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邱瑞玲 魏 穎 彭未風 曲 彤 郭翰卿 張 超 劉 佳
一張小小的書桌背后,是一個家庭的期望,無數個家庭的目光所及,是對美好教育的渴盼。
“十三五”期間,天津匯集萬千家長的目光,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成效顯著。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讓老百姓在教育上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教育對社會的貢獻力不斷提升,是天津教育這五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
“十三五”時期,天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新工科全面深化;新醫科融合發展;新農科高位推進;新文科布局未來。“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成為走進新時代的新教改、贏得新時代的新質量、領跑新時代的新體系。
“十三五”以來,我市高校進一步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堅持“以本為本”,全面啟動本科教育綜合改革,系統推進大學組織模式、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機制、教師評價制度等方面綜合改革,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
2017年4月,天津大學首倡“新工科建設路線圖”,攜手全國61所高校提出《“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又稱“天大行動”),實施全體系、全類型、全層次的新工科教育;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設置全國首個智能醫學工程本科專業,主動布局人工智能等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實施“產”聯“學”,與恩智浦、騰訊、華為等企業合作成立新工科實驗班,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建設,形成校企深度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機制;改變以單一學科辦專業的模式,建設跨學科融合、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型專業建設模式,構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養共同體。
2019年4月,教育部聯合中央13個部門和單位,在天津大學召開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揭牌成立,一攬子推出“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掀起了高等教育的“質量革命”。
“十三五”期間是天津開放大學(原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打基礎、筑平臺、攻難關、謀突破的五年,是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五年。天津開放大學強化質量立校意識,堅持標本兼治,打出了一套教學質量提升“組合拳”。健全思政工作領導機構和推進機制,建立校領導與課程教師“雙人負責制”,實行校領導“課程思政指導制”,形勢與政策課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啟動思政示范課試點。加大教師隊伍和專業課程建設力度,選送優秀教師和青年教職工到國內高校進修110人次以上,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共享專業數量全國領先。嚴格落實教學教務管理,完善教學質量管理、服務和監測體系,加大治學、治考、治亂力度,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凈化。強化辦學體系建設,構建了包括5所直屬學部,18所區級分校,17個行業、高校、企業學習中心在內的辦學網絡。
5年來,天津開放大學累計招生8.5萬人,畢業生逾7萬人,本、專科畢業生平均滿意率為97%,用人單位認可率達到93%;在2019年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教學檢查通報”中,該校因提升教學質量成效突出受到表彰。
圍繞國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積極搶抓國家“省部共建”“雙一流”建設等發展機遇,不斷提升辦學水平。2017年,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進入天津市“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發展搭建了更高的平臺。該校深入實施天津市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1131項目”“一體化”育人綜合改革,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獲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單位、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單位獎、天津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秀單位、天津市“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實效獎”,完成天津市首批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設項目,獲批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
2020年10月30日,京津冀雙高建設聯盟成立大會暨高峰論壇在天津職業大學召開,三地高職院校組成聯盟,優勢互補必將產生聚核效應,促進京津冀高職教育協同發展與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作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天津職業教育深度對接產業升級和民生需求,主動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一基地三區”城市定位,瞄準“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天津特點、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技術技能積累、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



2015年,作為首個國家職教改革試驗區、全國唯一的國家職教改革示范區,天津再次華麗升級為唯一的國家現代職教改革創新示范區。經過五年的發展,天津職業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可推廣、可復制的改革創新成果,已經成為全國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創新的策源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先行者、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蓄水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新高地。近5年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果轉化中心、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開發與制作中心、國家職業教育質量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字號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天津。天津安排專項資金啟動實施職業教育提升辦學能力建設項目,支持中職學校完成現代化和國際化、提升實習實訓裝備水平等7項建設任務;支持高職院校完成骨干優質專業對接優勢產業群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10項建設任務,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創新職業教育制度等方面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2018年,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瑞士GF集團、德國卡爾蔡司公司、天津海鷗手表集團、天津市模具工業協會以及相關企業共建精密模具協同創新中心,為天津海鷗手表集團的民族品牌研發精密模具,并將研發過程轉化為教學資源,用于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同年,天津職業大學攜手林肯(中國),共同成立了“林肯(中國)天津技術培訓中心”,將企業最新的設備、技術、產品引進學校、引入教學。天津職業院校一次次與高端產業、頂級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和技術推廣等領域開展全方面合作,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理念下不斷探索實踐“五業聯動”的發展新模式。“發揮‘雙高院校’資源優勢聚焦服務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在人才培養、技術積累、技能培訓等方面,積極探索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相互聯動、協同發展。”天津市教委職教處處長李力說,這種職業教育創新模式正是天津在“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的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創設并連續舉辦“五業聯動”高端講堂27期,成立了7個市級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組建了22個職教集團,成功打造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
天津職業教育在領跑全國的同時,也通過遍及世界各地的“魯班工坊”為世界貢獻職業教育“中國方案”,為配合中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開發配套標準和資源,建立起從中等職業學校到高等職業院校再到本科院校,從技術技能培訓到學歷教育全覆蓋的職業教育輸出體系,向合作國家提供學歷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天津職業教育分別在泰國、英國、葡萄牙、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柬埔寨、吉布提、肯尼亞、南非、馬里等亞非歐三大洲11個國家建成“魯班工坊”,開設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云計算、鐵道運營、中餐烹飪、中醫藥等12大類28個專業。除此之外,埃及、尼日利亞、烏干達、科特迪瓦、馬達加斯加等國家的“魯班工坊”也在快速推進中。
2020年7月,家住天津市濱海新區新港街的王潔(化名)為孩子選擇了家門口的塘沽新港第一幼兒園。“以前沒有離家近的公辦幼兒園,家里人一直為孩子上幼兒園的事兒發愁。新幼兒園投入使用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不僅孩子能享受到優質的學前教育,而且家長接送孩子也方便了。”
按照“學前教育全面配置,基礎教育均衡配置”的原則,濱海新區統籌規劃教育布局。截至2020年9月,新增民辦幼兒園118所,其中政府投資新建幼兒園16所、接收小區配套幼兒園19所,并著力進行無證園治理提升,共計新增學位27747個,入園難問題得到緩解。
走進西青區第三幼兒園,新穎、充滿童趣的建筑風格,色彩鮮艷的墻體立面等讓人眼前一亮,幼兒園還設置了走、跑、跳、投、鉆、爬、攀登、平衡等戶外設施,可供孩子們開展豐富的戶外游戲。幼兒園的環境讓周邊家長十分滿意,2018年開園后有效地解決了張家窩鎮的幼兒入園難問題。該幼兒園的建設是西青區“十三五”期間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一個縮影,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挖潛一批”的原則,西青區加大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力度,快速增加一批幼兒園;同時出臺普惠園相關獎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給予生均經費和一次性的獎勵補貼,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行減免租金的扶持,促進了各類園所共同發展,滿足了社會和人民群眾對優質普惠學前教育的需求。
“十三五”期間,我市制定實施《天津市學前教育條例》,率先將學前教育納入法治化軌道。市財政投入約10億元,實施《天津市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到2020年底完成兩年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0.8萬個的目標后,整個“十三五”期間累計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6萬余個。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鄉鎮中心幼兒園管理的意見》和《關于制定機關企事業單位辦和村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的通知》,實現公辦幼兒園每生每年不低于1200元的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全覆蓋。制定《天津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經費補助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生均經費按2800—4400元標準給予分級補助。2020年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達466所,在園幼兒74198名。2016—2019年市財政安排1.3億元獎補73所城區新建和配套幼兒園,安排8.86億元支持300余所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
武清區石各莊鎮中心幼兒園位于天津市武清區與河北省廊坊市的交界處。多年來,園舍陳舊、功能室不足、學位緊張等嚴重制約了幼兒園的發展。為了消除落后的教育環境與日益增長的保教需求之間的矛盾,石各莊鎮中心幼兒園新建項目于2018年9月正式啟動,2020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成的石各莊鎮中心幼兒園占地面積4900平方米,戶外活動場地面積2900平方米,建筑面積4736平方米,設有12個教學班,可滿足360名幼兒入園就讀。目前設有小、中、大班三個年齡段12個教學班,在園幼兒310余人,教職員工48人,徹底解決了學位緊張的困境。
“十三五”期間,東麗區努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共增加公辦幼兒園5所,提供學位1560個;民辦幼兒園增加53所,提供學位12290個,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增加26所,提供學位6450個。東麗區還通過開展幼兒園教師全員上崗培訓,促進學前教育從業人員素質的不斷提升。同時,充分發揮公辦幼兒園的示范引領作用,扶持民辦幼兒園規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在薊州區邦均鎮李莊子中心幼兒園寬闊的活動場地上,受益于幼兒園的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農村孩子也享受著城市般的優質學前教育。據介紹,提升改造以后,該幼兒園從戶外場地、各類玩具器械到室內保教設施設備,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這所幼兒園正是“十三五”期間薊州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的一個代表。“十三五”期間,薊州區推動落實《薊州區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兩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完成125所農村幼兒園基礎設施安全提升任務,施工總面積9.2萬平方米。高標準完成全區46所無證幼兒園攻堅治理任務。民辦幼兒園共獲專項獎補資金支持1587.15萬元,陸續接收小區配套幼兒園5所。
自稱“新濱海人”的李麗娟是濱海新區欣嘉園第一小學一位一年級學生家長,2015年來到濱海新區創業。生完寶寶后她一直擔心家附近沒有學校,孩子上學會很麻煩。沒想到如今學校建在家門口,從家里出來步行不到5分鐘就到學校了。
2020年9月,欣嘉園片區又有一所新建小學——玉簪小學投入使用,該項目是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教育集團為濱海新區教育發展打出的又一組合拳。截至目前,欣嘉園區域已經建有黃港幼兒園、欣嘉園第一小學和實驗中學濱海學校等,基本滿足了該片區居民子女就近入學需求。“十三五”期間,濱海新區穩步推進市重點工程和濱海新區改善民生20件實事,先后建成天津師范大學附屬濱海學校、大港東城小學等26所中小學以及33所幼兒園。
為了克服全區教育資源“北密南疏”的狀況,“十三五”以來,河西區下大力氣統籌教育資源、調整教育布局,新開辦幼兒園40所,新建小學8所、中學5所,新增學位2萬余個,優質教育資源“北密南疏、西強東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整合盤活區域現有教育資源,以新四中遷建項目為契機,將原四中隆昌路校區調撥給閩侯路小學,將四中愛國道校區租賃給自立中學,將原自立中學校區調撥給中心小學,將原統計職專校舍調撥給東海里小學、灰堆第一小學,將微山路中學竹林路校區調撥給華江里小學以滿足招生需求。以集團化辦學機制為依托,打通校舍界限,共享優質資源,梧桐小學部分年級進入梧桐中學,新會道小學學生共享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教育資源。



前不久,南開區教育局創新教育均衡舉措,推動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牽手”南開區科技實驗中學,兩校通過聯合組建畢業班領導小組、互派骨干教師交流學習、每月召開一次畢業班聯合體活動、共同強化體育中考項目訓練、共享學生活動等舉措,實現兩校教育教學優質協同發展。該校自成立以來,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天津大學附屬中學、崇化中學等南開區10多所中學的領航教師、骨干教師源源不斷地前來交流助力。“十三五”期間,南開區大力實施推進教師校際交流,擴大優秀教師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推動師資均衡配置,共有1037名教師參與校際交流工作。充分發揮領軍人才的作用,在全區先后建立了12個特級教師導師團和20個學科骨干教師研修基地,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注重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成立5個名優班主任工作室。
紅橋區加強高層次領軍人才培養,正高級教師達11人。在全市率先實現每所學校配備1名心理健康教師。持續優化師資隊伍年齡、學科結構,新引進教師累計822人,校際間交流骨干教師1189人次,緩解了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難題,推進優秀師資均衡配置。通過新任班主任崗前培訓、第三周期班主任崗后培訓、專題拓展和技能競賽活動,提升了班主任思想政治素質、師德涵養和業務能力。有序推進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參加國家、市、區各級專題培訓,完成128名中小學校長第五周期繼續教育。“十三五”期間,紅橋區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活動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河東區以學校特色發展為抓手,加強初中學校內涵建設,13所中學完成辦學特色凝練、建設、展示和交流。第七中學、第四十五中學、第一〇二中學、天鐵第二中學被評為市級“特色鮮明學校”。2018年啟動特色高中品牌建設,投資近2000萬元,將第七中學、第四十五中學打造成在全市具有影響力、優質、特色鮮明的品牌高中。全面啟動中小學課程建設,圍繞河東區“活力教育、品質人生”區域核心教育理念,以特色學科基地建設為點,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面,點面結合推動學校課程建設,出版了河東區校長辦學理念與實踐集《活力》,完成了學校課程基地建設經驗集《品質》組稿工作。2017年底啟動“河東區普通高中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投資1300多萬元,將18個區級基地、15個區級重點基地建設成為“河東區學科教研基地”。第一〇二中學的生物學科,第四十五中學的音樂、信息技術學科入選天津市普通高中學科特色課程建設項目。
對于河西區教育的“十三五”而言,最大的亮點非集團化辦學莫屬了。“十三五”期間,河西區教育集團化辦學全面鋪開,優質教育資源取得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成為全市表率。
2018年,河西區創新“總校統籌管理,分校相對獨立,教育資源共享”的辦學管理模式,規劃沿東南部區域,構建深化三大辦學集團,即實驗中學、新華中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附屬中學,新建第二新華中學納入新華中學辦學集團,全力打造東南部優質教育資源區。擴大集團化辦學成果,將優質教育資源注入新八大里、全運村等地域新建配套小學,委托臺灣路小學、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上海道小學開辦復興小學、德賢小學和全運村小學。加大優質幼兒園輻射力度,提升新建小區配套教育水平,采取集團化辦園模式,新建一幼錦繡幼兒園、一幼美棠幼兒園、四幼棣棠幼兒園、八幼德賢幼兒園、十七幼藝林幼兒園。為滿足河西區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破解區域生源數量激增導致教育載體相對不足的難題,優化區內基礎教育布局,“十三五”期間,河西區探索民辦非營利性事業單位辦學機制,由河西區國資委下屬國企出資開辦實驗求是學校、匯德學校、新華圣功學校3所民辦學校,分別納入三大辦學集團,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新建3所非營利性民辦小學。新華圣功學校小學部與臺灣路小學合作共建、實驗求是學校小學部與上海道小學合作共建、匯德學校小學部與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合作共建,依托優質學校的品牌優勢和教育管理資源,實現新建校高端起步、高位發展。此外,河西區教育局將新接收的4所幼兒園舉辦為非營利性民辦事業單位,成立一幼集團下的金僑壹號幼兒園、八幼集團下的復興幼兒園、十六幼集團下的郁江溪岸幼兒園和二十六幼集團下的金灣雅苑幼兒園。
“十三五”期間,寧河區教育局堅持以學生為根本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硬件水平,創新合作模式,在各個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寧河區著力深化“1+N”發展聯盟機制,落實公辦園、中心園“結對互助”。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推進幼小聯盟建設,組建幼小聯盟24個,實現小幼攜手組團發展。深化義務教育學區化辦學和校際聯盟建設,組建了5個學區、8個校際聯盟,組織農村薄弱校積極對接中心城區優質校,結成區域發展共同體,開展聯合教研、質量檢測、科技節、體育節、課堂大賽等28次,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精準幫扶農村薄弱校,保障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此外,寧河區還引進了“新教育實驗項目”,并以此為載體,以“十大行動”為策略,在營造書香校園、構筑理想課堂、締造完美教室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與實踐,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目前有實驗學校27所,種子教師351人。通過以點帶面、以校帶校、典型引路、整體推進,創建了一批“有價值追求、有教育亮點、有辦學特色、有文化品位”的新樣態學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不久前,和平岳陽、和平萬全、和平昆明三個教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將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引領作用,促進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發展,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努力建設更高品質的均衡化教育強區,為和平區做“示范”、爭“旗艦”、創“品質”提供軟實力和硬支撐。
“十三五”期間,和平區通過區域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和學區管理平臺,密切小學與初中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小學與初中縱向銜接、同學段學校橫向聯盟辦學模式,學區化、聯盟化辦學模式進一步完善,校長、教師交流的范圍力度逐年加大,實行學區一體化管理,實現學區內教育資源充分共享,達到均衡優質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大、擴大優質教育輻射范圍,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和平區教育局與紫光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繼騰訊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天津分行之后,和平區教育局與企業界簽署的第三個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和平區教育局將與戰略合作伙伴一起,充分發揮各自在教育與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以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為核心,全面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的應用,提升區域和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教育治理水平,共同探索推進“互聯網+教育”的政企合作模式。
“十三五”期間,和平區持續推進“和平智慧校園”“和平智聯校園”項目深化實施,建設適應區域整體推進的“和平教育云”公共服務平臺,構建支持個性化教與學的智慧學習環境。2016年、2018年和平區兩次獲得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稱號,第十九中學、岳陽道小學、匯文中學、萬全小學先后獲得教育部辦公廳頒發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稱號。2019年《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被評為“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2019年,和平區教育信息化綜合發展指數列天津市首位。實踐案例入選教育部信息中心主編的《2018年中國互聯網學習白皮書之教育發展報告》和《2019年中國智慧教育區域發展研究報告》。“天津和平區大數據引領在線教育”實踐案例被《人民日報》評為“2020中國數字化轉型教育類十大成功案例”。2020年該區入選教育部“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時候,南開區依托“云動”課程資源平臺,讓全區學生順利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學生們打開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里面的課程十分豐富:疫情應對課、多彩天津課、楷模育人課、綜合實踐課……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共有六類課程共計136門、260節。教師可根據學情、教學實際,依托其實施教學,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開展答疑輔導。同時,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與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全市率先實現無縫對接,一賬號登錄。疫情期間表現出色的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也是“十三五”期間南開區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典型成果。憑借著信息化建設的出色成績,南開區被教育部認定為2017年度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并被評為2018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應用實踐共同體入選教育部科技司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
利用3D技術,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就能學到知識;創新創客教育,只要有創意、有興趣就能成為小創客……在靜海區的很多校園,現代化、智能化的教學模式已逐漸成為新時尚。近年來,靜海區不斷加大“智慧教育”投入,高規格配置教育設備,全區教室多媒體覆蓋率100%。靜海區第六小學、楊成莊鄉中學等45所學校實現了智能化教學,逐步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
“十三五”期間,東麗區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完成東麗區數據中心建設,構建“互聯網+”新型教育云平臺,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達標,25所學校裝備校際網絡同步教學系統,東麗區區域學業數據采集及分析系統在20所中學正式上線運行。完成市、區、幼兒園三級視頻監控平臺建設,幼兒園安全監管水平全面提升。實現了所有小學、初中校多媒體設備(指計算機、電子白板、交互式觸摸屏及其他配套設備等)進普通教室比例100%,功能教室、信息教室、實驗室、計算機、圖書等設備設施較為齊備、充足。
“十三五”期間,津南區各校教學裝備投入資金共計約29845.56萬元,極大地提升了津南區各校教學現代化、信息化水平,改善了各校教學環境、設施設備。全區各中小學近1000間普通教室配備了電子白板加超短焦投影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十三五”期間,天津市南開中學濱海學校、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城附屬中學等優質教育資源紛紛落戶。
5年前,天津茱莉亞學院落戶濱海新區于家堡的消息引發了全球古典音樂界的關注,作為紐約茱莉亞學院建校110年來的首個海外分校,天津茱莉亞學院是茱莉亞學院在亞洲全方位拓展的重要里程碑。天津茱莉亞學院一系列的“高能輸出”頻頻“霸占頭條”,也成為濱海新區的新晉“打卡網紅地”。
“十三五”期間,濱海新區規劃2平方公里高教園區,吸引國內外知名學校設立分校或特色學科,如與北京大學工學院合作建設濱海數據產業園,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建職業教育培訓中心。開展塘沽第一職專世界先進水平職業學校試點,以及濱海職業學院、濱海中專國內先進水平職業學校試點。實施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濱海新區職業教育集團和9個行業指導委員會。建立13個社區數字化學習中心,社區教育覆蓋率逐步提升。2020年9月,濱海新區與天津市教委共同簽署推進濱海新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除繼續做強做優以上合作共建學校外,還將加快耀華中學等與濱海新區的合作辦學進程,支持高校在濱海新區高起點舉辦公辦附屬學校(幼兒園)和公辦藝術類高中階段學校等。
前不久,天津市政府辦公廳與天津廣播新聞中心合作的《公仆走進直播間》節目聯合天津教育報、津云教育頻道推出重磅融媒體節目:“‘家長 你好’——與市內六區教育局局長面對面”,有家長在節目中問到天津外國語學校南普小學發展情況。這所引人關注的小學,正是河北區教育局與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簽約共建且近幾年發展迅速的一所學校。此外,河北區望海小學與天津市實驗小學合作穩步推進。
西青區人民政府與天津外國語大學正式宣布,將在學府工業區地塊配套一所九年一貫制天津外國語大學西青附屬學校。雙方表示將共同努力把學校辦成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彰顯國際化特色、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學校,進一步提升西青區基礎教育水平,滿足學府工業區及周邊居民子女就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此消息一經放出,再次引起各方對西青區教育的重視。西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十三五”期間,西青區在大力發展公辦教育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外部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區域教育資源。除天津外國語大學西青附屬學校外,還積極引進了為明教育集團、京師大教育集團、北京京師幼學教育集團等首都教育資源,開辦為明雙語實驗學校、京師大西營門實驗小學、京師幼學幼兒園、華亭幼兒園等優質民辦學校、幼兒園,作為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滿足西青區人民群眾對不同層次教育資源的需求。
武清區龔玉玲名師工作室與武清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部、河北省廊坊市馬英名師工作室聯合舉辦“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民族自信——武清區歷史學科特色課程建設展示活動”。活動以“高中歷史教學涵養家國情懷的實踐”為主題,采取涵蓋高中三個年級的“同課異構”的形式開展。來自甘肅省靜寧縣第一中學、河北省固安縣第一中學、天津市武清區楊村第一中學、天津市武清區天和城實驗中學等學校的教師分三個年級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展示活動。
本次活動跨年級、跨學校、跨地區、跨省市,不僅給青年教師學習交流的機會,而且使歷史學科教學透過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的展示交流碰撞出新的靈感與火花。
像這樣打破學校、打破地區的教育教學活動經常在武清區開展。“十三五”期間,武清區完善了區域聯盟互動機制,促進校際間、區域間的協作交流與資源共享。推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承接北京等地教育優質資源,探索建立分支機構、聯合辦學等合作模式。京津冀三地名校組建教育發展聯盟,統籌推進區域內、校際間“管理互通、研訓聯動、質量同進、文化共建、項目合作”五大工程,努力構建“校際聯合結對、區域聯片組團、區外聯誼交流”的結對組團、共進發展模式。同時,武清區還深化“通武廊”區域教育合作,加強教育資源統籌使用,加強體育、美育教學合作,開展教研聯動,深入開展共同體、聯盟校間交流活動。通過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品牌的五大共享,全面推進武清區教育的科學、和諧、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新區事、新區辦”,如今濱海新區已初步形成“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新格局,并在全市率先試點探索中小學校長管理體制改革,推動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重點平臺承接著首都轉移項目,在職職工隨遷京籍子女在濱海新區就學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簡化入學手續,濱海新區與北京市、河北省共建基礎教育合作聯盟,與唐山市簽訂職業教育合作協議,積極探索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模式。服務濱海新區新動能引育,高校對接濱海新區“1+3+4”產業體系,校企合作共建一批應用技術研發團隊、工藝與產品開發中心和高水平實訓基地,推動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此外,濱海新區還組織80名校長、骨干教師赴青海省黃南州、甘肅省張家川縣和合作市開展對口交流活動,接待63名黃南州、甘南州教師跟崗實踐。
2020年,為滿足市民學習需求,天津市通過天津終身學習網和微信移動端,免費開放涵蓋道德修養、文化藝術、養生保健、科學生活等22大類萬余個高清視頻課程,市民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
“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四個層級辦學、四個體系交叉、四個集團覆蓋”的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六個“全國率先”:一是率先建成“四層級辦學、四體系交叉、四集團覆蓋”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二是率先開展“職繼協同、雙周推動”,雙引擎加速學習型城市建設;三是率先構建“區校聯合體”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四是率先建成覆蓋全市的服務終身學習的區域型職教集團;五是率先實現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向終身教育服務載體轉型;六是率先將繼續教育納入教育綜合督政。目前,我市擁有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和國家級農村職成教育示范縣建設成果共計15個,展現了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建設的天津之為,創造了繼續教育天津品牌和天津經驗。
我市初步構建“四橫四縱四覆蓋”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實現市級、區級、街鄉鎮級、村居委會級四個橫向辦學層級溝通銜接,社區教育、開放教育、老年教育、農民教育四個縱向辦學體系融合發展,城區、環城、城郊、濱海四個職教集團覆蓋全市終身教育。
據了解,我市已形成以天津開放大學為平臺,以區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以職業教育集團為骨架,以區社區學院或職業成人教育中心為支撐,以街道社區學校或鄉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骨干,以社區學校分校或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支點的終身學習服務系列載體。
我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繼續教育專項規劃《天津市繼續教育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出臺了《市教委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天津市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市教委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天津市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天津市貫徹落實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等一系列促進繼續教育發展的文件。
據統計,目前全市開展學歷繼續教育的各類學校63所,學歷繼續教育在校生達47余萬人,全市各類非學歷培訓年均160余萬人。
全市現有社區學院9個,社區學校94個,社區學校分校743個,年服務社區居民近200萬人次;區級職成教育中心或社區教育指導中心8個,街(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49個,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915個,年服務農民超過50萬人次;建成市級老年大學2所,區級老年大學16所,街(鄉、鎮)老年學校175所,村(居委會)老年教育學習中心1616個。我市年均參加教育活動的老年人達100萬人。
薊州區、靜海區、北辰區、武清區、寶坻區等五區獲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我市示范縣比例位居全國第一。現有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5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5個。我市啟動學習型城區建設試點,在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座談會上作典型發言。教育部遴選5省市拍攝“走進社區教育”專題片,我市成功入選。
2020年10月21日至10月23日,寶坻區教育局分別在新開口鎮、方家莊鎮、郝各莊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召開了社區教育項目評審及老年大學建設情況匯報會,全區24個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參加會議分享社區教育成果與經驗。為了扭轉釣魚式培訓的被動局面,口東鎮落實農民終身學習,建立電子學員求知庫,根據需要隨時篩選和補充人員,避免求學者找不到老師、培訓時找不準學員等情況發生,有序開展各項繼續教育培訓活動。
薊州區羅莊子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王艷忠1998年開始從事成人教育工作,20多年來深入鉆研果木養植和培訓技術農民,使得他在當地小有名氣,有“農果專家”“梨王”之稱。他的工作也是薊州區“十三五”期間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個亮點。此外,薊州區“三農”年培訓率達到35%,學歷教育、非學歷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招收新生3379人。7人被評為國家、市級百姓學習之星,6個項目分獲國家、市級學習品牌。
據悉,我市成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市有關部門參加的學習型城市建設工作機制,投入超過5000萬元的財政專項經費支持繼續教育項目,成立專門的繼續教育督政隊伍,將繼續教育納入教育綜合督政。
后記:“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5年來,天津從關系著師生利益和市民民生著手,一步步將教育繪成人們期待的模樣。一組組數字顯得格外耀眼,一個個成果讓人倍感振奮。這一張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呈現出“十三五”期間天津教育改革發展的脈絡和成就,讓我們欣喜地看到,天津教育事業發展的腳步更堅實、基礎更牢固。站在新的起點,天津的教育事業正以昂首跨越、蓬勃發展的姿態,搶抓機遇,闊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