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波
“進口替代”是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一直在走的路,可以說,中國產業升級的歷程就是一部進口替代史。什么是進口替代?簡單來說,就是以國內生產替代進口。
20世紀80年代,為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我國從歐洲、美國、日本引進了大批空調、洗衣機、汽車等產品的生產線,以市場換技術、以空間換時間,逐步實現了制造業生產線的國產化;20世紀90年代末期,互聯網崛起,中國的互聯網第二次進口替代,不少互聯網人認為,“模仿是最好的創新”。
在這兩次替代浪潮中,歐美各國都將中國視為一個后進的發展中國家。而今天,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形象也已明顯變化,成為了歐美在主流產業上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此外,中國正在經歷的產業升級具有一系列全新的特征——從引進型替代進入到自主型替代,從應用型研發到基礎研發,從數量型擴張到質量型增長。因此,第三次進口替代的難度不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替代可以比擬的。它將是一次發生在產業智能化、材料革命、生物醫療和信息與通信工程等新經濟領域的劇烈化學反應,。
我們需要對這四個領域有所了解:
第一,產業智能化領域。在智能制造的推進過程中,我國建成了一大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2020年,我國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達到了51.1%,《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5年,這個數字要提升到64%。
第二,新材料領域。新材料包括半導體材料(如大尺寸硅片、光刻膠)、顯示材料(如微球、OLED發光材料)、航空材料(如鋁鋰合金、碳纖維)、新能源電池材料(如鋰離子電池隔膜)等。與傳統材料相比,新材料產業研發投入高、產品附加值高,而且外溢性強、輻射范圍廣,能調動其他行業隨之變化。
第三,生物醫療領域。《中國制造2025》把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列為醫療領域先進制造的兩個大方向。目前我國醫藥制造行業的大量藥品和高端醫療器械仍然依賴進口,進口替代的空間很大。
第四,信息與通信工程。信息與通信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關系到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產業建設,但在這個領域我國的對外依存度還比較高。以操作系統為例,Windows在國內電腦操作系統中占有約90%的市場份額。至于手機操作系統,則是安卓和iOS的天下。
這些領域的每個核心技術,都很難用市場換技術、空間換時間的方式來獲得,是我國在第三次進口替代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
但我國依然在不遺余力地推進這次替代,并用更長遠的視野、更大的投入、更強的毅力和更足的耐心來完成這一次產業升級,因為在日益加劇的不確定性和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下,把關鍵技術捏在手里是中國打贏科技之戰的“底牌”。一些企業自主研發出的尖端技術,比如華為的5G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改變了我國在一些核心技術研發上的被動局面。
第三次進口替代正在引爆我國一場新的科創熱潮,我們期待潮涌過后的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