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媚
摘 要:依飯節文化是仫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飯節的起源,唱詞歌賦方面蘊含真摯虔誠、感恩戴德;勤勞勇敢、善良淳樸;敬老愛幼、勤儉持家;遵紀守法、奉公愛國等德育價值,有利于形成良好道德風尚,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依飯節;文化;德育
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創造了獨特、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仫佬族的依飯節距今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積淀過程中形成獨特的依飯節文化。
一、依飯節起源蘊含的德育價值
依飯節距今500多年歷史,其起源至今無確切的史料證明,經查閱文獻和訪談仫佬人得知,版本主要有三說。
一說是紀念白馬娘娘。白馬娘娘驅趕害民百獸,從獅子嘴里奪回幾束谷穗,用芋頭造水牛,紅薯制黃牛,從此仫佬山鄉谷種不絕,有牛犁田耙地,還請來神仙消災除難。為感謝白馬娘娘和眾位神仙恩德,便舉行“依飯”盛會,與神共享豐收成果,祈禱來年幸福安康。[1](P124)
二說是為了紀念羅英救野牛的功德。傳說羅英是一位聰明善良會唱歌的姑娘,她在銀白山勞作時聽到哞哞的叫聲,聞聲趕去發現一頭野牛蹄子夾在石縫中,羅英也沒有那么大的力氣把石逢鑿開,于是一邊喂牛吃草一邊唱歌安慰牛直到深夜。那道石逢被羅英的歌聲所感動,慢慢張開,野牛得救了,為了報答羅英的恩情,野牛沒有回到山里留在羅英的身邊,任勞任怨幫助仫佬人耕田犁地。為感謝羅英和牛的恩情,把羅英救牛的傳說作為依飯節的起源。
三說是為祭祀梁、吳兩位帝王。仫佬人的祖先因犯事入獄,在獄中受酷刑折磨,幸好守獄的梁氏和吳氏心起憐憫,趁夜幫助祖先成功逃獄,脫離苦海,才使得仫佬人香火得以延續,開創萬事基業。為感激梁、吳的救命之恩及仫佬始族的千秋功德后人特設依飯祭之。
(一)真摯虔誠,感恩戴德的盡孝觀
依飯節起源有多個版本,但不論是白馬娘娘,還是羅英救牛,或是祭祀梁、吳,都賦予了依飯節感恩的寓意。歷經500多年的歷史演變,依飯節的內容形式有所發展和變化,但依飯節感恩的寓意始終不變,可見仫佬族是一個懂得知恩圖報,講究孝道的一個民族。仫佬人認為是神靈的庇佑,先人的進取才有今天的幸福安康,因此在自己享福的同時不能忘本,要感恩戴德向神靈盡孝。依飯節整個活動時間一般為三天兩夜。節日中敲鑼打鼓,歡歌雀躍,歡迎各路神靈,希望與他們共享歡樂,表達對神靈先祖的感激之情,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仫佬人也把孝融入了日常生活。每逢節宴主家邀請鄰里老者一同進餐作陪,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長幼有序,必待上席舉筷后,其他人才能動筷,晚輩不能逾越,否則被認為是失禮儀不孝。
(二)勤勞勇敢,善良淳樸的品格
從依飯節的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到仫佬人感恩的人神物有很多,勇驅百獸的白馬娘娘,善良救牛的羅英,不畏救祖的梁吳二人,還有任勞任怨的野牛等。這些神、人、物身上具備了良好的品格“勤勞勇敢,善良淳樸”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仫佬人以他們為榜樣,感恩祭奠這些神靈,就是認同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品格,以他們為傲,不斷激勵自身向優秀方面發展。現今的仫佬山鄉美麗富饒,離不開仫佬人的辛勤勞作,只有依靠勞動才能生存和發展,“勤不富也飽,懶不死也餓”在實踐過程中教育下一代讓孩子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仫佬人熱情好客,客人到來會拿出最珍貴的依飯奶酒或自家釀的山野葡萄酒宴請賓客,客人走時還會送上斗糍粑作為禮物,希望客人再來。獨特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仫佬人勤勞勇敢,善良淳樸的品格。
二、依飯節唱詞歌賦中蘊含的德育價值
仫佬人能歌善舞,男女老少大部分都會唱歌,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唱出了仫佬人的風情萬種,依飯節當然少不了仫佬人那動聽的歌聲,很多依飯節歌賦流傳至今成為經典,必有其獨特的韻味,也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
(一)敬老愛幼,勤儉持家的家庭美德
依飯歌賦中最經典的要數《十勸歌》,字字真切,教青年人如何為人處世?!妒畡袢恕罚?中頭一句,“講你聽:莫把父母當閑人,十月懷胎娘辛苦,養育成人父母恩。哪個虐待親父母,蠢如牛馬枉生存,勸后生,不敬父母敬何人。”[1](P122)告誡后輩要孝敬父母長輩,不可做出虐待父母之事否者枉為人,樹立尊老愛老的良好道德風尚;其中第九句,說你聽:勤儉持家是本分,自古立家創大業,唯有一生儉與勤,勤勤儉儉能致富,不勤不儉一世平。告訴年輕人做事得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成就大氣。仫佬人把為人處世之道寄托于歌賦中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教人樹立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懷。
仫佬人敬老愛幼,勤儉持家還體現在風俗習慣中。為老人祝壽時,子女為其做防老衣、防老鞋、防老壽器。愛幼的方式很特別,孩子滿月時母親撐傘背其去游田并在背帶里塞一本書,民間認為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會勤勞儉樸,勤奮讀書,聰敏過人。仫佬人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一般男子在外掙錢,女子在內勤儉持家養育孩子照顧老人。婦女們心靈手巧,衣服大都自紡、自織、自縫而成。
(二)遵紀守法,奉公愛國的社會責任
仫佬族有自己的族規、家訓,大多吸收了漢族儒學的思想。每年的農歷六月“頭人”召集村民舉行會議,制定出各種該年須共同遵守的條款,面對族規家訓不敢輕易去犯,一方面會受族規家訓處罰,另一方面受神靈懲罰。仫佬人對族規的制定與遵守與現今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制、和諧不謀而合。在《十勸歌》中第十句,“說你知:奉公愛國要記深,要想國家強又富,萬眾愛國一條心,群蟻搬沙壘大穴,眾志成城震乾坤?!狈罟珢蹏w現出了仫佬人強烈的愛國情懷,對后生們寄予殷切的期望,年輕一輩奉公愛國,由顧個人到想公家,不可忘“國強,富民”的使命[2]
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遭受沖擊,依飯節文化是仫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強大的生命力流傳至今,是因為從依飯節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仫佬人的風俗習俗,更可以看到這個民族散發著感恩戴德,善良淳樸,守法愛國等精神內涵。這些獨具特色的德育價值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羅日澤,過竹,過偉.仫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2]黎煉.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與社會和諧關系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0.C370ECB0-2743-44A5-B40E-70270546B6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