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葳葳 王子安 楊晟顥 周學智
摘 要:學科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從學科文化發展的歷史維度和學科文化弘揚的現實維度看,學科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必要。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充分挖掘學科文化育人資源,與課堂相結合,以青年為主體,以榜樣為激勵,以實踐為拓展,大力開展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較好效果。
關鍵詞:文化育人;學科文化;愛國主義教育
2020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名即將奔赴新疆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回信,肯定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期望廣大畢業生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首屆畢業生有近三分之一留在新疆,選擇基層,這與學校始終堅持的精神鑄魂、文化育人密不可分。學科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支撐,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更容易為學生所認知認同。將學科發展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融入學生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對于行業特色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學科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1.學科文化是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之托
學科文化是在學科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既有時代發展的普遍性也有學科自身的獨特性[1],是學科的精神靈魂和生命力源泉[2],對于學科人才的價值取向引導、理想人格塑造、行為方式導向與思維方式養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3]。中國的石油地質學科七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厚重的愛國主義教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際百廢待興,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西北大學急國家之所急,開始籌辦石油地質學科;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原油年產量僅有12萬噸,“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激勵著老一輩石油地質人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將“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石油率先“走出去”進行海外合作,新一輩的石油地質人“舍小家為大家”,成為了海外找油的生力軍。可以說,石油地質學科的發展與祖國同頻共振,其學科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愛國情感是石油地質人的精神血脈,將學科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的選擇。
2.學科文化是新時代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之需
高校的文化育人必須考慮國家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將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與人才培養環節緊密結合。近年來,受石油價格下跌及工作條件艱苦等多重因素影響,石油地質相關專業報考人數不斷下降,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歸屬感不斷下降,學生在石油、地質行業就業比例不斷下降,對石油地質學科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帶來新的挑戰。從客觀上講,行業形勢的變化動搖了學生“為國找油”的信心和決心。2014年,國際油價發生斷崖式下跌,并保持長期低位運行狀態,石油行業進入了“寒冬期”。石油勘探上游領域對石油地質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驟減,學生的就業受到較大影響。學生的專業信心不足,幾十年積淀形成的“為國找油”決心不斷動搖。從主觀上講,受多元文化影響,“90后”青年對“個人價值實現”還缺乏正確的認知。雖然現在信息化進程加速,解決了石油行業過去“人拉肩扛、跋山涉水”的難題,但開展石油勘探,少不了野外考察和現場探測。與大城市相比,石油生產一線沒有五彩斑斕;與其他行業相比,勘探工作也沒有光鮮亮麗。因此,一些學生選擇了“錢多活少離家近”的所謂舒適生活,而放棄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價值追求。
學科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
1.堅定青年學生強國報國的信念
中國地質事業的先驅李四光曾三易其志,因為國家需要最終選擇地質,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發現大慶油田,帶領中國脫掉了“貧油國”的帽子[4]。新中國石油工業短短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和世界石油工業史相差近百年,卻創造了諸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跡,這其中有一批又一批胸懷強國、報國信念的青年學子投身奉獻。當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油氣增儲上產難度不斷加大。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科文化中積淀的榜樣引領作用,引導青年學子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將強國報國作為堅定信念,將“矢志找油”作為價值追求,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夢想,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追夢人。
2.錘煉青年學生艱苦奮斗的品格
1961年,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地質專業畢業的王啟民來到大慶參加會戰,住地窨子、吃窩窩頭,風吹日曬、爬冰臥雪,會戰條件十分艱苦,但秉持著“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為黨和人民多找油、多拿油”的信念,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將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決心踐行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石油產業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無論歷史如何演進、形勢如何變化,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始終需要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去傳承。學科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就是要讓廣大學子在撫今追昔中繼承傳統,在學思踐悟中汲取力量,在艱苦奮斗中成就事業。
3.培養青年學生創新創造的精神
中國的石油工業是在國家工業基礎薄弱、“中國貧油論”的條件下艱難起步的。科技創新和挑戰,在石油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從未間斷。當前,油氣行業轉型升級加速、技術創新活躍,對創新型、高端型石油地質工作者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因此,要發揮優良學科文化的育人合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引導廣大青年學子以敢為人先的銳氣,在立足專業的創新創造中積累經驗,力爭走在油氣勘探的最前沿,為國家的能源安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砥礪青年學生扎根奉獻的情懷
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石油人扎根奉獻的真實寫照。學校校友秦文貴,1982年從學校畢業后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我國海拔最高、環境最艱苦的青海油田,在那片戈壁荒漠里一干就是二十年。1992年,他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學習進修,完成學業后,他謝絕了國外石油公司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青海油田。他以對祖國石油事業的熱愛和忠誠,走出了一條當代青年知識分子扎根基層,在苦干、實干中鍛煉成長之路。培養青年學子的奉獻情懷,要深入挖掘內化于學科文化中的價值取向和職業追求,引導廣大青年把個人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幫助他們扣好職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學科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探索
1.與課堂相結合,在知識傳授中滋養愛國主義情懷
課堂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輸出端。結合地質學實踐性強的學科特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連通室內和野外兩個課堂教學環節,在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踐中滋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理論學習層面,教師在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融入國情、社情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能源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石油行業發展特色和國際比較;實習實踐層面,學院依托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精品課程示范基地等優勢平臺,使課程思政與專業實踐有機融合,通過成立野外和現場臨時黨支部,將主題教育搬出校園,走到廣闊的天地間,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力求腳踏實地,使學生練就過硬本領,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
2.以青年為主體,在特色活動中浸潤愛國主義情懷
考慮青年思想特點和興趣需求,學院以地學精神和專業內涵為切入點,通過特色符號和人文情懷增強認同感,形成了一套講原創(Genesis)、談傳承(Generation)、重引領(Guidance)、有情懷(Glory)、固堡壘(Garrison)的地學“5G文化”育人體系。以“地學藍”為色彩基調、以地質學英文字母“GEOSCI”和地球形象為核心圖形,原創了院服、明信片、文化衫、鑰匙扣、雨傘等一系列地學文化周邊產品。創新青年思想引領方法,將專業特色融入主題教育,通過組織“把地學人的青春唱給你聽”青年節主題活動、“信仰之聲”青年晚會等活動,師生共同奏響了文化傳承的“協奏曲”。打造了以專業特色、學科動態、院系經緯為核心內容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和以時事熱點、校園生活、瑣事精講為主要方向的網絡微視頻和直播欄目,抓住時代特征,將網絡引領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構建了“普通地質大賽—大地構造知識競賽—地質技能大賽—全國油氣地質大賽”本博一體化的立體競賽生態,增強專業認同,塑造地學情懷。依托地球科學博物館建立共青團主題實體空間—青年之家,將“地學藍+團學紅”視覺系統與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有機結合,打造沉浸式、互動式、服務型融媒體共青團主題家園,拓展了文化育人陣地。
3.以榜樣為激勵,在示范引領中內化愛國主義情懷
在我國石油勘探事業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一批英模人物,也形成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富有教育價值和時代內涵的育人元素。學院通過挖掘學生身邊的榜樣,構筑愛國主義教育先鋒陣地。一是學習優秀黨員的報國志。學院充分發揮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重點挖掘身邊優秀黨員的立足本職工作、報效祖國的先進事跡,發現身邊優秀黨員的閃光點,組織編寫優秀黨員先進事例集,讓先進的事跡活起來。二是學習優秀教師的石油情。學院在為每個班級配備兩名導師基礎上,大力開展“教師開放日”“科研零距離”等活動,為拔尖創新人才配備專業指導教師,讓更多學生走進實驗室、項目課題組,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接觸油田生產項目,培養工程實踐人才。三是學習優秀青年赤子心。學院通過從各石油企業選拔年富力強的崗位能手、科技新星兼任本科生校外輔導員,用青年榜樣呼喚青春力量。
4.以實踐為拓展,在躬身實踐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實踐活動是愛國主義的深厚土壤,也是實現文化與人互動融合的“催化劑”。學院緊緊圍繞專業特色,挖掘專業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以“青年服務國家”理念為核心,以時代要求和社會需求為外環分類開展各類實踐,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的鮮活路徑。學院以“大地之光”為主題,以“初心、溯源、圓夢”三個系列為品牌,每年組織多支社會實踐團隊分赴祖國各地,讓青年學子在躬身實踐中體察國情民情社情,在融入社會進程中感受其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本文系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需求視角下典型行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研究”;2020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創新創業品牌項目“創建一流學科競賽體系,培養卓越地學人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改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互動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軒復.高校學科文化育人的實踐探索—以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10):34-37.
[2]陳何芳.論大學的學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4):16-21.
[3]梁叔全,蔡圳陽,陳志永,等.學科文化弘揚與創新教育思考及實踐探索—以中南大學材料學院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9(2):1-5.
[4]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EB/OL].(2006-08-31)[2021-01-15]. 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xjxjy/my/200501/t20050110_936182.htm?pc.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