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晶,代威妮,龔 雪
(內蒙古有色地質礦業(集團)五一一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成礦區(帶)和成礦系列》(邵和明、張履橋,2001)板塊構造理論的劃分,本區一級構造單元塔里木板塊(IV),二級構造單元塔里木板塊北東大陸邊緣(Ⅳ1),三級構造單元覺羅塔格-黑鷹山火山型被動陸緣(Ⅳ11)。
區內發育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層,與本區鉛多金屬礦成礦有利的為古生界泥盆系雀兒山群中組地層。本區區域上侵入巖共有兩大巖漿旋廻,即二疊紀侵入巖、侏羅紀侵入巖。二疊紀侵入巖以中性、中酸性為主,主要有閃長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侏羅紀以酸性為主,主要有二長花崗巖、斑狀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與本區銅、鉬、鉛多金屬礦成礦有利的為侏羅紀花崗斑巖。區域上主要的構造表現形式為斷裂構造,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多為逆斷層或左行平移斷層。斷裂形成于晚古生代晚期,其中北東向斷裂晚于近東西向斷裂。在本區近東西向斷裂為控礦構造,后期北東向斷裂構造為破壞礦體構造。在中生代斷裂仍有繼承性活動,多數北東向斷層形成于中生代,部分為古生代繼承性活動斷層[1]。
區域磁場為低緩的負磁背景異常,反映為巴丹吉林沙漠周邊區域以元古宇正常沉積巖為主的磁場特征。區域上的正磁異常多為鎂鐵質火山巖和中酸性侵入巖體所引起,這些異常多呈北東向或近東西向展布,疊加在背景異常之上。區域整體處于由西部邊緣正異常向東大范圍負異常變化的區域,ΔT值由120nT~-280nT。區內西部正值磁異常區以分布富含中基性火山巖的中上奧陶統咸水湖組地層為特征,由此表明古生界火山巖是引起區域性寬緩的正磁異常的有利因素,而本區中東部局部分布的基性,甚至超基性侵入體則沒有在負值磁異常背景場上顯示有疊加的正磁異常出現,而通過本區的近東西向展布的雅干大斷裂在對區域航磁異常的控制亦不明顯。
在研究區范圍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由古生界奧陶系中統咸水湖組一巖段、咸水湖二巖段,泥盆系雀兒山群中組,中生界白堊系上統烏蘭蘇海組,新生界更新統洪積層、全新統沖積層,其中與成礦有關系的為泥盆系雀兒山群中組地層。
(1)奧陶系中統咸水湖組:奧陶系中統咸水湖組為區內出露最古老地層,在研究區內大面積出露,總體呈北東-南西向楔形展布。該套地層被海西期及燕山期巖體侵入或被烏蘭蘇海組礫巖角度不整合覆蓋,底部出露不全,頂部與泥盆系雀兒山群中組呈整合接觸。該套地層在區域上總厚度1883.1m,本區出露厚度1300m,主體為一套海相火山巖建造。根據巖性、巖相差異進一步劃分為兩個段,咸水湖組一巖段,咸水湖組二巖段。
(2)泥盆系雀兒山群中組:區域上雀兒山群分為上組、中組、下組,本區出露的為中組的上部層位,為一套細碎屑巖夾中-酸性火山巖。根據巖石組合,將本區出露的雀兒山群中組分為上、下兩個巖性層,總厚度750m。上部主要為英安巖、碎裂巖化英安巖,下部主要為云母石英片巖。
(3)白堊系上統烏蘭蘇海組:零星分布于研究區西南角,另外在研究區東南角也有出露,呈角度不整合覆蓋于早期地質體之上。產狀較緩,傾角15°左右,傾向基本向S或SE傾斜。另外,經鉆孔揭露,在研究區中部新生界砂礫巖層下面也見到了該套巖層,往往處于山間盆地砂礫巖底部,層厚90m,最大厚度98m。該套地層自下而上主要有磚紅色粉砂巖、黃綠色砂礫巖、磚紅色砂礫巖[2,3]。
(4)第四系:廣泛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和南部山間盆地和山前盆地中,分由更新統洪積物和全新統沖積物兩種,總厚度15m。
研究區構造有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兩種,以斷裂構造為主,特征如下:
(1)褶皺構造:從本區地層分布特征以及結合區域構造特征綜合分析,在研究區西部存在一個倒轉背斜構造,核部為奧陶系中統鈣質砂巖,其南翼被侏羅紀二長花崗巖占據,僅零星出露,目前在詳查區出露的地層均為該背斜北翼。該背斜軸走向65°左右,軸面南東傾,傾角70°左右。另外,在該背斜北翼大理巖、云母石英片巖地層中,廣泛發育小褶皺和褶曲,特別是在條帶狀大理巖中十分普遍,巖石褶皺變形強烈,局部巖層層理被扭曲,褶皺帶內巖石普遍具硅化,夾方解石脈、石英脈,但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受嚴重變形構造控制的礦體。
(2)斷裂構造:本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NE向,其次NW向和NNE向,共發現8條斷層,其中NE向斷層5條,NW向斷層1條,NNE向斷層2條。
由于本區處于區域上NE至近EW向構造—巖漿巖帶中,所以巖漿活動十分強烈。和區域巖漿活動一樣,本區巖漿巖主要為不同時期的侵入巖,和不同類型的脈巖,火山巖在本區不發育,僅在研究區西部有出露。
(1)侵入巖:本區侵入巖主要有兩大旋回,即二疊紀侵入巖、侏羅紀侵入巖,以侏羅紀侵入巖為主。二疊紀侵入巖以中性巖為主,在本區共出露有蝕變閃長巖、閃長巖兩種;侏羅紀侵入巖以酸性—堿性為主,在本區出露有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似斑狀正長花崗巖三種。
(2)脈巖本區脈巖主要有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石英脈、花崗細晶巖脈、石英斑巖脈、角閃閃長巖脈、硅質巖帶。
研究區磁場多以正異常為主,大面積磁異常特征表現為-80nT~200nT,異??傮w向北東展布,局部呈北西向扭曲,高磁異?;痉从沉吮緟^北東向總體為主的巖性和構造格局,并呈現明顯的規律性,與以往1:5萬地面高精度磁測成果基本一致。在研究區中部有一條明顯的負異常帶,走向北東,將該區的磁場特征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其北部ΔT異常相對較低,以負磁異常為主,負磁異常推測為第四系、奧陶系地層的反映;南部異常強度相對較高,以正磁異常為主,與地表呈現的北東向侏羅紀正長花崗巖基本吻合,結合物性標本測試成果,侏羅紀正長花崗巖具有一定的磁性,推測正長花崗巖是引起正磁異常的原因。
根據磁異常的分布范圍及走向特征,將研究區內磁異常分為3個正磁異常區,編號M1、M2、M3。
(1)M1號異常:位于研究區西北部,呈不規則條帶狀南北向分布,異常長約450m、寬度大于100m,異常幅值大于150nT。為更好的了解磁異常的性質,我們對本次工作的磁法資料進行了數據處理工作即化極、向上延拓。該磁異常經過上延50m高度磁異常更為清晰,異常幅值有所降低;上延100m后該磁異常還存在,表明該磁源體具有一定的埋深。該異常出露侏羅紀正長花崗巖,南側有含礦蝕變帶。根據磁場特征及異常所處地質背景,結合物性測試成果,推斷此異常帶是蝕變的侏羅紀正長花崗巖引起。
(2)M2異常:位于研究區中東部,范圍較大,呈不規則條帶狀北東向展布,異常長約700m、寬度大于200m,異常幅值大于200nT。為了更好的了解磁異常的性質,我們對本次工作的磁法資料進行了數據處理工作即化極、向上延拓。該磁異常經過上延50m高度磁異常更為清晰、上延100m后異常幅值有所降低但該磁異常仍存在,表明該磁源體具有一定的埋深。異常位置出露侏羅紀正長花崗巖,由根據磁場特征及異常所處地質背景結合物性測試成果推斷此異常帶是侏羅紀正長花崗巖引起。
(3)M3異常:位于研究區東部,呈東側不封閉的帶狀展布,異常幅值大于120nT,為了更好的了解磁異常的性質我們對本次工作的磁法資料進行了數據處理工作即化極、向上延拓。該磁異常經過上延50m異常幅值有所降低,上延100m后異常消失,表明該磁源體埋深不大。
研究區利用槽探、鉆探取樣工程圈出14條鉛多金屬礦體。編號為K1-K14;其中K1礦體為研究區主要礦體。
K1礦體:賦存于含礦蝕變帶靠近下盤部位,分布標高1042m~734m,埋深36m。為盲礦體,賦礦圍巖主要為含礦蝕變帶中的黃鐵礦化碎裂巖化英安巖。目前礦體控制長280m,推斷長大于600m,最大延深(寬)292m。礦體向東未封閉,向西延伸至研究區外,但向東西均未有尖滅的趨勢。礦體呈脈狀,有分支。礦體自西向東具有明顯的側伏現象,礦體在最西部5號勘查線TC1207號探槽以低品位礦的形式出露于地表,自此向東側伏,側伏角25°。礦體走向73°~90°,總體走向80°,其中8號勘查線以西走向73°,8號勘查線以東走向逐漸變為88°~90°。傾向SE、S,傾角61°~86°,總體是近地表較陡,向深部逐漸變緩。具體是1000m標高以上至地表80°~90°;850m~1000m標高傾角72°~79°;850m標高以下61°~66°。
礦石主要有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組成較為簡單,金屬礦物主要為金屬硫化物、金屬氧化物和少量副礦物。脈石礦物主要為鉀長石、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研究區主要有益組分為鉛、銀、鋅,以鉛為主。礦床平均品位鉛 2.17%,鋅0.58%,銀46.69g/t,鉛、鋅、銀為同體共生。

圖1 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
根據研究區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地質因素,以及相鄰的阿拉格烏拉礦區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綜合分析,認為本區與相鄰的阿拉格烏拉礦區屬于同一個成礦系統,本區處于阿拉格烏拉礦區成礦系統的以Pb、Zn、Ag礦化為主的外部帶東南部。為此,認為本區成礦物質來源來自于阿拉格烏拉礦區,礦液運移方向為由北東向西南運移,從斷面角度看,礦液運移方向自北東向西南有自深部向淺部運移的特點。
阿拉格烏拉礦區為一個典型的巖漿熱液成礦系統,根據在該研究區開展的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成果分析,該系統成礦元素具有明顯的水平分帶特征,中心主要為W、Sn、Mo組合的中心帶,巖性為鉀長花崗巖夾少量花崗斑巖細脈,蝕變主要為鉀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硅化;AP11化探綜合異常外側為Mo、Cu組合的過渡帶,巖性為鉀長花崗巖和中細粒二長花崗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AP11化探綜合異常四周的AP7、AP8及AP9化探綜合異常主要為Pb、Zn、Ag組合的邊部帶,巖性為白云巖化大理巖、鉀長花崗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蝕變主要為綠簾石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鉬礦化蝕變帶分布于晚侏羅世鉀長花崗巖侵入體及其中的構造裂隙控制,與巖漿期后熱液浸染作用密切相關,含礦化蝕變體主要為蝕變鉀長花崗巖,呈面型展布綜上所述認為本研究區多金屬礦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脈狀鉛多金屬礦床,成礦時代為華力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