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才
(山東工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基礎性作用。小麥(Triticum aestivumL.)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提高小麥生產技術效率一直都是小麥種植戶、科研人員不斷探索的問題。
國內較早研究了小麥生產技術效率的相關問題。1987 年,田維明[1]提出了綜合投入集約度概念,研究了各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差異性及影響因素。關于小麥技術效率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劉宏曼等[2]研究了土地細碎化、土地質量對小麥技術效率的影響;欒健等[3]研究了干旱災害對小麥技術效率的影響。關于區域小麥技術效率比較研究方面,郝曉燕等[4]對華北、華東、華中、西北、東北、西南六大主產區小麥技術效率進行了研究。國際上對農業技術效率問題研究取得了較多成果,數據包絡分析(DEA)和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FA)成為該領域的主流研究方法。Chitkara 等[5]用 DEA 方法測算了印度農場的技術效率,研究表明大型農場的技術效率高于小型農場;Cuesta[6]用 SFA 方法對西班牙農場的技術效率進行了測算,研究表明技術效率呈下降趨勢;Hos?sain 等[7]綜合運用 DEA 和 SFA 方法測算了孟加拉國的農業技術效率。
本研究應用隨機前沿模型研究中國小麥生產技術效率變化趨勢,對指導小麥生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已有的中國小麥技術效率研究成果多采用2011 年之前的數據[5],近 5 年的小麥技術效率分析還不多見。本研究采用的數據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編寫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1998—2017 年全國平均數據)。費用數據要除去物價指數的變化轉換為替代用量的數據,統一采用1998 年價格指數為100 統一進行轉換后再進行分析。選取中國農業生產中主要作物小麥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技術效率分析。以小麥作物的畝產值(單位:元)作為產出量,在選取投入要素時,忽略一些難以量化的要素指標,對有數據記錄的投入要素運用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最后選出種子費用、化肥費用、農藥費用3 個投入要素作為解釋變量。
隨機前沿模型在測算技術效率方面應用較普遍[8-10],優勢較明顯,因此本研究選用對數隨機前沿函數方法。模型如下:

式中,t= 1,2,3,……,20 分別表示 1998—2017年的各年份;X1t表示第t年的種子費用;X2t表示第t年的化肥費用;X3t表示第t年的農藥費用;Time表示時間變量,取值為1~20。vt表示系統誤差項,假設服從獨立正態分布,即vt~N(0 ,)。μt表示技術無效,假設服從均值為 0 的正態分布。β0、β1、β2、β3、β4、β5、β6分別表示解釋變量的待估參數。
技術效率計算公式為[11]:

式 中 ,TEt表 示 第t年 的 技 術 效 率 ,向 量=[1 lnX1tlnX2tlnX3tlnX1t×Time…lnX2t×TimelnX3t×Time],向量。
運用FRONTIER Version 4.1 軟件估計模型(1)的結構參數,結果見表1。在隨機前沿技術效率模型中,定義為組合誤差項中無效率水平。γ數值為 0~1,γ的參數估計值為 0.870 1,在1%水平t檢驗顯著,表明在隨機因素中約有87.01%的份額是由于技術無效引起的,應用SFA 方法分析技術效率比較適合。

表1 結構參數估計結果
根據公式(2)并應用 FRONTIER Version 4.1 測算出小麥1998—2017 年的技術效率,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 可知,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591 2,小麥技術效率 1998 年為 0.263 4,2017 年為 0.839 7,呈遞增趨勢,2017 年的小麥技術效率比1998 年增加了218.79%。結果表明,在同樣投入下,小麥技術效率具有16.03%的增幅空間。

表2 1998—2017 年小麥技術效率
本研究對小麥生產影響因素與產出之間進行了變量間協整關系檢驗,最后選出種子費用、化肥費用、農藥費用3 個投入要素作為解釋變量,因此,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得到的測算結果與劉宏曼等[2]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偏差,但總體相似,他們對山東省小麥技術效率進行了測算,計算結果在0.260 0~0.980 0,平均值為0.790 0。本研究測算結果在0.263 4~0.839 7,平均值為0.591 2。山東省是小麥主產區,在耕地質量、耕種管理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全國小麥技術效率平均值比山東省低0.198 8,最大值比山東省低0.140 3,因此,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結構參數β0=3.733 9,大于0,說明科技進步因素對小麥生產持續發揮作用,β1=0.798 0、β2=0.227 7、β2=0.095 0 分別代表種子、化肥、農藥的產出彈性,說明增加種子、化肥、農藥的適度投入,對小麥產出具有正向影響作用。為了提高小麥生產技術效率,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出以下建議。
1)制定種植小麥的優惠政策,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從小麥技術效率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小麥技術效率持續增加,說明小麥生產管理水平持續增強,科技對小麥農業生產的貢獻較顯著。未來小麥技術效率還存在一定的增長空間,約為16.03%。如何才能使技術效率增加16.03%,一種途徑是通過科技進步加快技術效率前沿面上移;另一種途徑是提高管理水平,從小麥生產經營管理上要效益。制定惠農政策,如穩定并逐步提高小麥的收購價格、穩定小麥生產資料價格,才能有效地激發麥農的生產積極性。
2)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小麥增產增收。要進一步提高小麥生產技術水平、增強其潛力,應著眼于農業科技的進步,提升整體單元的生產前沿面。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只有掌握最新的農業科技,才能從本質上提升小麥生產的技術效率。為了增強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加強并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的科技創新體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
3)探索農業生產要素的高效組合方式,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農業生產中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這些要素以某種比例組合才能形成生產力,不同比例形成不同強弱的生產力。過去,人們更加注重增加要素的投入量,卻忽視了投入的最佳比例,無形中降低了生產的技術效率。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是一個重要問題。生產要素的重組也是一種創新活動,在其質、量和操作方式既定的前提下,只要進行優化重組,就能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入手,通過不斷改革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最大限度地優化并激活農業生產要素。
4)開展農戶的種植技能培訓,提高種植管理水平。目前,中國農民的科技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過技能培訓和自學2 個途徑加以解決。掌握豐富種植技能的農戶,能夠有效使用農業生產要素,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增強農業生產的競爭力。本研究表明,技術效率雖然逐年遞增,但是增長后勁不足,說明迫切需要農戶掌握最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提倡由傳統種植模式、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轉變。為了促進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和進步,需要對農民開展一系列農作物種植技能培訓和教育,實現農民向現代化職業農民的順利轉變和過渡,確保農民種植技能和專業水平的穩步提升,進而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