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鮑振川

談義良在工作中
受命采訪九如城養老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如城”)董事長談義良,如讀一本書,令人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仰視已久,未曾謀面。記者從與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得知,談義良是一個閱歷豐富、事業專一、愛好廣泛、而生活又多姿多彩的人。
在他人眼中,他是一位企業家;從涉獵范圍來看,又像一位社會活動家;而從理論研究來看,更像一位著作頗豐的學者。
他還是一位孝子、嚴父和慈祥的祖父,是員工的摯友。
談義良擁有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同時還兼任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委會委員等多個社會職務。
這些并非沽名釣譽之虛職。談義良于2018年榮獲“中國養老十大領軍人物”稱號,并擔任《醫養結合理論與實踐》主編、《九如城康養融合系列叢書》總編,參加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中國康復醫學會中德康養論壇及諸多論壇發表演講,多次接受主流平臺特邀訪談,在新華社、《新華日報》、中新網、國際在線等平臺刊文。他還專注運動理論和企業管理研究,出版多本戶外運動專著,發表《感悟東方管理》《東方家族企業運營模式研究》等多篇論文,業界影響非同尋常。
這就是談義良。
幾經周折,終于見面。談義良十分隨和,滿面的笑容,誠摯地表達了歉意:皆因工作繁忙,敬請理解見諒。記者直奔主題,請他談談九如城創建初心、發展目標和心路歷程?
談義良笑了。他說:“九如城的目標很單一,就是養老。初心也簡單,只是一心把養老做好。”
九如城初建于江蘇,總部2020年移位上海。從2009年起步,歷經12年的探索、開拓和打磨,目前已宏偉布局淮海、浙贛、川渝、珠三角等區域的10多個省份,進入60余個城市;開設康復醫院、連鎖運營養老機構200余家,創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800余家,企業擁有員工逾8000人,總床位超5萬張,服務惠及百余萬家庭,以區、縣為單位,實現全生命照護和全區域覆蓋。
九如城所秉持的“品質與愛同行”“讓陽光照進長者心田”和“讓長者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出深邃的文化內涵——即 “愛”“心”和“生命”,直擊社會缺失的短板,直面長者精神的渴求。
圍繞“缺失”和“渴求”,九如城精心打造的“醫、康、養、教、研、旅‘六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鏈,以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它涉及長者生理、心理、倫理文化的方方面面,是老人生命縱向發展過程的一條服務鏈,又是老人生活橫向需求的服務平臺。
九如城倡行“對長者的生活照料邁向精神關愛,進一步關注家庭的幸福,從而構建一個幸福的社會。”表面看,似乎已經超越養老服務的范圍。但深諳“九如”的含義,便理解了這一價值追求的珍貴。何謂“九如”?
“九如”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如不爾或承。”
詩句“九如”為祝壽美詞,意即:上天恩情如山嶺,上天恩情如丘陵,恩情如潮忽然至……;如像上弦月漸滿,又如太陽正東升;如像南山壽無窮,江山萬年不虧崩;如像松柏長茂盛,子子孫孫相傳承。
一個養老企業以“九如”為名號,表明它的“上天”意即“長者”“九如”作為服務的愿景,目標深遠,要抵達這一至美的目標,領導者必須具有視野、膽識、謀略與行動。
有云:高山仰止、物阜民豐,即是如山如阜的向往和追求;又書山有路勤為徑。
談義良酷愛戶外無動力運動,曾五次挑戰“玄奘之路”戈壁徒步跋涉,登頂5000千米以上的高山7座,參加世界多個城市馬拉松賽。由此,他有所感悟,每次登山,長途跋涉,都是從零起步,一步一步,終可登頂。
2009年,談義良從零開始,赴國內外考察學習、做市場調研分析、參與規劃設計、制訂運營方案……他歷經3年研究、3年建設、3年運營,俗話說“三三見九”,融合了機構、社區、居家三種養老模式的醫養、康養相結合。
養老服務,表面來看,可說是千頭萬緒、紛然雜陳,深究其理,也是縱橫交錯。談義良的方法就是化繁為簡。
時間安排,永遠是一門科學。從他的作息時間表可看出:5時起床,跑步、讀書、早餐、上班、下班、晚飯、網上群讀、獨自閱讀、觀看電視,直至23時入睡。苛刻的程度,如同于苦行僧修行,雷打不動。十余年來,他確保每天讀書3小時,知識日積月累的厚度,為他有效的時間創造了無限的財富。
他深知:一個人懂了,是聰明;讓一群人懂了,是智慧;讓一個集團都懂了,就可凝聚為企業的精神。一個企業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就沒有奮勇爭先的精神,也就沒有持續前行的動力之源。只有學習、讀書,不斷給員工注入精神偉力,才能凝智聚慧,使企業團結一致,共謀發展之策。
談義良作為引領九如城的人,數年如一日堅持讀書,是最簡單的工作方法,最有效的成本投入,最豐厚的企業收獲。
從《老談薦書》公眾號所載“稻盛和夫《企業家精神》”,可看出談義良“讀書為用”的思路:稻盛和夫提到,企業是社會公器,而掌握企業命運的領導者有義務更有責任遵循人間正道,把好企業經營的方向盤,同時自身要養成足以擔當這一職責的高尚人格。一旦明確目標,領導者必須踐行“經營12條”,即:明確目的和意義,設立具體的目標,懷有強烈的愿望,付出非凡的努力……
他的感悟是:企業家肩負著企業的命運。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尤為重要;要有“格局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眼界多寬,道路就有多寬……不僅領導者應該培養企業家精神;員工若有明確的夢想目標,都應該細讀此書,以開闊眼界、提升格局。
談義良要求大家,好書要讀百遍,體會至深,受益無限。九如城中高層領導學習,已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讀書貴恒,終生手不釋卷;讀書貴悟,要善于思考,讀出頓悟,讓人生境界升華;讀書貴行,既重讀書、又重踐行,亦知亦行,知行合一。
九如城的讀書習慣如一粒火種,深埋進每一個九如人的內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漸起燎原之勢。書中所蘊含的高貴人文精神,已在員工內心引起震蕩,起到人品升華的作用,促使員工形成良好的道德風格和健全的人格。
談義良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足且充滿愛心的家庭,慈愛善良的祖母在操持家事時,不忘招呼走街串巷的貨郎,從不歧視討飯的乞丐,孤寡老人更是格外得到關照。
祖母一生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祖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影響了談義良一生。
談義良深有感觸:嘮叨百遍,不如身體力行。對九如城團隊、對員工、對兒子孫輩,他從不說教。美舉善行是最好的示范。
九如城聚焦“一老一小”的公益慈善,推行的慈心善舉已匯聚為一條溢滿大愛的江河。
2009年5月,汶川地震周年祭,九如城舉辦第一屆“生命陽光公益活動”,同年成立公益基金會;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向玉樹進行捐贈;2011年,制定學生成長計劃在新疆阿圖什小學設立獎助學金;老年關懷計劃分別捐贈玉龍社區、宜興城北、昆山中山社區尊老社;2012年4月,設立西藏登山學校獎助學金,分別成立黃浦家園、宜興滄浦社區、宜興唐公社區尊老社;2016年,捐贈宜興市慈善會,于上海復旦大學設立教育發展基金;2017年,捐贈徐州泉山尊老社,設立復旦大學獎助學金;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建“岐黃教育人才基地”,設立學生成長基金;2018年,捐贈昆山市周市鎮殘障中心、宜興市慈善會、北京弋友公益援助基金會,資助助殘、為老、社會公益項目;2019年2月22日,開啟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九如城入選;2020年2月20日,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談義良親率九如城支援隊奔赴武漢,施助兩家養老機構,守護202名長者。抗疫歸來,在全國開展“百城萬院”公益巡回演講,宣傳疫情防控經驗,與全國八所高校達成合作,培育養老行業青年人才;2021年初,石家莊突發疫情,迅將武漢經驗《疫情下養老機構運營管控手冊》贈送民政部門,助力疫情防控;7月25日,九如城全力做好防御臺風工作,累計接收300余名受災群眾;河南洪災,集團對河南籍受災員工家庭給予經濟支持,為新鄉、周口、鶴壁等受災養老機構捐贈50萬元,助力抗洪救災……
從艱辛坎坷創業之路,到親力親為抗疫一線,從慈善關愛到助學助殘,談義良篤定信念:“做慈善、養老都要有愛心、恒心,唯有造福社會,才能成就自己。”
九如城,一個個員工,一支支團隊,無數個“談義良”,源源不斷的愛流匯聚成永遠寫不完的詩。
談義良的人生規劃清晰明了,引領個團隊,把希望付諸行動,用行動影響社會,用精神財富創造物質財富。
對于社會和企業來說,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力,永遠追求社會服務價值的最大化;九如城堅持長期主義、顧客主義、員工主義。做價值型、共生型、數字型企業,從養老到養心,從“給生命以時間”到“給時間以生命”,從關心長者到關懷家庭,初心既定,發展勢不可擋。
“四級養老服務體系”,是九如城品牌的集大成者和名片。養老機構是主干,通過養老機構輻射區域;社區服務牽引力,通過社區連接千萬家庭;居家養老是九如城的根,根深葉茂,充滿活力。直接服務期盼關愛的長者。
九如城通過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友善老齡化社區,讓老人不出社區享受養老服務。社區連接千萬家,當子女出去上班,老人可以得到良好的專業照護;子女下班后,接老人回家安享天倫之樂;空巢老人的夜晚,床前也有一抹溫潤的月光。九如城服務的社區,已經實現“9073”結構的普惠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的長者已超過200萬人,亦如繁星滿天。
對失能老人的照顧,前提條件是保持員工隊伍穩定和高水準的服務質量。這一切依托于職業教育和培訓。
九如城創辦的九如教育學院,是全國首家由養老企業創辦的繼續教育職業學院,以及與其它大學的合作辦學培訓一線員工,為九如城創新發展培養人才奠定了基礎,保證統一的服務品質;與南京經貿學院共創學院的“3+5”培訓模式,獲得江蘇省職業教育一等獎、教育部二等獎。如今,九如教育學院已經培育康養人才5萬余人,為持續提供高品質服務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談義良認為,“養老的本質,是孝道。但九如城不是替子女盡孝,是幫助他們學會盡孝。”家是長者的根,是精神的寄托。養老院必須確保長者與兒女緊密地聯系,通過網絡進行互動聊天,體驗家人的關懷,實現“讓天下子女盡孝有道,讓陽光照進長者心田”的心愿。
九如城創設的“時間銀行”,為養老服務志愿者提供了存儲服務時間的功能,實現自助、互助養老;九如城創辦的3小時作坊,學習圣賢思想,傳播孝道文化,成為建設最美家庭的樣板。
談義良說:“真正的孝道,要在心上用功,我們不能自以為是地用想當然的方式來愛父母,而是聽懂父母內心的渴望,在平淡間成就父母那一個個平淡而珍貴的心愿;讀懂父母,才能讓父母真正地樂享晚年!”
談義良認為,帶領員工認真讀懂《三字經》和《道德經》,比辦一所養老院更有價值。他竭誠盡力地將九如城打造成一個既關注老人需求又放眼社會責任的企業,建立起一支勤于耕耘而又充滿志向追求的團隊。
回顧十余年歷程,談義良無限感慨,“養老之于我而言,是一份事業、一種情懷,更把它當作我的福報。因而要有堅韌恒久的決心,始入簡單,堅持不易,社會老人需要,總要有人去做。”他用行動踐行了諾言。
如岡,古文義為山骨、山脊也。
九如城人,一支隊伍,勇于社會擔當,臨危之際,沖鋒在前。
2020年春節后,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好武漢保衛戰,集團在第一時間堅定響應,談義良帶頭報名,親自帶領40位志愿者奔赴一線,在戰疫中書寫九如大愛之篇章。
如果寫盡“義無返顧”“舍生忘死”“赴湯蹈火”所有的崇高溢美之詞,也難以刻畫一個人勇赴疫情險區的無畏精神。談義良說:“我不去想要花多少錢,連生命都可為國家付出,難道還去考慮其他的嗎?”
是的,面對疫情蔓延,有的企業家,捐錢;有的企業家,捐物。唯有談義良,年近六旬,身價百億,直接把自己和40名員工“捐”到了武漢。
有朋友心直口快地說:“神經病!一般都是院長、醫生、護士去,哪有董事長去?”
兒子談俊儒想替他出征,也被拒絕。他說:“董事長在一線,不會延誤指揮。員工易有恐懼心理,我權當是他們的定海神針。”
組建支援隊伍,談義良堅持不指派、不任命、更不強迫,全憑個人意愿報名。畢竟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誰不懼死?誰不擔心?誰沒牽掛?
然而,九如城212人報名參戰,當日集結完畢,火速進入培訓。上級分配了40個名額。為篩選精兵強將,談義良煞費苦心。多位總經理、院長踴躍報名。談義良規勸,去武漢是當護工,不是做管理。然而,高管人員沒一個退讓:一定要去!“一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馳援武漢,理所當然。”
支援隊進入4個病區,提出要求:必須建立“三區兩通道”,分階段施行常規消殺、大消殺和徹底消殺。接管服務206位老人,首先給老人洗澡,一套流程至少30分鐘,浴室的悶熱,口罩捂得難以喘氣,有隊員數度虛脫,險些暈倒在地。
浴室水花飛濺,老人的心花昂然綻放。老人的笑容,是給予九如城支援隊最高的表彰。
然而,也有老人忌諱不祥之兆,當看到支援隊穿著黑色防護鞋,一位老太太厲聲斥責:“黑色鞋子,為人送葬才穿,你們究竟想干什么?”為此,質量極好的防疫靴,無奈地被丟棄。支援隊懂得,幫助老人抵御疫情的同時,還要構筑抗疫的心理屏障。老人心安,方能身安。

談義良在武漢看望長者
疫情防控期間,水果、蔬菜奇缺,很多老人發生便秘,年輕隊員用手幫助一點點地摳除積便。提及任勞任怨的員工,談義良無限感慨:“來武漢做養老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是感人肺腑的修為。”
臨別,許多老人感傷不已,曾經遷怒員工的老太太,攥緊支援隊員的手,涕淚橫流:“你們這么辛苦,還受委屈,卻不抱怨,我還能再看到你們嗎?”
隊員們也哭了。汗水融入了淚水,相擁而別。
談義良深為這支隊伍而驕傲,為團隊無盡釋放的熱情所感動,為員工的高尚人品而自豪。他激情誓言:“我48歲開始做養老,不遺余力地做到75歲退休,還能為養老事業再奮斗15年。”
談義良說:“一家企業,能夠為推動社會進步以及為呈現社會的文明作出貢獻,就是企業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意義。”他期望九如城能成為“立足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社會企業。
近年來,九如城通過挖掘商業活動的公益價值,運用商業的邏輯,采取科技的手段,以科技賦能,推動智慧養老:一是對老人實行一對一教學,教會老人使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護理產品;二是建立高新技術安防系統,提供即時監控、環境感知、入侵報警、緊急求助,為長者創造安全環境;三是建設智慧醫康養平臺,融合養老服務管理、大專科醫療、健康管理及康復、護理險管理,教育培訓管理、數據融合、護理評估等功能,實現對老人全面、全程和全系統的管理與服務;四是研發99康養App,涵蓋養老、教培、旅居、好物、康復、健康、醫療、公益八大業務板塊,以整合資源,提高效率,推動行業整體進步。
2019年,九如城搭乘“城企聯動”的政策東風,作為推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的首批簽約企業,乘勢而上。海南舉行2021中國生態康養博鰲峰會,九如城榮膺中國養老十大品牌、醫養結合十大品牌兩項榮譽。九如城美如九如山,群山連綿,峰巒層疊,為云卷云舒的中國養老服務業增添了無盡風采。
談義良以一覽眾山的視野、敢為人先的膽略、執著追求的精神、躬身踐行的壯舉,林立于中國養老界,體現了一個優秀企業家的價值和尊嚴。他的成功,不是為了獲取,而是在大愛與奉獻中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