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阮錦榮,馮幫強
陽江市中醫醫院影像介入科,廣東 陽江 529500
鞍區屬于顱內腫瘤較常見的發生部位之一,因組織的起源差異,顱內鞍區腫瘤通常在患病部位與發展方式方面存在特定性,但因鞍區狹小,往往和相鄰組織存在復雜的關聯,在診斷方面難度較大[1]。作為顱內好發的占位性病變之一,鞍區結構分為鞍內、鞍上與鞍旁,常見的鞍區腫瘤包含腦膜瘤、垂體瘤及顱咽管瘤等,相同腫瘤的影像學特征可能存在差異,且不同類型腫瘤影像學表現也可能接近[2]。伴隨影像學水平發展迅速,MRI 與CT 診斷現已逐漸發展為臨床廣泛使用的影像學技術之一,且在鞍區腫瘤診斷方面輔助運用較多,但有關二者的診斷效果臨床上評價不一,且未有統一的定論[3]。本研究對顱內鞍區腫瘤患者分別運用CT 與MRI 診斷,并二者診斷的運用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6 年3 月—2019 年6 月陽江市中醫醫院收治的顱內鞍區腫瘤患者50 例,所有患者均由病理檢查診斷確診,其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16~57 歲,平均年齡(39.98±8.64)歲;腫瘤分型:顱咽管瘤15 例,垂體瘤19例,腦膜瘤6例,膠質瘤6例,惡性生殖細胞瘤4例。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包含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閉經、視物模糊、肢端肥大等。本研究已獲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所有患者均行CT與MRI檢查。(1)CT檢查:設備為SOMATOM Definition AC 128 層螺旋CT 掃描儀Philips Brilliance 16層螺旋CT機,掃描范圍為C2椎體的下緣至顱頂,橫軸位及冠狀位的掃描層厚均設置3 mm,使用50~80 mL的碘海醇完成增強掃描。(2)MRI 檢查:設備為SOMATOM Avanto 1.5T 磁共振掃描儀Philips Achieva 1.5T 超導磁共振機。以常規軸位及冠狀位、矢狀位對頭頸線圈完成掃描,參數設置:T1WI TR 為500 ms,TE 為20 ms,T2WI TR 為2 500 ms,TE 為100 ms,層厚與間隙均設置3 mm,256×256 矩陣,以釓噴替酸葡甲胺進行增強掃描,0.01 mmol/kg。
分析CT 與MRI 用于顱內鞍區腫瘤診斷檢出率,并探析兩種方法用于鞍區腫瘤診斷的影像學表現。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百比(%)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 診斷顱內鞍區腫瘤檢出率略高于CT 診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與MRI診斷顱內鞍區腫瘤檢出率對比 例(%)
2.2.1 垂體瘤: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19例垂體瘤中垂體大腺瘤14 例、垂體微腺瘤5 例。CT 診斷:瘤體呈類圓形或圓形,存在垂體窩囊實性腫塊,且邊緣清晰光滑,腫瘤大部分在鞍內,朝兩側生長或朝鞍上生長,使鞍上池發生形變擴大垂體窩,垂體信號消失;葫蘆狀腫瘤較多見,其中有7 例生長突破鞍隔呈現“束腰狀”,可觀察到等密度、高密度的腫塊,腫瘤有3例出現中心鈣化情況呈現斑塊樣。MRI 診斷:鞍區中存在軟組織腫塊,且邊緣光滑,超鞍上、鞍下、鞍旁延伸生長,大部分垂體腺瘤呈現T1WI 低等信號,T2WI 為高、稍高信號。囊性病變的信號顯示不均勻,伴出血表現的腫瘤T1WI與T2WI呈高信號。
2.2.2 顱咽管瘤:CT 診斷:顱咽管瘤在鞍上,或同時存在于鞍上與鞍內,大部分存在鈣化情況。MRI 診斷:影像學表現存在差異,存在T1WI 等高信號與T2WI 高信號表現,或表現為T1WI低信號與T2WI等高信號。增強掃面發現病灶囊的強化不均情況。
2.2.3 腦膜瘤:CT 診斷:瘤體為卵圓或圓狀,有清晰的葉邊界,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變,少數存在顆粒狀或性狀均勻的鈣化現象。MRI 診斷:T1WI 表現中等信號或稍低信號,T2WI 稍高信號。增強掃描發現信號有強化現象,存在特征性的腦膜尾表現。
2.2.4 膠質瘤:CT 診斷:瘤體多為不規律的分葉狀,邊緣光滑且清晰,多在鞍上,瘤周幾乎無水腫情況,瘤體內部囊變呈多發性。MRI 診斷:瘤體為不規則或橢圓狀,邊緣清晰,T1WI呈等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
2.2.5 惡性生殖細胞瘤:均在鞍上池,突破進側腦室造成腦梗水。MRI增強發現不均勻強化表現。
鞍區定義范圍為顱內中窩蝶鞍和相鄰部位,其解剖區域狹小,結構精細且十分復雜。鞍區腫瘤指的是在該部位形成的可壓迫周圍組織或影響垂體功能的病變,因其組織的來源不一,在疾病發生部位與生長的方式方面存在差異,對臨床診療造成一定困擾[4]。鞍區腫瘤通過病理學診斷分型可分為多種類型,而對各類型腫瘤的治療方法存在差異,因此需積極開展早期診斷,以提升治療的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影像醫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熟,CT、MRI在臨床上運用逐漸廣泛。其中CT 診斷能夠有效掃描腫瘤所處位置、邊緣情況及大小結構等,針對鈣化及高密度表現的成像效果較佳。而MRI能夠將腫瘤病變部位的多方位成像清晰反映,對比效果較佳,且所獲圖像的清晰度較為理想,能夠反映出瘤體和周圍組織與血管之間的聯系[5]。但使用CT 檢查可能存在偽影情況,所獲影像清晰度不高,容易出現誤診情況。MRI 所獲圖像的清晰度較高,對于細微的結構組織及病變情況等能夠清晰分辨。臨床醫師在對鞍區腫瘤患者使用MRI診斷時能夠有效對腫瘤進行定位與定性,從而使診斷的準確度提升[6]。本研究結果顯示,垂體瘤在鞍區腫瘤中發生率最高,通過MRI檢查可確認瘤體大小及與周圍相鄰組織間的聯系,檢查發現大腺瘤多由“束腰”狀表現,增強掃描顯示信號增強明顯,而微腺瘤T1WI 呈現等信號及稍低信號,強化時間則較正常的垂體早,對定性診斷有利。本研究診斷顱咽管瘤時,CT 診斷的檢出率較MRI診斷檢出率高,原因分析主要是顱咽管瘤患者鈣化情況較常見,因此通過CT 診斷的檢出率更高。同時顱咽管瘤病灶成分較為復雜,使用MRI診斷的特征信號不足,干擾診斷[7]。此外,二者用于其他分型腫瘤的診斷表現亦存在差異,建議在顱內鞍區腫瘤的診斷中可分別運用CT與MRI診斷,以提升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鞍區腫瘤的影像學特征具多樣性,通過MRI 診斷能夠有效反映出鞍區腫瘤及其與周圍組織、血管間的關聯,但輔以CT 診斷可使鞍區腫瘤影像學反映更充分,可提升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