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信賴保護原則源于法律安定性原則和民法誠實信用原則,主要目的是維護法律秩序安定、保護社會正當利益。囿于理論研究滯后,中國至今未在立法上加以確立,但這并未影響其成為行政許可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則,保障人權、維護法律安定、保護公共利益等各方面都表現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依現行法律認定行政信賴保護運行機制核心內容,是加快信賴保護原則法制化進程的關鍵。
關鍵詞:信賴保護;信賴利益;善意
信賴保護原則肇始于德國行政法院判例,具體表述出自德國法學家對“安寡金案”的精髓概括。法律作為舶來品,一直都面臨與中國本土社會環境碰撞融合的問題,信賴保護原則亦如此。雖經多地效仿、繼受和發展,但由于中國此方面理論支撐滯后,研究不夠深入系統,該原則至今尚未被明確于中國行政法中,
行政法律制度需求緊迫,當充分借鑒各大陸法系國家理論成果和法律制度,促進中國對此深入研究與完善,以求促進理論研究發展,減小立法阻礙。
一 、信賴保護原則具體體現
2003年《行政許可法》第8條與第69條使信賴保護原則在其表述涵攝范圍內得以適用:政府要言而有信,一旦做出行政行為,不可朝令夕改、反復無常,要恪守承諾,不能隨意改變或撤銷已做行為。信賴是介于期望和確信之間的心理狀態,是社會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維護社會關系的基本因素,是盧曼所述“社會生活基本事實”、“人性和世界自明事態的本性”,其重要性是現代法治建設及法律原則、規范和制度提倡保護和尊重信賴的意義。
大陸法系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發展,大致表現為明確立法、適用原則和程序法立法三類。公法中有法律的溯及力,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行政計劃、許諾、公法合同等方面進行適用。不少學者試圖將該原則與其他相關原則結合研究,以尋求契合,但不論是何種方式,信賴保護原則在適用領域上都受到一定局限。
與大陸法系不同,信賴保護原則未在英美法系中產生公法意義的專有概念,而是在行政法適用中體現其觀念,如英國合法期待原則,美國禁止反言原則等。
二 信賴利益保護之善意
平語中善意指好心好意,是內在心理活動。而法律中,善意在認定上有明確的裁量標準和清晰的理論判斷:主觀上,要求行為人在行為時認為該行為合法或認為相對方具合法權利;客觀上不知道或對相對方權利狀態事實不知情。
善意的適用領域不限公法領域,在法治目的上殊途同歸。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以誠信、真實合法、不規避和曲解合同條款為前提義務,再進一步追求具體權利;商法體現為善意取得制度、公開市場原則、禁止反言原則等法律原則 ;刑法對主觀惡性的判定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側重心理特征,分析犯罪主體對其行為社會危害性所抱的心理態度,也是為了實現對權益的更好保護。
行政法上的善意主要體現于司法實踐活動中,以善意為核心,以第三人信賴利益保護為主要內容。權利人的善意貫穿于行政許可法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演進的始終。最高法在“云龍公司案”等案件中的態度都彰顯著對善意這一核心要件的認同。較其他領域,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非平等主體,相對人因行政機關的權威與民主而產生信賴,據其指引而行為,較平等主體有更高的期待與信賴,在其關系中表現出更大程度的善意,故要有所區分。
三 中國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現實核心
公共性與個人性的沖突,使相對人承擔損失的案件并不罕見。深圳“海上皇宮”案中,行政機關在實施違法行政審批、行政許可后,又不加考慮予以撤銷,致相對人面臨巨大財產損失。“田勇案”中,個人前途在公眾利益前似乎顯得不重要了,對社會來講,某個人對證書的取得與否不會給社會造成多少影響,但對當事人,這一變數足以使學習生涯付諸東流,甚至此陰霾將長久籠罩于人生之上。我國行政主體慣將公共利益放于本位,在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碰撞時往往忽略對個人利益的合法審視,忽略二者在個案中的輕重比較。《行政許可法》第69條第三款不予撤銷情形的規定,沒有充分考慮相對人的損失,只顧及公共利益,變相地使相對人為行政機關過錯行為承擔了責任,違背信賴保護原則核心要義,也造成了信賴保護原則在具體適用時的不明確缺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原則法制化發展。
在行政機關、行政相對人與公眾這三方關系中,行政機關不應該被抽身事外而純粹比較相對人和公眾二者間利益孰輕孰重,相對人面對行政機關時,也是信賴公權力的公眾,相對人利益也應被充分保護。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區分不應局限在受眾人數上,公共利益之所以為公共,在其不特定,而不在其人數,不應以人數論公共。解決這一問題還要轉向相對人行為善意與否,善意信賴利益不論歸屬何方,都理應被充分保護。
信賴保護面臨適用困難,還體現在對基于違法行為產生的信賴利益保護上。“違法利益”通過“善意”在解釋論上能夠被《行政許可法》容納,倘若一味恪守法律限定規則,合法權益便無法兼容違法利益的存在,不論相對人行為善意與否,對其既有利益不予以承認,無疑讓善法產生了極大的不正義。從善意落腳便迎刃而解,不論依法行政還是信賴保護,究其根本都是為維護法律的安定性,維護社會秩序穩定和保護公民利益,都是為更好地實現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保護。那么既然相對人本身行為滿足善意前提,其信賴利益和合理預期就應被保護,行政行為指引時是否有瑕疵,這一問題的考慮級別不應優先于相對人本身,行政機關行為的違法結果更不應該由相對人來買單。
隨意性是法律要遏制的,穩定預期才是法律要給予的。權利人主張信賴保護時,若墨守理論框架陳規,就必然面對數個模糊問題關卡:是否存在信賴基礎?信賴利益正當嗎?與公眾利益孰輕孰重?嚴格的框架設計目的雖好,但不可否認這大大加重了權利救濟的困難。從善意角度展開,不僅巧妙地化繁為簡,更有利于充分保護公民基于信賴所產生的利益,能夠穩固政府公信力,提升行政機關權威,更大地發揮出信賴保護原則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結語
信賴保護原則是國家與公民間的緩沖地帶,是公權力與私權利最好的調和劑,若將其拋開,相對人信賴權利將受嚴重侵害,長此以往,行政機關只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喪失權威失信于民,不堪設想。我國僅實現了該原則的部分法律化,還未在行政程序法殿堂中落實為統領性法律原則,也無翔實法律規則以具體闡述。要實現特別法規范外實質公正的保護,要實現社會和經濟相互作用下的發展進步,關鍵還是要將信賴保護原則高效地于實踐中,善意角度提供了適用便利,是絕佳之選。
參考文獻:
[1]. 柏林高院判定原告對被告產生信賴,基于對信賴利益的保護,即使原告不符法律要件,被告也不能隨意撤銷原行為。轉引胡若溟“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中國化”,《行政法論叢》2018年第1期.
[2].要求保護受益人對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所造成的狀態的信任,維持違法的行政行為。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頁.
[3].? 吉化振“淺議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經濟師》2019年第9期.
[4].? ?劉飛“信賴保護原則的行政法意義,以授益行為的撤銷與廢止為基點的考察”,《法學研究》2010年第6期.
[5].? 史琳“我國行政許可信賴保護原則問題研究”,《法制博覽》2017年第31期.
[6].? 曾大鵬“商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比較法的啟示與中國法的完善”,《時代法學》2011年第5期.
[7].? 韋小巧“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個案研究”,《法制與社會》2019年第11期.
[8].陳超 盧瑜“淺談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協議案件審判中的適用”,《人民周刊》2019年第2期.
[9].? 王貴松“論行政法原則的司法適用,以誠實信用和信賴保護原則為例”,《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郝爭輝(出生年199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新鄉市,職稱:無,單位:鄭州大學,學位: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法學專業.
(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