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澤鉅
(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廣東 東莞 523000)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最初建設是使用計算機、CAD、甩圖板等技術軟件來實現,將傳統的工作方法進行改進提高了數據存儲和計算效率。進入到21世紀以后,全球迎來了信息化技術大變革,在大數據技術理念的支持下我國水利信息化工作獲得了進一步提升,不僅提高了服務質量,更使運營和管理成績都獲得了顯著提高。
水利事業發展現狀已經明顯地體現出對高質量、高效率水利信息利用的迫切需要,這也意味著水利信息化的時代已經到來。憑借著大數據技術,高質量水利信息價值將為國民經濟和民生建設提供巨大支持,利用大數據對水利信息化建設會將水利工程在運營過程中所形成的數據信息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并且能夠形成全方位數據信息共享,為經濟建設、民生發展提供全面的大數據支持。而在這一過程之中,大數據理念下的水利信息化也將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為水利事業帶來可持續發展。[1]實現水利信息化大數據的價值,一方面需要摒棄傳統思想束縛,立足于當前,具備大局意識,將大數據技術在水利信息化應用發展提升至戰略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對水利信息化中的大數據進行價值化處理。一直以來,各地水利單位都在積極地收集各類水利信息,這其中既有具備重大意義的信息,也包括冗雜的多余信息,所以必須通過建立起可供使用的、有價值的信息系統才能夠讓這些具備重大意義的信息充分發揮出價值。
目前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仍然處于發展中階段,必須堅持投入才能夠逐漸顯現效果,而這也意味著在持續投入的過程中必然會造成產出滯后情況。許多大量的成本投入卻無法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導致了一些水利單位負責人缺乏對于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重視,沒有形成大局意識,也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全面性,即便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進行水利信息化建設,卻沒有結合本單位實際需求,建設時過于武斷,遇到問題難以解決,進而導致機械化的建設逐漸走入死胡同,無法形成良性發展[2]。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最為重要的是要確保整個水利工程各項項目業務信息都能夠得到協調性使用。[3]由于缺乏協調系統會導致水利事業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各類信息,比如工程信息、運行信息、調度信息、檔案管理信息等無法形成有效的協調銜接,在數據的處理和應用上產生孤島效應,這些信息的使用價值會被大大降低,信息價值也無法得到積累。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不斷深入,現代化技術手段在各行各業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許多行業都會對水利相關信息有著巨大的需求。比如,城市建設中會需要水利信息化中的對于水生態、水土保持、環境影響等相關數據信息,而且對于這些信息的要求也非常專業。[4]面對這些廣泛的行業需求,許多水利傳統的信息采集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不能人性化的調整,即便是收集來的信息也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是許多信息根本無法收集,極大的影響了水利信息化的質量和價值發揮。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文章將以東莞運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綜合治理信息化工作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大數據技術在水利信息化中的應用可行性,并提出應用展望。
東莞運河治理中心為提高河道綜合治理信息化的技術質量,積極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專業的計算機分析模型、物聯網技術、光纖通信技術、高清視頻技術、移動終端、互聯網+等技術,在水利信息在開發進程中形成了自動化、集成化、預警預報及調度等功能。[5]得益于水利行業信息化的規范和成熟,東莞運河治理中心在體系建設時開發出了一整套框架性的基礎設施、業務應用和數據資源體系,按照科學的設計理念、先進的技術,并對整個系統開發和建設所需要面對的制約條件進行充分考量,確保水利信息化的可持續性和可擴展性。
該項目在信息化建設時,受到了其主管部門市水務局的重視,同時東莞是廣東省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在建設過程中建設資金和運維資金都有著充分的保障。其中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東莞市政府的財政撥款,運維管理費用則由東莞運河治理中心作為專項每年向市財政申請預算費用,保障水利信息化系統正常運行。
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為確保信息化建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市水務局的“三網一庫”網絡框架支持之下,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防護體系,其中包括物理層、網絡層、系統層、應用層和數據層,并配合嚴格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化建設的安全保障。
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通過成立信息化建設技術管理小組,堅持提升信息化項目建設和應用水平為原則,建立起運行管理制度來提高整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運行管理可行性。其中,信息化建設技術管理小組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以業務科室為主體,與運行維護單位協同建立健全的運行管理機制,統一化業務技術管理;運行管理原則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統一建設管理和運行維護,為數據獲取和領導決策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務;運行管理制度建設上主要包括崗位責任制、設備管理制、安全管理制度等。
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起規范的制度約束和有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應該結合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也可以借鑒其他先進部門單位管理經驗。[6]基礎設施建設上則要圍繞大數據技術對計算機軟件和硬件進行升級,并結合高速穩定的網絡通信系統,以確保基礎設施的穩定性。東莞運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綜合治理信息化工作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運維管理規章制度、管理辦法、流程規范以及相關的人力、技術、資金等保障措施建議,按照水利信息系統運行維護定額標準也開展了運行維護經費的管理工作,加強了水利信息化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能力。基礎設施上實施了通信網絡建設、運行環境拓展、中控室建設、系統集成建設等。
東莞運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綜合治理信息化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東莞市水務數據分中心的資源與數據,通過建立應用門戶層、業務應用層支撐、應用支撐層、數據資源層、通信網絡層、數據采集層六個層次,組成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形成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總體框架圖
東莞運河治理中心的河道綜合治理信息化過程所堅持的協同設計平臺建設原則是建立起綜合業務應用平臺,包括水務工程監控、綜合信息服務、防汛減災管理、調度管理、規劃計劃管理、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在建工程管理、電子政務辦公、檔案管理、統一門戶建設等幾個重要的部門內容,實現在以單位具體業務情況為基礎,建立起各業務在同一平臺上協同工作的綜合業務應用平臺,使得各類業務數據能夠按照規定標準實時進行傳送和共享。
大數據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水利事業的信息化建設,使得我國水利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能夠在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之下更有效率和更高質量,為“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7]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我國水利信息化的應用進一步的深入,必將迎來我國水利事業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