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勝
摘 要:作為傳承并創新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地方,地方學校有著相當重要的教學引導職能。學校要想融入到地方文化的發展之中去,必須要傳承并創新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優秀專業人才培養與傳統文化教學巧妙結合,重視人才培養的全面性。但就目前來看,地方學校在對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遭遇到了很多的困境,例如定位不準、溝通有誤、措施無力等,因而急切地需要與地方政府進行合作來搭建一個平臺,來進行深化優秀傳統的相關研究,幫助進行傳統文化的開發與推廣,推進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材改革,同時方便學校開展一些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得到進一步弘揚與發展。
關鍵詞:地方學校;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5-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93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關于校園文化的建設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地區學校在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努力提高校園文化的發展。本文就針對地方學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分析探究,探究地方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地方學校傳承與創新地方文化并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提供一些方法。
一、傳承與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對地方學校的重要意義
1.作為地方學校發揮基本職能的要求。學校扮演的具體基本職能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從其產生到發展,期間存在過很多不同的定位。最開始學校的基本職能是培養人才,之后又增加了發展科學,到目前又擴寬到為社會服務,其內容在不斷地拓展和豐富。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劇烈變革,社會格局也因此進行了巨大的調整,在社會上不同的力量在交相進行著抗爭,有關文化軟實力這方面的競爭就表現得更為激烈。學校對于社會的主流文化而言是一個策源地和集散地,在引領文化職能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同時也能產生特有的、影響力更深遠的文化,這種職能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不斷改革在人們心中的認識更加的深刻。根據這種現象,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曾在清華大學100周年校慶上的重要講話上指出,“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的質量,同時加快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能力”,首次將“文化傳承創新”這一任務放在了學校的基本職能之中,讓學校在文化領域更具領導力和話語權,同時也明確地指出了學校在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要想在學校所需承擔的職能中找準定位,地方學校就必須做到自覺承擔起為所在地區培養人才,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開展相關的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任務。
2.滿足與地方文化相融合的基本需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相當大的發掘空間和進行再開發的市場。一個地區的精華,往往就是通過那個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具體的物態、特色的人文精神和多彩民俗風情來進行表達。同時一個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蘊含著一個地區獨有的記憶,在延續該地區未來的文化發展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要想從本質上實現地方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地區政府就必須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著手,通過發掘地方區域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使它們可以彰顯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的獨特價值和社會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學校也應該進行輔助,幫助發現地方傳統文化中不同的類別和其具有的不同特點,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分類保護、分類開發和分類傳承的工作中去。從而來促進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幫助地區人民實現區域內的文化認同,從根本上提升人民對于鄉土文化的熱愛和高等的文化自信。
3.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訴求。就我國目前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而言,在相關課程的建設、著力于學生學業水平和專業技能的提升等方面都盡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國當代的學生與社會的期待和國家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這也是目前我國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出現的顯著問題。要想改善這種情況,地方學校就需要著力于與地方優秀的特色文化進行結合來培養學生。各個不同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是經歷了長期的時間所沉淀下來的。這些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反映了該地區人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情感樣式等信息,凸顯了一個地區所具有的獨特文化,涵蓋了大量的德育資源,對于地方學校而言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地方學校如果能對這些優秀的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再應用于學生培養,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改善氣質修養和處事方式,讓這些學生將傳統的審美情趣、人生態度和道德標準轉化為自己內在的修養。這也將幫助學生極大地豐富其精神世界,使其道德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目前學校在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
1.不能準確定位在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過程中學校所需扮演的角色。目前我國學校所需具備的基本職能之中包含著文化傳承創新這一項,各大學校對于這些工作也非常重視和關注,尤其是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對于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更多的推動作用。各大學校也在積極地根據自身情況和開展的相關專業學科在進行著配合,利用學校所具有的各種力量來推進文化創新的工作,不少學校的相關發展規劃之中也有著與文化傳承創新相關的內容,并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繼承工作上增添了新的動力和方法。但是在開展這些工作的同時,地方學校往往不能準確地認識到自己在開展工作中的相關定位,易于忽視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所具備的豐富內涵和教育意義,在進行相關的挖掘工作時不能達到深入有效的目的,這樣就使得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創造出響亮的地方品牌,在地域特色的形成方面也難有作為,學校具有的育人功能也沒有得到體現。
2.與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溝通不利。在進行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時,學校需要意識到文化傳承和創新工程所涉及的工作范圍較廣,這往往就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相關的主管部門的支持,讓其在政策扶持、經費提供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還要充分調動相關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一些民間組織的力量,形成全員參與的有利局面。學校雖然在地區開展辦學工作,但同時又受到相關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因此往往很容易忽視與地方政府在工作方面進行溝通交流,在參與相關的文化建設工作上,很難能夠及時地得到相應的幫助與扶持。同時相關保障措施的缺乏,也使得地方學校難以與地方政府與相應的主管部門形成業務上的對接。這就很容易造成當地方文化面對有文化需要進行傳承和創新的時候,學校的反應不是很及時,更難以在地區的文化建設中貢獻更多。
3.進行傳承與創新地方特色文化的時候相關工作力度不夠。地方學校在進行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候,一方面需要相關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謀劃,找到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切入點。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的地方學校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往往缺乏科學實際、切實科學的具體規劃。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難以形成系統性和具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區域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也就不能突顯出來。
三、地方學校在進行傳承與創新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行方法
地方學校在進行傳承與創新地方傳統文化的時候,首要工作就是要及時地與地方政府搭建合作的平臺與載體。地方學校在參與到地方經濟文化事務的建設之中時,一方面要主動地與地方政府和相關政府進行主動的對接,主動融入到地區經濟文化的建設之中去,來彰顯學校的基本職能,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尋求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扶持,包括政策扶持、資金幫助、技術保障等,才能切實有效地推動學校在地區開展相關的工作。從而實現學校與地區的合作價值,達到雙贏。
學校在與地區政府合作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還要不斷地深化傳統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學校往往匯聚著大量的人才,具有獨特的平臺和知識等資源。所以學校在參加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時具有很大的優勢,不僅有大量的人才優勢可以利用,還有學校高水平的科研團體可以依靠,從而可以加快區域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推廣。地區學校也應該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措施,給予相關的研究人員和團隊穩定的保障,從而可以加快推出一批具有地區文化特色、彰顯地區風土人情的文化產品。
學校在進行地區優秀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從學生與學校處入手。將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之中,同時為學生開展一些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將地區的文化建設與學生的第二課堂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易于受到學生的歡迎,從而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德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對地區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的作用,只有該文化能夠吸引到更為廣泛的關注,才能走進學生心中、走進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將學校的校園文化與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一方面既能夠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對于學校開展相關的德育工作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學校應該明白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個人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
四、結語
地區學校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中時,需要學校與地區政府以及學生一起合作,以此來達到繼承與創新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達到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的目的。廣大教育管理部門應努力提升地區與學校的軟實力,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讓其既要具備專業與文化知識,還要具備出眾的個人素質和德育修養。
參考文獻:
[1]高海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19).
[2]朱瑩瑩.淺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以學生參加高職類中藥傳統技能大賽經驗為例[J].才智,2019(27).
[3]王洪偉.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作用[J].現代交際,2019(6).
[4]張鈞煜,丁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J].智庫時代,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