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躍
摘 要:人類在社會建設及自然環境改造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改變產生多方面影響,而環境變化反過來也影響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活動。因此,針對當前環境污染問題,國家及相關環境保護部門制定了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并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及排污許可制度銜接等各項工作的開展,促進環保工作的有序進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銜接的意義,筆者根據自身經驗闡述了銜接問題及可行方案,僅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制度銜接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是申請排污許可證的前提和重要依據。排污許可制度是排污單位運營期排污的法律依據,是確保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污染防治設施和措施落實的重要保障。在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中,不斷完善管理內容,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更加科學,嚴格污染物排放要求;在排污許可管理中,嚴格按照環境影響審批文件要求核發排污許可證,維護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這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環境污染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工作。
1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銜接的意義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是當前環境管理制度中最為重要的兩項制度,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實施時間來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重在建設項目實施前管控,從源頭上采取措施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排污許可制度重在建設項目實施后管控,對運營排污過程進行依法監控,但均是以改善生態環境、控制污染物排放為目的,走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經濟發展的道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的結合是對固定污染源類建設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有效管控,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發揮他們的促進作用,優化環境管理工作,有效指導企事業單位落實污染防治措施以及依法排污,為構造完善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奠定基礎。
2 制度銜接與互動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質量評定的參考,對于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排污許可規范管理具有重大意義,但在實際的環境監測中存在許多問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使用的監測預警系統不夠先進,或是預警能力相對低下。部分地區受限于經濟、技術等因素,環境監測設備依然不夠先進精準,存在較大誤差,數據進度有限,制約環境管理。其次環境檢測人員數量少且專業能力有限。環境監測需要使用大量的操作儀器設備,要求操作人員具有一定專業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人員隊伍力量不夠強大,專業程度欠佳,留給高素質、高質量人才崗位數量相對較少。部分實際操作人員并未及時學習新的檢測技術以及新設備操作,即使環境監測設備得到及時更新,環境監測人員的能力素質不高、環境監測技術無法掌握,新設備不會操作,將大大影響環境監測的結果,導致排污許可與環評中監測數據的不準確。
2.2 技術支撐不夠充足
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兩種制度的整合需要得到加強重視,而且在實際開展各項工作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可行技術的應用來加強對污染物種類、污染強度的區分,這樣才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評價的高效性。但由于現階段排放強度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關注不夠明確,而且各項制度及技術沒有得到完善,導致多種類型污染物對水體、大氣及土壤所產生的影響沒有得到定量區分,進而難以實現更加有效控制,導致技術應用不夠協調,無法最大化將兩種制度有效銜接。
2.3 制度管理規定未得到有效落實
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中的管理規定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是目前兩項制度銜接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管理對象不盡相同。排污許可制現行管理對象不夠完善,主要是對廢水、廢氣的排放做了要求,對噪音和固體廢物并未做具體管理要求;而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對象則更全面,對各環境要素均做了管理要求。管理對象的不對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二是制度監管力度不足。排污許可制存在“重發證、輕監管” 現象,證后監管比較薄弱;環境影響評價同樣在事中事后監管力度不夠, 環評文件存在弄虛作假、粗制濫造等問題。監管的缺失,將直接導致管理效力的下降,阻礙兩項制度能有效銜接,會影響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的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使其不能充分發揮效用。
3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銜接的思路分析
3.1 創建聯動管理機制
對于新建項目申報排污許可證時,依據當地排污實況,優化并完善排污許可證,不斷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排污許可制度中的積極作用與價值;對于改擴建項目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時, 排污許可證的執行情況是原有工程回顧性分析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原有工程回顧時需要查看是否已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申報的執行報告是否規范、是否存在漏報錯報的現象,在原有項目回顧的時候可以對排污許可證做好監管工作,同時排污許可證申報的執行報告含監測數據報告也是對原環境影響報告中環境保護措施的去除效率等預估數據的一種驗證,同時也能有效指導本項目污染產排情況以及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核算,兩種制度相互體現、聯動管理。
3.2 優化環境監測技術
環境監測數據是排污許可與環評制度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依據,針對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環境監測問題,可以通過創新環境監測技術手段,完善環境監測管理制度,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進行改進優化。在物聯網、5G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下,環境監測可以增加更多的技術創新可能性,目前在執法過程中, 已有環境管理部門采取無人機載/車載大氣移動監測手段針對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進行監管,可以得到更加精準的監測數據。只有科學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才能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將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銜接,并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支撐與依據做出更好的科學決策。
3.3 加強排污許可證后監管
排污許可證后管理未得到有效落實是目前制度銜接工作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環境影響評價是建設項目的準入門檻,重在對事前預防和準入; 排污許可證是項目依法排污的依據,重在對運營后實際排污的管理和約束。通過兩項制度管理名錄的融合、污染物排放量計算方法的統一以及對排污許可證內容的不斷豐富,基本可以實現排污許可與環境影響的有機銜接,可以實現兩項環境管理制度的連續與統一。但是,制度銜接后發揮效用的關鍵則在于排污許可證后監管。證前的環評要求與證中的污染物排放許可的落實落地,都離不開證后的監管;只有加強證后監管,保證企業依法排污、按證排污,才能倒逼企業真正去落實各項環保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許可證核發全覆蓋,后續將面臨巨大的證后監管任務。因此應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加大對排污許可監管工作的投入,加強監管機構建設和監管人員培訓,不斷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能力。
4 結束語
隨著現代化快速發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日常工作中應切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結合當地環境特點采取多項策略,對固定污染源采取規范和完善的管理措施,以此為我國生態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梁金媚.在環評技術評估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有效銜接對策[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6):39-40.
[2] 曲迪,高崇人,楊揚.排污許可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的有效銜接[J].當代化工研究,2020,(21):97-98
[3] 楊剛.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的整合路徑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1,(3):116-117
166150170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