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學生越來越占據學習的主體地位。為讓學生更好地生長,我們需要順應兒童的思維,遵循兒童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善用教育智慧,努力呈現師生真實的情感,使得數學課堂如水般自然流淌。
關鍵詞:數學;自然;導入;提問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學習情感,在適當的情境下,按照合適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節奏,體驗數學發展的歷程,感悟數學獨特的思維方式,把握知識的本源,在探索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數學知識和能力,努力構建自然、本真的課堂。
馬云鵬教授說過:“好的數學課是自然流淌的課。”新課程標準下,學生越來越占據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也能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思維得到生長,學習興趣日益高漲。然而教學并不僅僅是學生的主場,也不是學生隨意地“自由生長”,而是教師的教育智慧與學生思維活力相互碰撞、激發的過程。我們需要順應兒童的思維,遵循兒童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善用教育智慧,努力呈現師生真實的情感,使得數學課堂如水般自然流淌。
一、巧設導入,營造自然的課堂環境
關于學習,如何切實地減少學生學習中的困難,盡可能的用數學魅力自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我們老師需要探討和思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學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因此,如何導入一節新課、如何揭示課堂的主題、如何展示課堂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好的情境導入,能迅速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思維,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在不知不覺里,主動探索,接受新知,鍛煉數學思維。
如一位教師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時,他這樣設計導入:“在清代,北京有個酒樓叫‘天然居’,一次,乾隆皇帝觸景生情,以酒樓為題寫對聯,上聯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讓學生通過觀察上聯對出下聯的后半句:“人過大佛寺……”接著問道:“回文詩是語文中一種可以‘順著讀’和‘倒著讀’的藝術表現形式,那么在我們數學當中有沒有可以‘倒著想’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呢?”[1]這位老師富有詩情和深情地導入方式,讓這節數學課似乎充滿了人文色彩,使數學課不再是一門板起面孔的學科,大大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數學也有像語文這樣‘倒著想’的思維方法?有意思!一個充滿思考和趣味的引入,把“回文詩”和本節課要學的“倒推法”緊密聯系起來,使得讓這節數學課別具一格,同時也自然地揭示了本節課的核心思想,使接下來的教學過程順理成章。
再如,筆者在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24時計時法”時,雖然只是平時最普通的家常課,但也精心設計了導入:亮亮和幾位同學約好周六在校門口集合,一起排練合唱節目,時間約在6點。周六一早,亮亮準時到了校門口,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見有一個同學到來。你們知道是怎么回事嗎?
有的學生開始疑惑,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的學生已經知道了怎么回事:一天有兩個6點,亮亮和同學約好的時候沒有問清楚是早上的6點還是傍晚的6點,導致他早上白白等了半天。這時,疑惑的學生也開始恍然大悟。
師: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種因為描述不當出現錯誤的情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這里需要在6點前面加上“早上”或者“晚上”這樣的時間詞,就不會搞錯時間,這種計時法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普通計時法。
當學生沉浸在“原來如此”的釋然中,老師追問:“如果像亮亮他們一樣不加時間詞的話,有沒有辦法區分這兩個時間呢?”學生心中的疑惑再次被激起:沒有時間詞怎么知道是哪個6點呢?老師接著順勢揭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24時計時法。
貼近學生生活的激疑情境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展開思考。老師的適時指導和提問,讓學生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心中生疑,使得課堂進行得如講故事般生動有趣,過渡自然。要想讓學生聽好課,不能將知識點或教學目標生搬硬套地展示給學生,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因為新知的學習不應該是教師強加給學生,而應該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激起學生心中的疑惑,點燃學生心中的興趣之火,喚醒經驗,激發內需,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思考中來,讓知識在學生心中自然生長,讓思維在課堂自然延伸,讓教與學在課堂自然地流淌。
二、善于提問,引發學生自然地思考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過程。”老師的提問決定著學生思維的方向和深度,要構建自然的數學課堂,老師就要提高提問的質量,讓學生有所思,并且思得其所。問題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同時要善于把握提問的時機,環環緊扣,適度追問,使得學生的思維在嚴謹的思考中得到鍛煉。
例如,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上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觀察例題中三幅圖(蝴蝶、天壇、飛機)的共同特征,幾位學生也都能回答出要領:蝴蝶左邊的翅膀和右邊的翅膀是一模一樣的;天壇的左半邊和右半邊也是一模一樣的;飛機的上面和下面也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還有學生答出:它們都是對稱的。緊接著我沒有順著學生給出“對稱”的含義,而是追問:那怎樣就是對稱的?學生思考回答:就像這三個(手指向蝴蝶、天壇、飛機),兩邊一模一樣就是對稱的。最開始幾位同學觀察到的共同特征是較為具體的,同時又是零散的。當有學生回答出“對稱”時,我適時追問:怎樣就是對稱的?繼而激發學生對剛才發現的三個圖形的特征進行概括性表述。
整個過程老師沒有對“對稱”作出任何解釋和講解,而是由學生觀察、表達、概括,知識完全由學生整理、發現而得,學生能在學習中體驗到主動參與的樂趣,而老師在這里則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二度開發”,再次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自然地促使學生觀察、思考、概括,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三、以退為進,促進思維自然生長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指導學生獲得最后的數學結果,還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結果的獲得過程中,明確其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我們要讓學生主動去思、去想、去生長,老師就要說的簡而精,創造適當的環境和適當的刺激,必要時還要“示弱”,把“說”的話語權交給學生,以退為進,主動促進學生的思維自然生長。
例如,口算在數學教學中顯得較為“簡單”,所以不能得到教師們應有的重視。教學中很多老師常常重視學生的口算方法,而不重視方法的獲得過程,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不夠深入。整堂課以練代教、以賽促快,失去了新課程應有的多姿多彩和自然和諧之美,使得一節新課上得像是一節練習課,學生也找不到主人翁的地位。殊不知這樣給學生無形中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的恐懼。
而一位教師在執教“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他的“示弱”,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例題口算400×2等于多少,生1回答:“400+400=800(米)”。老師并沒有對該生的回答直接判斷對錯,而是發問:“列的乘法算式,可他卻是用加法計算的,誰聽懂了?”這一問,又讓學生繼續思考400+400=800到底是什么意思。生2回答:“跑一圈是400米,跑2圈就是2個400相加。”第二個學生的回答使得剛才的用加法計算乘法算式解釋得更加透徹。[2]
師:“還有其他算法嗎?”生3回答:“400米就是4個100米,4個100米乘2等于8個100米,8個100米就是800米。”這樣的回答,在于老師看來已經再清晰不過了,但是老師卻表示沒有聽明白,將解釋的機會拋給了學生。緊接著生4回答:“他是說,400就是4個百,4個百乘2等于8個百,8個百就是800。”當回答到這里,算理好像已經比較清晰了,但是老師仍然鍥而不舍,再次將問題轉給學生:“老師還是不太明白,為什么4個百乘2就等于8個百。”這時,老師的“笨”開始把學生慢慢“逼”急了,各種例子涌現而出,如有學生舉例:“有4盒乒乓球,每盒100個,4盒乘2等于8盒,8盒就是800個。”等等。[2]
當學生自己著急地舉例之后,我們知道學生對于400×2的口算方法已經理解得較為透徹。老師一步一步地示弱,就是以退為進,將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儼然這樣的課堂是學生的主場,當學生一點一點把老師“教”會時,他們自己也更加明白了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方法,更加透徹地理解了算理。老師這種以退為進的問法,促使了學生的思維得以自由、自然地生長。
好的數學課是自然流淌的課。這需要我們教師巧于設計,給學生營造自然、舒心的課堂環境,任由他們去馳騁;需要我們巧于發問,在抽象的數學與具象的思維間架設橋梁,讓他們自由觸摸、展現自我;需要我們巧于思考,將學習的主動權交與學生,讓他們去主宰數學課堂。巧用教育智慧,讓學生的思維自然地生長,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自然地流淌。
參考文獻:
[1]陳嚴.“提”出精彩 “問”活思維——以科學設置提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實踐與反思[J].小學數學教育,2016(12).
[2]馬貞.在口算教學中創造“生長”機會——以“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為例[J]. 小學數學教育,2016(7-8).
24205017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