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才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167年初春,賦閑在家的陸游選擇一個人出門游歷,當他走到家鄉附近的一座山坡時,恰遇一戶農家正在殺雞煮肉招待客人。雖是渾酒一杯,卻醇香四溢,時令恰在春節之際,陸游心生感慨,揮筆寫下《游山西村》,這首七言律詩自此成為千古名篇。
陸游生活在北宋,從詩中可以推測,當時的老百姓春節期間是有肉吃有酒喝的。盡管不及今天的海參鮑魚金絲燕窩,但也足以說明古人過年的餐飲質量并不算差。不過陸游的詩句只是簡單的概括,并沒有作出詳細介紹,至于古人在過年的時候吃什么菜卻不得而知。
其實,古人同今天一樣,在重要的節日都會準備美酒佳肴以示對生活的敬畏。那么,古人過年具體吃什么呢?
單從主食來說,古人過年主要吃麥飯、餃子和湯圓三類。中國糧食作物的種植史早在古代社會就是傳統的南水稻北小麥,但是無論水稻還是小麥的種植,都是隋唐以后才開始普及。隋唐以前,古人種植的五谷均不包括水稻和小麥。
因此,在先秦時期,古人過年吃的主食是麥飯。這是一種極其簡單的飯食。一般是把各種雜糧磨成粉,裹到野菜上面蒸熟即可。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古代,古人的日常飲食多以粗糧為主,春節能吃一頓麥飯已經十分難得。
餃子最早出現在東漢,相傳是由醫學家張仲景發明,當時主要用于治療耳朵上的凍瘡。唐、宋兩朝經濟富庶,北方地區廣種小麥,面食日漸增多,餃子本有“交子”之寓意,春節期間吃餃子蔚然成風。與此相應的長江以南,水稻種植漸成大勢。尤其北宋以來,上元節吃湯圓的習俗盛極一時,湯圓可以包裹各類食材,又有團圓之盼,在春節吃湯圓還有一語雙關的妙意,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湯圓逐漸成為南方人過春節的主食。
春節吃的主食古今基本沒有區別。但從菜品上來說,古今則是迥然不同。古代物質匱乏,食材不多,古人春節吃的菜品主要是五辛盤、豬羊肉和時令蔬菜。《荊楚歲時記》中曾記載,南朝人過年時餐桌上常備五辛盤。孫思邈在《食忌》一文中也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癖癘氣。”又在《養生訣》里面說:“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開五臟,去伏熱。”魏晉時期吃五辛盤是在正月初一的早晨,東晉御史中丞周處在其著作《風土記》中說:“當迎晨啖五辛菜,以助發五臟氣而求福之中。”
何為五辛盤?簡而言之,就是將大蒜、小蒜、芫荽、韭菜、蕓薹5種辛味蔬菜裝入盤中,蘸上調制的醬汁生吃,類似于今天的涼拌菜。唐代中后期,在五辛盤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衍生出春盤,即在五辛盤中增加其他的時令蔬菜,寓以生發迎春之意。杜甫在《立春》中便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明朝人對五辛盤也十分偏愛,如嘉靖年間的《漳平縣志》做過記載:“人家無貴賤,咸御鮮衣,詣所親賀歲,主人輒出辛盤與其款洽。”而且,明代的五辛盤比前朝各代更有講究,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無論五辛盤還是春盤,都屬于素菜的范疇。古人過年,自然也不能少去葷菜,最典型的便是雞、豬、羊肉。雞與“吉”是為諧音,古人過年吃雞,寓意大吉大利,古今皆然。豬肉和羊肉因味美鮮香,在古人的年夜飯里當數上品佳肴。唐人韋巨源在《燒尾宴食單》里面記錄的58種菜品中,有數十種是羊肉制品,羊肉在古人年夜飯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宋朝更是把羊肉吃到極致,官府和坊間凡是過年期間,只要條件允許,都要宰割羊肉。
豬肉則因產量高,肉質口感好,且沒有羊肉的膻味,而成為兩宋至今年夜飯上的主角,由于豬肉的存在感極強,價格相對便宜,備受百姓歡迎,東坡肘子、東坡肉也在北宋相繼問世。
不過古人過年基本不吃牛肉,并非牛肉不入古人的法眼,而是因為在男耕女織的古代,公牛用于耕地,母牛宜于繁殖,牛作為勞動生產中的主力,非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死亡,官方明令禁止宰殺。
古代沒有高溫大棚,特別是北方地區進入寒冬以后綠色蔬菜幾近于無。所以古人在過年期間能夠吃到的新鮮時蔬極為有限,主要品種僅有白菜、牛蒡、紫蘇等。而且炒菜這種烹飪方法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漸普及,所以古人烹飪蔬菜的辦法也不多,一般用來煮羹或是直接生吃。
古人過年吃的食物雖然不及今天,但是年味濃郁,年氣十足。決然不像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過年如同平常,拜年全靠網絡,吃的食材五花八門,過年的氣息卻愈漸淺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