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亮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村的發展一直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關鍵內容。在城鎮化發展的大背景下,鄉村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我國鄉村處于高度發展的使其,因此普遍存在著經濟發展差異性大、政治管理體系有待提升、鄉村文化逐漸消退等情況。新鄉賢文化作為鄉賢文化的傳承者,在農村振興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指導作用,幫助農村從精神核心上解決了諸多問題。本文首先研究了新鄉賢文化的定義,同時分析了現階段新鄉賢文化視域下鄉村振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將其作為研究的重點,多個角度給出了應對策略,有效的提升了新鄉賢文化的認識。
關鍵詞:新鄉賢文化;鄉村振興;解決策略
我國一直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狀態,這就造成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有同步發展,這種現象在農村特別明顯。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優惠政策傾向農村,農村的經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建設進度明顯增快。然而,在農村之中不同的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平衡度較差,這種貧富差異性造成了較大的社會矛盾。與此同時,由于農村之中整體文化素養偏低,因此無論從政治權利還是法律意識方面都有待提升。此外,由于農村是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村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農村傳統文化大量的流失。因此,研究新鄉賢文化,為鄉村發展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撐異常關鍵。
一、概念定義分析
(一)新鄉賢文化的定義
鄉賢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在一些有名望、德才兼備賢士影響下,由鄉村內部逐漸積淀、演化而產生的一些鄉風鄉俗以及村規民約。這種文化具有傳承性以及時代的變化性。而新鄉賢文化則是對于傳統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新鄉賢文化同樣是在一定地域內的優秀人文綜合,其包括了農村范圍內的一些鄉村名流,也包括了一些遠在他鄉的名人。簡而言之,新時期的鄉賢文化,是集合鄉村特定區域內的諸多優秀文化,并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領下形成的一種特定的認知。
(二)鄉村振興的定義
鄉村振興是十九大上正式提出的,其主要包括了產業、生活、治理、村風、環境五個部分。這其中產業的發展是其他四部分的基礎,而環境則是提升居住滿意度的關鍵。村風是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前提。治理是保證村民權利,發展基層政治的路徑。生活則是以上幾者綜合后的中心表現。鄉村振興是建設文明鄉村、發展新型農民的有效路徑。而振興鄉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依賴和行為引導依據與新鄉賢文化息息相關。
二、新鄉賢文化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新鄉賢文化雖然被明確的提出,也在多個政策性文件中有著一定的指導性建議,但是究竟如何去建設,如何去操作,大部分有關部門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工作流程以及評價標準。這種模糊化的概念使得工作無法落實,各個部門對責任推諉。與此同時,想要真正的推行鄉賢文化離不開經濟的保障與支持,特別是一些與鄉賢文化有關的機構建設、文化宣傳,都需要資金。然而鄉村一級資金的使用需要層層審批,且最終拿到的資金與申報資金差異過大,使得基層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鄉村人不支持鄉賢文化是鄉賢文化從人文角度存在問題。新鄉賢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思想理念,其對于鄉村的滲入肯定會受到已有鄉村團體文化的抵觸。特別是遇到農村既有的、不良的思想價值取向時,兩者會產生較大的矛盾。部分地區由于長期封閉,村民的治理依然采取了家族式、世襲制的管理模式,加之新鄉賢文化中大部分成功人士少小離家,在村中沒有威望,難以真正被認可。
三、新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優化策略分析
(一)落實制度體系,加速新鄉賢建設
基層管理部門要在正確認識黨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將其與地方特色結合,切實的將新鄉賢文化落到實處。避免喊口號、唱高調,將政策性文件停留在紙面,要大膽的邁出體制政策落實的第一步。這就需要做好以下內容:
首先,要將新鄉賢文化與自身的地域特色結合,對其進行合理的嵌套。要做好納入標準,不能簡單的以資產做標準,要結合品德素養進行篩選。
其次,要將新鄉賢的工作內容細化,結合其自身領域的發展特色,將責任落實到人。例如退休的教授,主要負責文化普及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成熟產業的企業領導人負責鄉村產業的推進;退休老干部則負責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這種責任制的模式,使得鄉賢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定位,也能夠更加準確的配合政府的工作。
最后,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督體系。大部分鄉賢回鄉之后愿意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以權謀私,將個人利益放在最前沿,工作不積極、不認真。因此建立起一個由村民及村干部組成的監督體系異常重要。
(二)加強投資力度,為打造新鄉賢隊伍增添嶄新活力
當地政府應注重發掘鄉賢的潛在力量,相關工作人員可以以訪問的形式與當地鄉村及進城生活的相對有名望的人進行交流,向其詳細介紹鄉賢建設計劃的方案及價值,適當利用故鄉情激發其回鄉欲望,通過真誠的交流使其真正有建設家鄉的意愿。而政府有關部門一個及時以適當的方式獎勵在家鄉建設工作中貢獻了顯著力量的新鄉賢,譬如,可以著重對其進行新聞報道增加其曝光度,一方面能夠使其具有成就感并深刻感受到自我價值,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此種方式加強外界對家鄉的認識以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回鄉。當地政府還要充分把握將如大學生群體等潛在力量轉化為新鄉賢的機會,為此可以定期對當地大學生及其家人開展幫扶活動等,而針對大學畢業生因家鄉工作機會少、環境差、待遇低等因素不愿回鄉的問題,政府可以加強經濟建設的投資力度,且主動通過提供豐厚薪資向其拋出橄欖枝。通過諸如上述的方式為新鄉賢隊伍增添新的活力,不斷延續其對鄉村建設的實踐價值。
(三)豐富鄉村的精神文明生活,助力新鄉賢文化的影響力度
盡管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開展了多年,但不可否認的是鄉村中仍存在某些陋習與落后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鄉賢回鄉意愿及鄉賢文化的影響,為此,為促進新鄉賢文化的傳播,如村干部等鄉村負責人群體應積極開展精神文明活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充實人們的精神文明生活,為新鄉賢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開辟道路。譬如,在鄉村中可以積極開展紅歌歌唱比賽、農民新面貌等主體運動會,通過此種方式既能夠革新村民們的思想與觀念,又能夠充實其日常生活且促進和諧鄉村建設。
(四)加大新鄉賢的事跡宣傳,使其行為影響深入村民內心
通常而言,地緣情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新生力量的興起與深化,對于新鄉賢文化而言,其以一種全新甚至帶有外來色彩的形式邁入鄉村建設中,不可避免的會遭到地緣情結相對深厚的鄉村人的排斥。為了解決此類問題,鄉村基層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與村民聊天的過程中有意向其滲透新鄉賢文化,或者以宣傳標語、印發手冊等方式加強鄉賢文化的宣傳力度。除此之外,基層工作人員還可以不斷對表現突出的新鄉賢的事跡進行宣傳,使村民認識到其對當地建設的貢獻,從而使村民真正接納新鄉賢及其文化。
總結
城市建設進度的提升使得農村迫切的改變落后的情況,大量的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留守老人增多。這部分進城務工的人員長期在城市生活,使得出現了大量的老人村、兒童村,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大量流失。這就使得農民進城打工不但沒有改變農村落后的狀態,卻使得農村與城市的差異越來越大。鄉村振興的理念為鄉村的發展提出了非常廣泛的發展基礎。新鄉賢文化是一種理念,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村的多元化發展,有效的提升經濟建設發展、政治體制完善、文明建設。這就需要將新鄉賢文化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找出其中具有矛盾的地方,并對其進行妥善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楊亞瓊.新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振興下的困境和路徑研究[J].管理觀察, 2019, 000(018):55-57.
[2]付翠蓮.鄉村振興視域下新鄉賢推進鄉村軟治理的路徑研究[J].求實, 2019, 000(004):76-83.
[3]鄧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鄉賢文化建設的困境與途徑[J].學術論壇, 2018(3):169-173.
[4]楊盼盼. 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2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