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魏


摘 要:《認識周長》一課筆者緊扣周長特征,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本質。在課堂上立足學生,引導他們逐步形成周長的概念;激發需求,讓學生自主深化周長的概念;通過一題多變,發展數學思維。
關鍵詞:概念;周長
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學基本的、概括性的認識。“周長”是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對于這個概念“一周”是它的特征,“長度”是它本質。這樣一個靜態的抽象概念,如何組織教學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呢?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緊扣周長特征,充分理解概念本質。
一、立足學生,逐步形成概念
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石,是發展數學思維的必要條件。周長在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周長概念的表述,看似簡潔淺顯,實則復雜深奧。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這樣的意義,因為周長是屬于一維空間的,然而它卻存在于二維空間中,所以它很容易與形或面相混淆。要剔除非本質的屬性,把握住概念中的本質內涵,對于兒童來說比較困難。那么這個困難該如何克服呢?筆者立足學生,用孩子們創造的圖形素材引導他們逐步形成周長的概念。
【片斷1】折一折,指一指,識周長
(1)折一折,認識封閉圖形
師出示:彩條(30厘米),估一估,這根彩條有多長?
任務:現在請大家用這根30厘米的彩條任意折出一個圖形。生折圖形,師巡視。
老師展示這6幅作品。
交流小結:像這樣子沒有開口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2)指一指,感受一周
師:三角形的長度是多少?從哪到哪?誰上來指一指。
師小結:是的,從起點繞一圈回到起點,這就是它的一周。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3)辨一辨,出示定義
師出示小手圖形和有重疊線段的圖形:它的周長還是30厘米嗎?
辨析小結: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這個片斷中形成周長的概念有三個立足點:立足于折,引導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立足于指,感受一周;立足于思,形成概念。孩子們在思辨的過程中形成周長概念,并水到渠成地用語言概括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對概念的建立是逐步形成的,既抓住了概念的特征和本質,又分解了概念的理解難點。這一環節將靜態的概念動態生成,將抽象的概念以感性材料直觀呈現,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概括出周長的概念,體現了學生對概念學習的不同階段和思維發展的過程,也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激發需求,自主深化概念
中科院李邦河院士說過:“數學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周長的認識一課離不開對周長的測量與計算,然而在這堂課上,教師要擺正測量周長的位置,不是技能的掌握,不是技巧的運用,而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片斷2】描一描,量一量,量周長
(1)描一描
師:老師用彩條也折了幾個圖形。它們有周長嗎?請在學習單上描出這四個圖形的周長。(樹葉、長方形、三角形、圓形)
老師收集作品反饋,有學生把圓里面的線條描出來,有學生描的不規范。
交流后老師用課件回顧描周長的過程。
(2)量一量
師:你能比出誰的周長最長嗎?
師:到底誰長,怎么辦?
師:請用你手中的工具量一量。
生活動,師巡視。
交流測量直邊后,師:剛才很多同學量不出圓形的周長,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量的。
(學生用彩條化曲為直)
師小結:把彎的線拉直,變成了直的線,就可以量了。這是數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數學思想,叫“化曲為直”。(板書:化曲為直)
師用課件展開兩個圖形的周長:三角形的周長就是三條邊的長度和,圓形的周長可以化曲為直來測量。現在比比看,剛才誰答對了?
課堂上在“量周長”環節,老師激發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自主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學生在描一描中加深了理解周長的“一周”這個特征,同時在描中初步感知這四個圖形周長的長短。然后學生以“比較圖形的周長”來驅動思考,他們用觀察法判斷出周長最長與最短的圖形,當目測法遇到瓶頸時激發出了測量的需求。大家剛開始量不出圓形的周長,這恰恰激發出了化曲為直的需求。在個別匯報時,孩子們不由自主地贊嘆著,他們恍然大悟的神情帶著極大的滿足感,他們感受到了“化曲為直”的神奇。最后通過課件將圖形邊上的線展開拉直呈現,即是驗證了學生的判斷,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種將二維與一維的巧妙過渡與呈現,對學生理解周長的一維屬性來說,既直觀又深刻。“量周長”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被激發,進一步自主地內化周長的概念。
三、比較辨析,充分理解概念
概念的建立離不開比較和辨析,尤其是周長這樣的抽象概念。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經常將面積與周長的概念混淆。設計有梯度的一題多變,通過比較與辨析,能對新知進行鞏固和拓展,充分理解概念本質。
【片斷3】變一變,比一比,辨周長
師:接下來,我要利用這個長方形來72變。
(1)師:我將這個長方形加一條線,分為兩個圖形。靜靜地觀察,請比較它們的周長。
(2)師:那這樣子分呢?
(3)師:我將剛才這兩個圖形重新組成了一個新圖形。你覺得它的周長是多少?
(4)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拼出的圖形周長是14厘米,它可能是什么樣的?(老師停頓一下)會是哪兩邊拼在一起呢?
這里長方形七十二變的過程也是學生抗干擾的過程,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他們經歷住了考驗,第一變中排除了面積大小的干擾;第二變排除了內部線條對周長的干擾,通過計算選擇出了正確的答案;而后大家想象如何才能拼出周長14厘米的圖形,并在課件上得到驗證時,他們的空間觀念得到了發展,同時經歷了不變中有變的數學思想,充分理解周長概念的本質。
美籍匈牙利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認為:學生想什么比教師講什么重要千百倍。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并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在概念學習中,我們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自主建構概念。
參考文獻:
[1] 李邦河.數的概念的發展[J].數學通報,2009(8):1.
30085019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