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
2020年1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建設服務于老年人群的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化服務并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當前,我國已全面步入人口老齡化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末,全國60周歲及65周歲以上人口占比分別達到18.1%與12.6%;“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結構將由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則向工業化后期演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在消費、就醫、出行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就形成了老齡化社會中社會公共服務方式變革與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之間的一對矛盾,特別是一些“不近人情”的做法已經引發各方的廣泛討論,老年人群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一詞最早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提出。這一現象的出現是伴隨著信息化大發展而形成的信息富有者與信息貧困者之間的落差。表面看來,“數字鴻溝”是由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但實際上是“社會鴻溝”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主要是經濟二元結構的因素,同時也有知識、教育背景的差別和個人偏好的影響。“數字鴻溝”的表現形式也多樣,既有城鄉差別,也有收入、教育水平差別,還有年齡結構差別。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齡偏大,往往成為受“數字鴻溝”影響最大的人群。
從技術層面看,任何先進的技術創新從來都不是為全人類服務的,要避免數字技術快速應用造成的“數字鴻溝”,在相關技術創新尚未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能力之前,從根本上放慢和限制技術創新成果在特定領域的應用。要解決老齡化社會中老年群體遇到的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賴于追逐新技術,而在于成熟技術的集成應用、組織管理的無縫銜接,因為數字化和智能化服務作為智慧城市的一種解決方案,更多解決的是效率的問題。在一個相對公平與公正的社會里,我們要允許某些領域有低效率的存在。這與工業4.0的要義是相近的,工業4.0不是一味地搞發明創造,而是強調技術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整合。中國絕大多數地方都不具備工業4.0的條件,根本原因是工業化道路沒有走完,其次是由此而派生的社會人文原因。在人工智能社會早期,人的因素是高于技術因素的,因為在這一時期的人機比例中,人的比重仍然很大。
從組織層面看,“數字鴻溝”是信息時代的全球性問題,其本質是社會公正問題。首先,由于消費、就醫、出行屬于社會基礎公共服務領域,在這些領域,必須向全體人群提供可供其選擇的服務方式,全覆蓋、不留白,以保障其基本生存權,這對于所有信息化社會中處于弱勢的群體都是適用的。例如,保留一些消費領域的“有紙化”服務;在技術層面上解決電話預約與網絡預約的同等優先權等。其次,應加大信息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的公共物品屬性比例,減少由于收入不平等帶來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使用的不平等。對于低收入老年人群,可提供同質低價或免費的信息化服務。再次,應逐步完善應急狀態下老年群體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務通道,在就醫、出行、消費等基本生活服務領域與教育、培訓、娛樂、交流等衍生生活服務領域采取彈性服務設計,并配備相應的機動服務力量。最后,充分調動家庭、企業和社會組織資源,對具有一定經濟能力與學習能力的老年人進行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培訓,以培育其應對數字化和信息化社會挑戰的能力,盡量避免由于微小“數字鴻溝”的存在而形成更加難以跨越和彌補的年齡、階層差異。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