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隨著油田開發的逐步深入,油水井均不同程度出現了套管損壞現象。套管損壞的原因很多,如油田開發過程中射孔對套管的影響,地層水或者注入水對套管的腐蝕,完井采油及酸化、壓裂對套管的影響等。多臂井徑測井能夠及時檢測套管的狀況,為油井作業、大修提供全面的套管狀態信息。多臂井徑儀作為較成熟的儀器,廣泛應用于套管狀況監測中。由于井況越來越復雜,在測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影響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儀器應用。
關鍵詞:多臂井徑:砂卡:井斜影響:分辨率;深度校正
在油田套管狀況監測中,多臂井徑測井是套損監測的重要手段。在油田開發過程中,油水井套管損壞逐年增加,且井況越來越復雜,給監測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本文針對多臂井徑測井中砂卡、井斜影響、分辨率、深度校正等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得出一些解決辦法,旨在提升資料錄取品質,使該項技術能更好地應用于油田動態開發中。
1.測井原理
多臂井徑儀是通過多個獨立測量臂來實現檢查油管、套管的形變、彎曲、斷裂、孔眼、內壁腐蝕等情況。該儀器通過電動機拖動測量臂、扶正臂的打開與收攏,儀器在井筒中處于居中情況下進行測量。儀器的測量臂由彈簧支撐,每支測臂都對應一支無觸點位移傳感器,每個測臂的位移變化直接反映到相應的傳感器上。井下信號經編碼處理,通過電纜將這些位移量處理、編碼、傳送到地面,經軟件解碼后得到套管內徑的展開成像,圓周剖面成像,柱面立體成像解釋圖,清晰反應井下套管的受損情況。
2.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
2.1井內出砂影響
油井出砂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由于多臂井徑儀器測量系統機械結構特點,探測臂、推桿以及扶正器等機械部分多為敞開式設計,且部件之間空隙較小。儀器下井過程中,細砂極易侵入機械運動部件內部,包括彈簧組件、內測桿、尾槽與測量臂縫隙間,阻礙儀器機械部分的正常運轉,從而影響儀器探測臂的正常打開和收回。在測井過程中,會導致部分臂甚至全部測量臂無法張開,影響錄取資料準確性甚至對儀器造成損害。
解決方案:根據多年的施工經驗,總結出了一些工藝改進。即儀器在地面完成現場刻度后,在測量臂機械系統內注入硅脂,然后收臂,使測量系統中機械部件間充滿硅脂,避免井內砂或者雜物進入機械測量系統,確保測量臂能完全張開,伸縮自由。在xx井多臂井徑測試中,第一支儀器下井后,張臂時發現有9支臂沒張開,收臂時不能完全收攏,判斷為砂卡;第二支儀器采取注硅脂工藝,臂能全部張開,該井順利完成測試。到目前為止,該工藝已成功測試36井次。此外,在施工前應詳細了解井況信息,如果出砂嚴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作業隊洗井。
2.2井筒斜度影響
大斜度井多臂井徑測試最大的難題就是儀器在井內無法居中,出現“偏心”現象而影響測試資料的質量。在斜井中,儀器受自身重力作用的影響,在井內不能完全居中,測量出來的最大井徑、最小井徑、平均井徑曲線在沒有變形的井段內不重合,且差異較明顯,當井斜大于30度的深井中問題尤為突出。測井資料顯示井筒截面為橢圓,曲線較難反應套管內徑變化的真實情況。
解決方案:在儀器兩端加裝強度可調的彈片式扶正器,根據井斜狀況調節好,與儀器自身的扶正臂組成兩套扶正系統,在斜井中有效克服重力影響,保證儀器居中。某井最大井斜角為54.47度。采用該項測試工藝,克服井斜大的影響,成功取得合格資料。利用該工藝共完成4井次超過30度井的多臂井徑測試任務,效果明顯。
2.3采樣率影響
在射孔狀況檢查及找漏失位置狀況上,采樣率有著極大影響。常規套變測試中,一般采用的采樣率64點/m,測速為600m/h。但是在射孔狀況檢測上,此設置下將會漏測射孔數量。分析原因,在64點/m采樣率的情況下,縱向分辨率為15.6mm,而目大部分井為89彈的孔洞,,孔徑在7-12mm左右,由于銹蝕或結垢導致孔徑變得更小,難以測全。
解決方案:在儀器臂徑向間距離是固定值,機械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縱向分辨率和采樣率正比,要想測全射孔數量,必須提高儀器的縱向分辨率。256點/m的采樣率能夠滿足要求,增加至測井軟件中。另一方面,增加采樣率后必須降低測井速度,儀器每幀數據周期為45ms,如果采用256點/m的采樣率,經過計算,測井速度小于300m/h為佳。經過現場測試,在射孔檢測上,資料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如果條件允許,刮削、洗井后測試效果更好。
2.4深度校正影響
在現場多臂井徑測井中,一般采用短套來校深,而在測試井段沒有短套時,大多采用延長測試井段(包含短套),由于測量井段增加,加大測量臂的磨損。如果套變位置比較淺,則根據電纜拉伸值大致估算深度,導致套變實際位置不準確。
解決方案:多臂井徑儀掛接伽馬儀,采用自然伽馬曲線進行校深,實現多臂井徑和自然伽馬組合測井,能夠準確判定套損位置。這個實現起來比較容易,此外,部分儀器廠家已經設計出與多臂井徑配套的伽馬儀,實現伽馬與井陘曲線同時測量。
2.5遇阻影響
在多臂井徑測井中,由于套損、破裂的影響,儀器遇阻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國內油田應用最多的是外徑73mm的四十臂,提前遇阻導致測不全或測不到變形位置,通常只能測試遇阻位置之上井段。
解決方案:測前采用大于儀器外徑的通井規進行通井,在國內油田,作業隊為提高施工效率,通常采用油管+筆尖進行通井沖砂工序,由于油管外徑73mm,油管節箍外徑89mm,對于四十臂儀器(?73mm)可以滿足要求。但是還存在一種現象,由于通井管柱重量遠遠大于井下儀器重量,即使通井管柱能夠下過的位置,儀器依然會遇阻。在這種情況下,遇阻位置下井段,采用小直徑儀器補充測量。例如,某井懷疑30-600m有套變,測試井段油管通過未見異常,四十臂測試在300m遇阻,更換二十四臂(?50mm)順利下至600m,完成600-250m井段測試,在考慮到測試精度的同時,實現兩種儀器優勢互補。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遇阻位置時,儀器在井筒內處于輕微傾斜狀態,打開測試臂上提儀器時,儀器要自行轉為垂直狀態,此時探測臂與套管壁會有一個相對作用力,加之電纜扭力致儀器一定程度旋轉,導致探測臂受損。因此,現場施工時盡量不在遇阻位置就打開探測臂進行上提測量,而是留1-2米的“口袋”作為緩沖區,先上提電纜,使儀器在井內處于豎直狀態,然后再打開探測臂上提儀器測井,確保儀器安全。
3.結論及建議
(1)多臂井徑儀器機械部件相對較多,定期進行清洗、維護、保養至關重要。
(2)對現場測試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分析原因,提出對儀器及施工工藝進行優化和改進的具體方法,不斷改進施工工藝,使其滿足測井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洪亮;王成榮;杜建平;張斌;羅雄民;;四十臂井徑成像及電磁探傷組合測井技術在吐哈油田的應用[J];測井技術;2012年04期
[2]范文同;劉冬妮;陳勝;蔡德洋;王華偉;田隆梅;王志民;;套后成像測井儀在塔里木油田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1期
[3]聶暢;陳小紅;陶玉林;洪將領;楊園園;劉奇;;氣井井筒常用腐蝕檢測技術[J];腐蝕與防護;2013年09期
[4]鄭云萍;劉奇;聶暢;陳崎奇;肖杰;;氣井井下腐蝕檢測技術及其應用[J];測井技術;2013年06期
[5]石耀;郭海敏;李恒;王明朝;王迪;張金海;侯振學;;40臂井徑結合電磁探傷測井技術在吉林油田的應用[J];國外測井技術;2014年05期
[6]李恒;郭海敏;石耀;張金海;王明朝;王迪;;四十臂井徑測井處理方法改進及軟件實現[J];測井技術;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