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岳
這次我先說兩個故事。
一個是我的企業家老朋友和他的孩子。孩子打游戲打得很好,老朋友很擔心他沉迷,我勸說他不要太緊張,孩子自己會調節的。這個孩子中學成績一般,國外留學讀了文理學院的東亞研究專業,想讓他讀金融專業的老朋友也只是對我苦笑下:“不知道他想做啥!”孩子回國后直接去鄉村工作,老朋友也沒阻止。之后我再見到這個孩子,他是以村支書的身份同我商討買賣村里農產品的事情,雖然沒有大多數人認為的“企業家之子”應有的精英模樣,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淡定、自信、負責和專業。
另一個朋友的太太,從上大學開始就包攬了給孩子選專業、出國擇校、回國就業的事,并且希望單位領導重視自己孩子的升遷。每一樣都親自處理,一手包辦,現在這孩子工作穩定了,薪水也不錯。結婚生子后他媽媽又開始操心給孫子找月嫂、找托兒所了。
事實上,托人辦事意味著更大的交易代價,尤其是在父母托人為孩子辦事上。如果為了孩子的事,事事都要托人情,那作為父母就很難做到專業與公正,必然多有徇情與茍且,這樣才能擺平人情。言傳身教之下,家長很容易為孩子樹立了“找人觀”而不是奮斗觀,將不公平合理化,孩子很難塑造出人人平等的價值觀。
當今社會,公共服務要創新,商業服務講競爭,處處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萬事依靠父母的人絕不是人才中的最優選。另外,基于人情所做的選擇,對于孩子的自由也是一種限制,使得他們即便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下不了決心放棄。“我也沒辦法,我不想讓家里人不開心,我不想和他們吵架,我不想讓他們覺得我翅膀硬了就不聽他們的了。”有了這么多“不想”之后,孩子可能就越來越不會獨立思考,不懂如何做抉擇、判斷和風險管理,也不懂如何去尋求與獲得機會。
孩子的個性與才能發展差異超過一般人的想象。現在城市里的孩子基本不用操心基礎生活條件,也不缺營養、不缺教育支持、不缺社會聯系。這種情況下,要多讓孩子挖掘自己的潛能和興趣,如果父母用管制、控制、替代與包辦來參與孩子的人生,就消弭了孩子本可擁有的最基本的決策能力,會在日后增加他們同社會關系的交易成本,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會正常運轉中的最低限度平等法則。
在我看來,“托關系”將會變成“找罪受”的代名詞。愛找人托關系的父母“養成”愛依賴的孩子,過于強勢的父母“制造”受壓抑的下一代,父母的個性優勢反而造就了沒有個性的孩子。所以自己感覺太好或者太差的家長都要警惕了,也許正因為你感覺太好或太差而去托關系,都會讓你的孩子變得沒有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