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英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40)
本文從規劃初期的設計理念的思考開始討論,以民辦高職校園實際案例為研究對象,就如何實現民辦高職院校校園合理規劃展開研究。就高校容積率、規劃布局結構、功能創新、流線、空間、形態等提出初步的設計策略。
在以往的高校設計中,校園規劃設計是依據學生規模、學校類別、套用普通高等學校建筑面積指標,得到相應的建筑面積及容積率。根據標準,大部分的校園容積率在0.5~0.8 之間,這樣的低容積率給規劃設計帶來了較大的自由度,比如傳統的校園規劃,中軸明顯,有廣場宏大的景觀等,較少考慮集約用地和改擴建,建成后校園容易出現鐘擺人流、無人廣場、缺乏彈性等現象[1]。但隨著校園未來發展需求,許多高校會步入“見縫插針搞建設”的尷尬境地,這些現象引起了規劃設計人員的反思,所以對容積率的思考需要從項目開始初期就立足未來發展的彈性需求,提出適應發展需求的建設規模。
結構清晰,層次豐富的總體規劃在提高空間的利用率上是最核心的,所以結合當代大學校園成熟而有效的布局模式,在深入分析地域環境、校園現狀用地條件的基礎上,校園呈現“一軸一帶多核心”的規劃格局,創新軸與景觀軸共同構成校園的第一級空間結構,各組團結合兩軸布置,整體結構清晰,層次豐富。單體建筑充分結合地形現狀,還建筑于自然,打造山水校園,體現適應未來發展的校園文化。
民辦高職院校運營特點及校園文化要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由于高職教育主要是圍繞企業辦學,因此,服務企業、依托企業和學習企業應是這種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2]。所以也決定未來的高職與城市企業有更多的交集,不再是早期封閉的形態,而是更多的開放性,成為與城市“互惠互嵌”的形態。所以從與城市企業合作而提出的平面功能復合化的設計有了更多可能性,主要如下:
(1)圖書館功能的復合分析:圖書館與多功能廳組團,實現多功能復合,在裙樓配置休閑、餐飲、零售等功能,滿足學生豐富活動需求;在高層配置辦公用房及校史展覽空間;多功能廳內可舉辦學校文藝匯演、畢業晚會等大型活動。同時從融入城市,適應未來發展需要時,圖書館可置換多種功能以適應不同的需求,如圖書館空間出租作為總務辦公用房、裙樓空間可做全商業街區、多功能廳可出租作為企業大型集會活動或展覽空間。
(2)宿舍功能復合分析:在宿舍樓首層實現多種功能復合,包括健身、休閑、零售、簡餐、自習室等,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模式及多方位的生活需求。綜合考慮學校長遠發展,應對后續可能出現的擴招需求,在四人間宿舍設計時考慮四人間與六人間的轉換,在四人間宿舍預留改造空間,便于后續改造,承載更大的住宿需求。
(3)食堂“泛”餐廳概念的引入:傳統集中式食堂,就餐壓力大,鐘擺效應強,學生選擇較少,就餐時間食堂人流集中,周邊交通較擁堵,引入“泛”餐廳概念,除集中食堂外,在組團中分散布置小型就餐區,不僅僅局限于食堂,圖書館首層、未來教學區首層等都可設置咖啡簡餐,服務半徑更加合理,給學生提供多樣就餐選擇的同時緩解食堂瞬時就餐人數過多的問題。
本文以筆者負責參與的實踐項目為例對民辦高職院校校園規劃設計進行分析。漢口學院京山校區選址位于京山市武荊連接線與南環路交叉口,基地西側緊鄰武荊連接線,北側毗鄰南環路,基地東側緊挨連綿起伏的山脈,自然地理環境優越。預計招生人數為15000 人。本項目總占地面積約33 萬m2,建筑面積39萬m2,本項目在規劃設計開始初期就立足未來發展,將容積率建議抬高至1.1。本項目規劃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建筑與整個規劃的理念對接:
(1)山水校園。旨在致力保山護水,打造獨一無二的山水校園景觀。規劃了西側和北側兩條空間序列,西側進入學術區,視野開闊,空間隨場地禮儀軸線漸入佳境。
(2)文脈校園——院落書院。延續中國傳統書院品學兼修的語境,院落布局,院落式布局同時能提高可建面積,最大限度保證校園未來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共享校園。校園打造共享流線,串聯體育館、食堂、學生活動中心、圖文綜合樓與接待中心等。注重城市連接,構建校園對外共享空間,打造與城市共享互動的共享平臺。
(4)創新校園——學宿對應。規劃布局采用組團布局,組團內滿足學、宿對應。教學、生活、運動區緊密相連。
總體規劃在深入分析地域環境、校園現狀用地條件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大學校園成熟而有效的布局模式,校園呈現“一軸一帶多核心”的規劃結構,如圖1 所示,東西向的創新軸與南北景觀軸共同構成了校園的第一級空間結構,各組團結合兩軸布置,整體結構清晰,層次豐富。

圖1 項目規劃結構分析
(1)“一軸”——東西校園禮儀軸。校園禮儀軸從西校園主入口進入,經過中軸廣場到達東面的圖書館,是校園最重要的禮儀軸線,展現了校園穩重的求學氣質。校園共享軸以中心片區的生態景觀園為中心,以景觀滲透的形式串聯起南北三大片區,以連續而高效的共享交往步行脈絡形成與園林景觀相融的南北軸線。
(2)“一帶”——生態共享景觀帶。設計結合基地現狀的自然綠地和水體景觀,以自然具有活力的綠化環境空間一氣呵成地串聯起校園中心片區,與學生經常使用的公共建筑以及步行脈絡高度融合,在優美的環境中促進師生交流交往,形成校園生態共享景觀帶。
(3)“多核心”——多個交往核心。漢口學院京山校區包含教學區、生活區、專家樓、生活區、體育區、商業區、公共教學區等七個功能組團,中心景觀帶貫穿始終。其中西側為教學區,與圖書館等公共建筑共同形成校園主軸;生活區與專家樓位于景觀最優的東側;南部生活區域與體育區相輔相成;北部為對外功能,占據角部優勢地理位置。
各個建筑組團形成各自的園林交往核心,保證各個空間的舒適性以及場所感。
交通規劃以“人車分流、步行優先、低碳交通”為原則,既考慮各功能分區之間的有機聯系,又保證各區內舒適的步行環境,創造安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生日常出行使用最為頻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本次規劃結合“低碳出行、便捷高效”的設計原則,在校區主環路新增自行車道系統規劃,方便校內學生的日常出行。自行車道設置在車行道水平面上,地面通過不同顏色的鋪裝來區分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在保證自行車流通行通暢性的同時,也減少自行車與人行道上行人碰撞的意外發生。自行車停車場在多個公共建筑周邊集中布置,結合公共教學區、學院區、學生生活區等內部各個建筑組團外圍周邊空地集中停放來解決,方便而不影響景觀。
設計以“點、線、面”的收放為基礎梳理出校園的公共空間系統:點為景觀核心節點,創造可駐足的具有記憶點的空間;線為步行脈絡,以狹長并緊鄰校園景觀的空間促使交往的產生,并且連續地串聯校園重點空間;面為場所空間,以大片的生態綠地或者起伏的丘陵生態空間創造豐富的場所體驗。“點、線、面”以不同尺度不同形態的方式使整個校園的公共空間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場地內原始水體,山林眾多,豐富的景觀要素為新校區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場地整體高差較大,西南低、東北高。基地中保留有若干栗樹林。規劃用地內空氣質量良好,具有宜居、宜教、宜學的生態環境。基于上述用地條件,該用地豎向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基于現狀基地實際情況及周邊道路標高,結合土方平衡,排水方向做好總平面設計,并使規劃單體建筑根據現狀地形,有機地融入自然環境。
設計在建筑單體設計上充分考慮氣候的特點,將架空通風、立面遮陽、通風冷巷等設計手法融入到建筑單體設計當中,提升建筑對當地氣候的適應性。
同時對傳統地域建筑的形體、材料、色彩、空間等元素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現代的手法進行演繹與表達在建筑的設計上,體現京山文化的同時更具學院特色,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契合。
本文討論的民辦高職校園規劃區別于傳統大學校園規劃,從集約用地、功能創新出發,以民辦高職院校為關注點,就如何實現民辦高職校園合理規劃的一些思考展開研究。規劃布局從設計構思、校園文化、流線、景觀、單體形態等提出初步的設計策略,作為當前民辦高職校園集約化建設的一種可能的補充模式,為將來若有需要的設計者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