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教育局 周振亮

自2016年天津市啟動第三輪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以來,寶坻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此項工作。區教育局按照會議要求,根據《市教委關于實施天津市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準(2016—2020年)意見的通知》精神,精心謀劃,認真實施,于2020年10月完成了對全區113所義務教育學校第三輪現代化標準建設區級評估并通過了市級巡回督導驗收。
區政府始終非常重視義務教育現代化標準建設工作,專門成立了以主管區長為組長的區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教育局、財政局、人力社保局、建委、民政局等單位,工作辦公室設在教育局督導室。領導小組組織制定了《寶坻區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2016—2020年)督導評估規劃》,定期研究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推進情況,努力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為此項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了組織保障。
為穩步開展建設工作,有效地推進建設過程,實實在在地提升辦學品質,我們組建了現代化標準建設指導服務組和評估驗收組兩支隊伍。
現代化標準建設指導服務組由教育局相關科室、教研室、裝備站、信息中心等部門負責人12人組成,將6個專項、64條評估標準、146個評估要點細化分解到人,各部門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能,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大對參評學校的指導與檢查,確保學校對達標創建工作的理解到位、執行到位、整改到位。
評估驗收專家組主要由局相關處室專業人員、街鎮教委專職責任督學和局直屬學校兼職責任督學組成,共計53人。由于這支隊伍承擔著全區的評估驗收任務,所以我們非常重視對這支隊伍的培訓,培訓采取了個人自學、集中輔導、小組研究、實戰演習、評后反思等多種形式。通過學習培訓,評估人員都能較好地掌握評估標準和技術要求。
為使義務教育學校明確現代化標準建設內容,我們多次召開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會,使各學校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任務、建設要求、評估細則和評估流程,為做好建設工作打下基礎。
為更好地推動義務教育現代化標準建設進程,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職能作用,我區又組建了三級督導網絡:一是區級專家督導組。由8位即將退休的校長、書記組成,采取承包學校的方式,專門負責相對薄弱學校的現代化標準建設幫扶工作。二是學區督導組。以高中校招生劃片為依據,將全區劃分為8個督導學區,每個學區設主任督學1人,下轄責任督學若干人,主任督學由學區所在的高中兼職責任督學擔任,負責本學區教育督導組織協調工作,責任督學由所轄街鎮教委的專職責任督學和局直屬學校的兼職責任督學擔任。每個督導學區既要按照區督導室的統一安排開展督導工作,又要結合本學區的實際情況,獨立開展督導工作。教育督導學區的成立對于轄區內學校現代化、均衡化建設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三是街鎮教委專職責任督學和局直屬學校的兼職責任督學為督導網絡的第三級。他們多年從事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非常熟悉學生、教師和學校,擁有做好教育督導工作的先決條件,有利于促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開展。
評估過程中,評估組嚴格執行評估流程,嚴格把握評估標準,認真遵守工作紀律,努力做到實事求是,公平公正公開,讓評估過程和結果發揮最大化的引領、規范作用。
每次評估驗收結束后,我們立即著手進行三項工作:一是確定評估等級。評估組各專項的評估專家認真做好所評學校的專項總結,發現亮點,找出問題,提出建議;評估組長召開小組交流研討會,為每一所被評估的學校分專項寫出反饋報告并填好各項評估表格上交到局督導室;局督導室對每一所學校的每個專項評估情況進行匯總并對照市頒標準給出相應的評估等級。二是做好分類反饋。對“合格”等級的學校,局督導室采取了深入學校,與學校班子集體當面座談,按評估要點具體分析,幫助學校找出問題,想辦法整改。對“良好”等級的學校,督導室主持召開相關責任督學和校長會議,逐條分析,對共性問題整體要求,對個別問題單獨要求。對“優秀”等級的學校,要求責任督學幫助再指導。三是積極跟進整改。一方面,要求責任督學對責任校要經常跟進了解整改進度;另一方面,對于整改任務重的學校,由局督導室協同責任督學進行重點跟進整改。力促學校提升到更高標準。
通過第三輪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評估,有利地推進了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特色發展,學校辦學水平、辦學效益得到不斷提高,全區義務教育發展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1.學校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經檢查,各校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均已達到要求,能夠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校面貌得到較大改觀。辦學條件進一步提升。教學儀器設備全部納入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管理系統管理,教育設施完善、設備齊全,各類功能教室、圖書室設置均能達到或超出標準,實行專人規范管理,設備利用率較高,能夠發揮這些資源對教育教學和學生素質提升的助力作用。
2.學校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各校為師生配備了較為完善的信息化設備,實現了校園網全覆蓋。各校均建有獨立域名的網站,大部分學校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學校主要工作能夠納入信息化管理,便于師生進行信息交流和向社會、學生家長展示學校信息,實現了教師學習互動交流,實現了學科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打造數字化校園奠定了基礎。
3.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各校充分利用主題班隊會、主題教育月以及傳統節日等,創設德育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各校均能開齊開足藝術體育課程,落實陽光體育和體育藝術活動,大課間內容豐富多彩,社團活動和傳統體育項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4.教師專業水平不斷增強。各校能夠結合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夯實師德教育和專業培訓,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各校教師都能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并在工作中不斷提升。教師學歷、職稱和各級骨干教師比例都符合規定要求。
5.學校文化對師生的浸潤作用不斷顯現。各校校園文化建設逐步脫離淺表化,學校精神、辦學理念和“三風一訓”,持續發揮育人主陣地的功能。各校注重精神文化的引領和課程文化的創新,建設鄉土特色課程,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實踐著文化氛圍育人的教育教學理念,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6.學校現代管理制度不斷建立和完善。目前,各學校均注重了對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依法辦學已基本實現,民主管理不斷深入,社區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不斷加強,學校正在逐漸向現代學校轉變。
1.在學生素質發展上仍需多下功夫,要發揮社會教育資源優勢,開發高質量的社團活動。
2.學校應進一步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滿足教師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的需求,要關注課題引領教學工作的實效性,努力做到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
3.學校在表象文化上下的功夫比較大,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上下的力量不足,缺少校園文化的歷史傳承,不能形成學校的文化特色。
4.學校現代制度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對民主管理制度的研究還欠深入,對開放辦學、引進社區參與學校管理還要加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