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牛和平,李景霞
新密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河南 新密 452370
子宮脫垂是老年女性群體較為常見的疾病,其患者常表現為腰酸和腹部下墜,嚴重可出現尿失禁、尿潴留及排尿困難等[1]。對沒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術治療為子宮脫垂的主要治療方式。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為子宮切除術,其可減少患者子宮重力對疾病的影響,但其可能會對盆底相關組織造成二次傷害,且其手術操作較為復雜,故其治療效果欠佳。因此,本文研究研究行陰道子宮切除聯合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與盆底重建術治療老年子宮脫垂的效果及其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分析,具體如下。
選取2016 年2 月—2018 年5 月于新密市婦幼保健院治療的子宮脫垂老年患者114 例,經陰道窺鏡等婦科檢查確診為子宮脫垂者[2],排除嚴重精神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或子宮肌瘤病史等患者,按簡單隨機化法分為觀察組(57例)和對照組(57 例)。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對照組平均年齡(66.07±6.13)歲;子宮脫垂分度:Ⅲ度39例,Ⅳ度18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7.32±6.25)歲;子宮脫垂分度:Ⅲ度41例,Ⅳ度16 例。兩組以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陰道子宮切除術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聯合治療,具體:采用全身麻醉、截石位,常規手術消毒,導尿。向患者陰道后壁、陰道粘膜下和膀胱、直腸處注入水墊,向上鈍性分離膀胱宮頸、陰道間隙直到膀胱腹膜;依次切斷位于子宮兩側的韌帶、子宮動靜脈及輸卵管等,所用7 號線進行殘端縫扎;剪開膀胱腹膜和直腸陰道腹膜返折,切除整個子宮并及時對前后腹膜進行縫合;打結兩側輸卵管、固有韌帶的線尾和骶韌帶、主韌帶的線尾,加固盆底,荷包縫合膀胱表面;剪掉多余的陰道前壁,連續縫合陰道前壁和膀胱陰道筋膜;對陰道壁進行鈍性剝離并對陰道后壁進行間斷縫合,對會陰后聯合進行褥式縫合,最后檢查陰道可容納兩指,留置尿管并留置紗布于陰道處,于術后兩天取出。
觀察組行盆地重建術,采用瑞士Ethicon SARL系統進行重建,腰麻后取截石位,常規手術消毒。充分暴露脫垂物并對膀胱陰道間隙進行充分水分離,對陰道前壁粘膜進行縱行切離,并朝兩側分離至閉孔內肌;對宮頸旁環進行鈍性分離并向上推至膀胱;放置兩組網帶于新做的左右兩個皮膚出口處;采用拉鉤充分暴露術野,同時拉開膀胱,采用特制的穿刺針將兩側網片淺帶從皮膚切口穿出;將網帶位置調至膀胱陰道間隙墊于膀胱下,使其張力消失;展平并固定網片的后方,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縫合手術切口,將皮膚外的網帶緊貼皮膚剪除,并將油紗布卷置于陰道內,于術后兩天取出。
(1)采用POP-Q 分度法于術后1 年對兩組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盆腔位點:TVL為陰道總長度;Aa為距處女膜3 厘米的陰道前壁中線處;Ap 為距處女膜3 厘米的陰道后壁中線處;Ba為離Aa點最遠的陰道殘端;Bp為離AP點最遠的陰道殘端;C 為宮頸內口的最遠處;D 為陰道后穹的位置。分度標準:Ⅳ度:子宮脫垂最遠端的定位比(TVL-2)厘米大;Ⅲ度:子宮脫垂最遠端的定位在+1~(TVL-2)厘米處;Ⅱ度:子宮脫垂最遠端在-1~+1厘米處;Ⅰ度:子宮脫垂的最遠端在-1厘米處;0度:D點或C點在TVL~(TVL-2)厘米處,Bp、Ba、Ap 及Aa 均在-3 處。(2)采用盆底功能影響問卷-簡表7(PFIQ-7)、盆底功能障礙問卷-20(PFDI-20)及盆腔器官脫垂問卷-12(PISQ-12)對兩組術后1 年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PFIQ-7及PFDI-20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PISQ-12 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復發:術后1 年出現陰道穹隆、宮頸及陰道前壁任1 點符合或超過Ⅱ度。
使用SPSS 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生活質量)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效果、復發率)采用百分數(%)表示,組間行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子宮脫垂分度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的比較 例(%)
觀察組PISQ-12 評分高于對照組,PFIQ-7 及PFDI-20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的比較(±s) 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的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57)對照組(n=57)t P PISQ-12術前40.23±8.57 39.76±8.87 0.288 0.774術后1年79.65±12.34 66.38±10.56 6.169<0.001 PFDI-20術前81.21±16.21 82.34±15.07 0.385 0.701術后1年9.87±2.03 14.26±2.57 10.120<0.001 PFIQ-7術前80.03±15.28 81.12±17.04 0.360 0.720術后1年6.72±2.14 12.46±4.82 8.217<0.001
隨訪1年后,觀察組無復發,復發率為0%;對照組有5例復發,復發率為8.77%(5/57);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7.458,P=0.006)。
盆底重建術為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的現代新術式,其可通過對全盆腔內支持結構進行模擬重建,使脫垂的臟器等恢復到正常的位置。其同時可以對盆腔受損的組織結構行修復治療,從而達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改善患者陰道、膀胱及尿道的功能。與經陰道全子宮切除術相比,其在保留子宮的基礎上減少了對盆腔其他組織的二次傷害,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
老年子宮脫垂患者是指子宮及其相關組織結構至陰道脫出,POP-Q 分度法為常用的判斷子宮脫垂嚴重程度的方法,其判斷結果也可反映出手術治療的效果。本研究示,術后1 年后,觀察組子宮脫垂分度優于對照組,說明與陰道子宮切除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治療相比,盆底重建術治療的效果更佳。常規的陰道子宮切除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聯合治療多注重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而盆底重建術在強調重建子宮組織結構的同時注重對盆底功能的的保護,故其治療效果更佳[4]。
PFIQ-7、PFDI-20 及PISQ-12 為常用的與盆底功能相關的問卷,其結果也可反映出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本研究示,術后1 年后,PISQ-12 評分高于對照組,PFIQ-7 及PFDI-20 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與陰道子宮切除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治療相比,盆底重建術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盆底重建術切除范圍較小,對患者組織結構的損傷較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其在修補盆腔缺陷的同時實現了盆底組織替代和結構重建,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促進可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復,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5]。此外,本研究顯示,術后1 年后,觀察組Ⅰ度復發率14.0%,對照組26.32%,Ⅱ度復發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8.77%,說明與陰道子宮切除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治療相比,盆底重建術能有效降低術后復發率。常規陰道子宮切除和陰道前后壁修補術將患者全子宮切除致盆腔組織失去了子宮相關韌帶的支持作用,且其并未對組織損傷和盆地缺陷進行修復,故術后復發率較高。但盆底重建術可利用網片提供較為長久的支撐作用,使在腹壓增加無法直接作用于陰道后壁或直腸等而引起復發。
綜上所述,與行陰道子宮切除聯合陰道前后壁修補術相比,運用盆底重建術治療老年子宮脫垂患者效果較佳,可顯著改善盆底功能障礙,且復發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