似。這所以有這個結果,日本信托法部給出了解釋,它認為信托財產的債權人對信托財產做出了貢獻,有利于受益人,因此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對于第三人的合法權利,如果信托財產沒有公示,那么除非善意第三人存在明知的情況以及重大過失,信托財產收益權不得對抗第三人。民事信托(家族信托)中的受益人權利形態各異,有的甚至不能算的上一種權利(如裁量信托中的受益權),無法和股權作比較。
二、相關條文解釋
信托財產不得強制執行的法律依據: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九民會議》就民事和商業審判的前沿問題制定了明確的審判準則。其中第九十五條規定了信托財產訴訟的保留,而本文重點強調了信托財產。信托財產訴訟保全,是指信托財產存在期間獨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擁有屬性。九分鐘的會議記錄不是立法或司法解釋,而只是法律指導。這一條從字面意思看,信托財產辦理了登記手續,就獨立于委托人的固有財產,這是由于財產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該條確認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其實早在2001年就確定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區中直接相關的條文有四條:第15、16、17、18條,間接條文也有一些。而且在一些審判實踐中也確認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所以這次的紀要只能說是重申而已。這一條的規定對當下的司法審判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信托法對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有著類似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審判中屢屢受到挑戰,所以這次的95條特別提出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我國信托法條文(主要指第37條及相關條文)上,如果信托財產的債權人主張對受托人的固有財產提出強制執行,找不到受托人可以提出抗辯的根據。簡言之,當我們談到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時,我們指的是固有財產的債權人不能強制執行信托財產,而信托財產的債權人不能強制執行固有財產。
三、域外法條和制度介紹
英美法系國家并不注重這一定義的精確性和思維邏輯。大陸法系國家沒有肯定單一的所有權定義。他們將信托財產所有權分成兩一部分:受委托人在普通法上具備所有權,是以信托財產為名的任何人,有權利管理方法和處罰信托財產,但不具備收益權;收益人享有股份,是信托財產的真實任何人,對信托財產的盈利享有支配權。另外,受托人不具備所有權,創建信托關聯的前提條件是受托人將信托財產出讓給受委托人。如同英國信托法重述上述,信托是被告方中間以財產為管理中心的信托關聯,受委托人享有授權委托財產的所有權,也是有利益處罰收益人的授權委托財產的責任。
由于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存在許多優點,于是許多國家引進信托法律制度,但是由于信托法律制度英美法系,采取的雙重所有權制度,而在大陸法系是一物一權,因此難免水土不服。美國的股份是信托規章制度的搖藍,信托被告方享有“普通法所有權”和“股份所有權”。大陸法系國家在堅持不懈傳統式的“一物一權”標準的另外,在缺失衡平法的土壤層的前提條件下,大陸法系國家在確定信托財產所有權時有三種不一樣的心態: 受委托人享有所有權,受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不享有所有權和收益人享有所有權。
羅馬帝國土地能夠在羅馬國家范圍內流通,但羅馬的土地是不允許交給別人的。因此當時的羅馬人采取了一種方法叫遺囑信托,遺囑人把土地、奴隸等等財產委托給信任的第三人來代為管理,受益人是羅馬公民。
在日本,依據改動前的《信托法》,大家對什么叫信托合同書開展了探討。信托合同書被視作民事法律行為的,以便建立信托合同書,處罰人務必將財產出讓給受托人反過來,假如將信托合同書視作使信托關聯在產生方位上造成一定法律認可的個人行為,則不用對該個人行為開展處罰。說白了“使信托關聯產生” ,就是指可用信托法,使信托義務依照信托法的要求產生。西貢博士研究生覺得,那樣就必須對開設信托的信托合同書中的個人行為開展解決。反過來,新的信托法采用的觀點是,信托只有根據委托人與受托人中間為創建信托而簽署的合同書來創建,這時不用將信托財產遷移給受托人。這一觀點的原因是,在信托財產出讓以前,必須對受托人要求忠實等義務;受托人運用與信托財產相關的信息內容獲得權益時,理應擔負違背忠誠義務的義務。殊不知,另一方面,僅有委托人和受托人是信托機構
四、完善建議
(一)建立統一信托登記平臺
由于目前信托登記機關及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阻滯了執行法院對被執行人信托財產的及時查詢和進行執行,而且信托業不僅僅局限于信托公司,而是包括信托公司在內所有從事信托業務的金融機構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公司,即應當囊括現有的全部68 家信托公司,并且將作為受托人運用信托制度設計、經營信托業務的其他金融機構也納入其中。信任體現了自由的擴張和責任的限制,雖然信托由于自身的特性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為了信托業的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為了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對信托行業進行監管,因此對信托設立登記制度是勢在必行。
( 二)完善公示制度內涵
由于信托財產禁止強制執行是以信托財產的獨立性為依托,因此對信托財產進行登記有助于保護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因此建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對于國外一些僅僅進行登記的信托財產在我國公示制度的設計上存在了一定的適用困境。對此,我認為我國應該明確信托財產登記的機關和平臺,其次是要明確該登記機關登記的范圍,最后就是可以賦予該登記機關公示的義務,即信托關系一經過機關登記也就意味著公示,這就可以解決與他國法律不同適用上的困難。此外,關于信托登記與公示的內容是否一致,我認為這存在著一定的衡量空間,為了確保信托財產自身的隱秘性以及實現其被公開監督的可能,在登記與公示的范圍上可以進行一定的調整,進而實現雙贏。
(三)明確受托人義務
由于受托人作為管理信托財產的一方主體,不僅享有權利還有義務,完善受托人的相關責任對信托行業穩定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在受托人的諸多資產管理義務中,與信托資產自覺性關聯更為緊密的是受托人的獨立管理義務。對于這一難題,我覺得在我國理應對受托人違背獨立管理義務的損害義務采用折中的方法,即在受托人沒有比較嚴重故意過失的狀況下,保存原來的有限責任公司規章制度,受托人只對因過失導致的信托經濟損失負責任,但假如存有比較嚴重故意過失,則可用無過錯責任規章制度,受托人擔負法律責任,沒法免去義務。其次在承擔義務違反責任形式上可以借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增強其適用性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王家福、劉海年、李步云:《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1]王家福、劉海年、李步云:《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1]謝德勝:《從信托財產獨立性談信托財產的強制執行》,《金融法學家》2013年12第7期。
[2]楊婧.《論信托財產的獨立性》.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王迪、吳斌:《論信托財產的強制執行》,《人民司法》2005年第1期。
[4] 賈義鵬.《信托財產獨立性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5] 孫兵兵.《信托財產及受益權強制執行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6]溫衡:《與信托有關的強制執行困境及疏解》,《理論與改革》2016年第6期。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