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怡
在早期新航路開辟時,勇敢的航海者冒險家們借助王室的經濟幫助,從歐洲航行到非洲、到美洲、到印度。新航路開辟的歷史結果是,使世界的孤立狀態被打破,促進了歐洲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的同時也給世界其他落后地區帶來了些災難。在促進商品交易的同時,也帶來了對殖民地的剝削壓迫。其卻也為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而在西方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帶來了三波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國與國之間、國與地區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關于經濟貿易等的國際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
凡是硬幣都有兩面,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樣的。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的說法大家都不陌生。的確,經濟全球化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卻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世界各國在經濟聯系不斷緊密的同時,各個經濟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趨勢也更加明顯。當初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大蕭條”不僅使美國失業率上升、給美國經濟帶來創傷,同時也波及了許多國家,其影響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在經濟聯系愈緊密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到外國投資、外來援助帶來的好處,卻也不得不擔憂著其他經濟體經濟波動會不會給自身帶來負面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各國平等交易、出售商品、流動生產要素的同時,這個不可阻擋的經濟趨勢更像是被強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操控著。發展中國家在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時,卻也不能忽視其消極影響。
的確,發展中國家在面對經濟全球化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時,不能忽視其雙重的作用效果。但是比起所要面臨的挑戰而言,發展中國家更重要的是牢牢把握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優勢,乘著經濟全球化這輛“順風車”,發展國家的經濟,在經濟能夠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夠獲得較多的話語權。在世界上在全球化浪潮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以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步從“被邊緣化”的地位狀態變成在國際上有說服力、有話語權的國家。
以中國為例,在諸多人看來,中國是從邊緣化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浪潮和自身的努力發展得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成功國家。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歷史見證了中國從所謂的“邊緣”逐漸地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即是以前被“邊緣化”的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終于越來越有地位、越來越有話語權。
從明清時期中國發展居前列,到后來統治者因“天朝上國”思想而閉關鎖國,中國恢復到原始的自給自足,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卻讓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天朝上國”開始受到外國的攻擊。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讓中國一步步地喪失領土、制海權等主權,不斷的割地賠款,加深了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直至最后中國完全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國家。
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中國近代被侵略的歷史,學習歷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而今,中國在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后, 1979年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而后深圳的“一夜崛起”讓人驚嘆,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隨后1984年,在港口城市成立了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5年相繼地開辟經濟開放區,1988年海南省成為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浦東新區,中國改革出現了新的局面。不僅僅是在經濟方面進行改革,中國在教育、文化事業,以及科技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不久后,中國將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大目標,極力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2001年,中國成功地摒棄外國勢力的阻礙,正式地成為了世貿組織的成員之一,這也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國提出改革開放時,正值科技革命時期,中國在國際上第二波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同時為了轉變文革結束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地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國家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發達國家可以通過經濟全球化來適時地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將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起來,使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體系轉變為由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轉變的速度加快。
而正在朝著經濟全球化浪潮邁進的發展中國家得以借此機會,承接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來實現自身的發展。正如“微笑曲線”,發達國家掌握著核心技術,而發展中國家卻只能通過廉價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來賺取些微薄的利潤,更多的利潤流入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口袋里。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表面上憑借著勞動力豐富且廉價的優勢能夠承接許多發達國家“摒棄”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憑借著發展中國家因為未發展而豐富的資源承接發達國家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促進廣大人口就業問題的解決。而與此同時,更多的勞動力卻從農村涌向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卻遭到破壞,發展中國家似乎在穩定發展的同時,卻也經歷了發達國家當初工業革命搞發展時候的問題,諸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
同樣的條件下,中國也是承接了外國的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企業,而中國不僅是有資源、有充足的勞動力,更因為人口基數大、人口眾多而有著廣闊的市場。吸收外國企業也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而現在的美國卻在努力地通過政策的鼓勵,試圖吸引這些曾經被“摒棄”的企業回國,以此來緩和國內的社會問題,試圖通過吸引一部分企業回國來推動國內就業問題的解決,緩和國內的矛盾。
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卻也能夠得到雙贏的結果。一方面,發達國家得以有此機會發展國內的新興產業,促進國內的科技發展,開拓國外的市場;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能夠以此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同時能夠獲得利潤,為自身的發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雖如此,僅僅通過吸收外國的產業轉移是不夠的,中國也在此時期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看法。1985年,中國也將發展科技當做當前發展的主要任務。在發展經濟和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教育、文化的作用,中國繼1977年提出恢復高考制度后,團中央等又在1989年發起“希望工程”,為貧苦不能讀書的孩子提供了機會。在鞏固經濟基礎的同時,促進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擴大民主,完善法制,有力地為國內經濟改革提供了保障。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能忽視自身獨立發展的作用,同時也難以忽視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機遇促進了中國的發展,而其帶來的挑戰也讓中國更加有動力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