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聰
(廣西容縣征地服務中心,廣西容縣 537500)
居民在住房方面有很多需要,合理的地點規劃以及對住房用途和功能的保證,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考慮居住區居民的總人數、居住區位置、住房面積和住房的功能性。避免存在住房的社區功能性問題,合理規劃和布局居住組團,不能缺少服務性設施,提高居住環境的安全水平,豐富小區模式,增強人文關懷特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房屋拆遷和安置居民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引起社會對拆遷安置的密切關注,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當房屋拆遷后,住戶的居住問題也就接踵而至,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缺乏住房。另外關于農村地區拆遷安置問題的適當立法也仍不完善,以及由此造成正式拆遷對某些房屋的意外破壞問題。所使用的拆除方式不合理,缺乏合理的賠償形式和賠償標準。實際展開拆遷安置工作時,會發現大部分的農民對“家”都非常重視,傳統觀念深植農民心中,因此對房屋拆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另外還存在一個現實問題,也就是農民拆遷后獲得的征地補償比較少,農民的切身利益無法保證[1]。拆遷和安置的相關事項聯系不夠緊密,拆除房屋的速度相對較快,重新安置速度緩慢,導致農民租房時間嚴重不足。
拆遷戶面對拆遷的問題,心理往往是焦慮的[1]。這是因為拆遷戶將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未來的居住情況也不明了,因此拆遷戶非常擔心未來的住房狀況。租金等問題雖然可以得到補償,但對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仍然造成很大的影響,拆遷后的生活費用也很高,原因是拆除和定居之間缺乏同步性,而拆遷后建造住房的速度相對緩慢,這也明顯加劇了拆遷戶的心理問題和不滿情緒。另外建造新的住房過于簡陋,這就更容易引發拆遷戶對政府懷有怨恨。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所建造的新房屋有很多問題,如大規模的房屋滲水、墻體或地板開裂破損,拆遷戶背井離鄉,愿望與現實之間又有很大的差距,這更容易引起他們的不滿,進而引發集體鬧事事件。
在城鎮一體化的背景下,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向其中融入人文關懷元素非常重要,人文關懷的內涵豐富多彩,其基礎是尊重人的感情、尊嚴、思想和人格,并認可其價值,促進人最大限度發展。加強對人精神方面的關注,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和平等,維護人的尊嚴。人文關懷是一種積極生活的哲學,用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人形成健康的精神形象,將其引入拆遷小區的規劃設計意義重大。比如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征地拆遷和安置小區規劃時采用人文關懷理念,以及在設計拆除房屋的規劃時充分考慮拆遷戶的心理行為和生活需要,考慮拆遷戶的住房需要,營造一種歸屬感。以人們生活為基礎的拆遷安置小區的規劃設計應當全面有效,必須考慮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拆遷戶的經濟可承受性、空間利用率、文化延續性和生態環境可持續性。
在初步規劃中,注意選擇的地點應當是拆遷戶相對熟悉的區域,從而體現對拆遷戶的人文關懷。保證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周邊應有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設施,包括超市、菜市場、體育運動、休閑娛樂場所,或者是周邊地區正在同步規劃、建造相應的設施。規劃安置小區應當確保在停車、物品儲存和居住方面是合理的。就經濟可持續性而言,要考慮到重新安置地區居民的經濟負擔能力,這決定了該區域環境和配套設施設計的可操作性和可利用性。目前,大多數重新安置小區的建設資金不足,這是一個令人關切的問題[2]。因此,規劃必須考慮到人們經濟上的承受能力和社會資源的分配情況。為減少或避免間接建筑費用,需就地選擇施工材料,在硬件鋪裝和景觀設置的部分選擇耐磨損的材料。圖1 為縣城多層安置樓外墻鋪裝采用耐磨損的材料。

圖1 縣城多層安置樓外墻鋪裝采用耐磨損的材料
房地規劃需考慮到居民的行為特點,滿足居民的需要,避免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也應注意避免出現缺乏空間而造成的超負荷問題。充分考慮到房屋的復雜性和兼容性,緩解拆除安置小區土地短缺的問題。此外,重新安置規劃設計應體現文化的連續性。房屋拆遷,居民搬到新的居住點,往往對新環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也會感到非常陌生。為此應創造一種人們熟悉的環境,在設計方面的空間層設計、社區活動設計,起到改進鄰里空間的作用。拆遷安置小區選擇的地點應適于居住,特別是在景觀和氣候方面,這可以通過增加植被和設置植物組合來實現。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拆遷安置區建筑物應有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為此應做好圍護結構的保溫設計。規劃方案確定建筑物結構、方向、光照和通風,規劃好結構材料的選擇、外觀、顏色樣式以及能源效率之間的關系。良好的規劃方案可以無形地節省能源,以達到較高的成本效益,圖2 為廣西當地宅基地的綠化實景。另外為了減少空調制冷和供暖方面的能源消耗,需要采取一種全面的節能辦法,即高效規劃建造區塊,有合理的北南分配,具體來說就是夏季迎風,冬季避風[3]。確保冬季時兩棟樓之間的日照間距不少于1.2h,小區的綠化覆蓋率超過35%。除了要在住宅樓之間設置一些綠化區外,還應設置中心綠化地帶,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如某地區寒暑時間段內氣候溫度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夏季的風向主要是東南風偏東。而冬季的風主要受到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風向為西北風[2]。在建筑規劃中,為了節省能源,采取封閉式或半封閉式周邊布局形式,開口的位置應鎖定在西北部。調查表明,村民們雖然搬到了小定居點,但仍然習慣于自己生活,想要耕種一小塊綠地。所以在居住區應建立適當的“綠色可耕地”,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客觀條件也是允許的,拆除和重新安置定居點附近有許多未開墾的土地,可以在這些地區規劃綠色耕地。該地區拆遷安置小區的設計規劃對冬季風向有一個很好的引導,同時小區的建設也將農民的情緒和生活需求結合起來,是一個利用率極高的拆遷安置小區。

圖2 廣西當地宅基地的綠化實景
安全是小區人民主要關切的問題之一,小區的住房必須具備安全、高效和成本效益高的安全設施硬件,以便于保證小區內居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比如在小區內裝設一個小型的閉路電視監視系統,能實現對車庫出入、電梯間的實時監控。在小區范圍內安裝攝像頭,傳遞視頻信號,使安全中心能夠實時了解小區內的安全情況。確保安全警報的正常運行,設置紅外探測器,以確保監管無盲區無死角。建筑物之間也要設置通信系統,使住宅的各個部分與中心單位之間能夠雙向通信,防止不相關人員入境。為了合理減少安全管理費用和減輕重新安置居民的財政負擔,還應注意設計和分配的一些細節問題[3]。避免高溫電梯經常被燒毀,電梯室應考慮如何讓電梯達到較好的通風效果,可以安裝排氣扇,不考慮裝設空調設備配置,從而節省能源和降低設備的維修費用,另外應設置一個小的區域收集分類廢物,盡量減少不需要的廢物數量,從而減少廢品的處置成本。
綜上所述,拆遷安置問題包括住房規劃和對拆遷戶的撫慰,為提高城鎮一體化背景下拆遷安置小區規劃設計水平,應向其中融入人文關懷元素,生活服務需考慮居民經濟承受力,住區房屋應有較強的兼容性,做好總體規劃,及小區的安全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