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專家王成榮在他的著作《企業文化新使命》一書中說:“任何一個企業的文化從雛形到成型都有一個發育、健全、完善的積累過程。在互聯網條件下,企業文化積累呈現的主要特點是,在企業文化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企業文化積累的速度都在加快。”“企業文化加速積累,所形成的新鮮時尚文化,很有適應性,但往往根基不深,比較脆弱。因此,在互聯網條件下,應加強企業文化積累的必要引導,既要注重通過文化交流,吸收社會異質文化中適合于企業自身需要的成分;也要注重企業原有文化特質的鞏固,筑牢根基,加深傳統,創新提升,這是一種重要的積累。同時,要把控文化積累的方向和速度,避免負向積累或揠苗助長似的‘泡沫文化’積累。”
互聯網經濟是新經濟的代表,中國互聯網產業在金融、電商等多個細分領域都有不俗的業績。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平臺以及平臺上的企業,各種問題頻出,體現了互聯網平臺企業忽略了企業文化的建設,沒有打牢基業長青的根基,反而成為了“泡沫文化”的溫床。
互聯網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線上營銷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為消費者帶來便捷和新的購物體驗。直播帶貨、線上團購、在線教育……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新型消費方式不斷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是通過一些互聯網平臺,使用直播技術進行商品線上展示、咨詢答疑、導購銷售的新型服務方式。直播帶貨的互動性與親和力使消費者可以像在大賣場一樣,跟賣家進行交流甚至討價還價;借助網絡的優勢,消費者能短時間內進行價格的對比,特別是對明星主播和網紅主播,在滿足消費者追求時尚精神的同時,通過“秒殺”等手段提供最大優惠力度,吸引消費者,黏住消費者。
直播經濟蓄力已久,近年來,直播帶貨成為電商平臺及商家的重要線上營銷方式,已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模式。近幾年,直播帶貨的收益記錄不斷被刷新,再加上去年受疫情影響,消費者足不出戶實現了推動“宅經濟”的發展。線下客源稀少,促進企業商家轉向電子商務謀生存。直播帶貨不再只是能夠滿足生產生活的商品,從直播助農到直播售樓,從直播賣車到直播賣飛機,直播銷售的邊界不斷擴大。在疫情肆虐期間,電商直播在提振經濟、促進地區發展、推動就業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直播經濟擴大了內需、促進了消費,拉動了疫情期間的經濟增長。
然而,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卻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
2020 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直播帶貨更是成為大部分線上線下商家的“救命稻草”,網紅、明星、各行各業的商家等都涌入直播帶貨領域,開始追逐這個行業的風口。然而。表面來看直播帶貨一片繁榮,但實際上繁榮的背后,是由于行業野蠻生產帶來的亂象叢生。在利益驅動之下,售賣假貨、虛假宣傳、夸大宣傳、售后服務差、數據流量造假等問題逐漸浮現,導致翻車事件不斷,成為消費者的“槽點”。
2020 年7 月,小沈陽為某白酒品牌帶貨,當時直播間顯示下單數為20,結果第二天退貨16 件。對此,商家懷疑明星粉絲數據造假;當月,葉一茜直播賣茶具,當晚在線人數90 多萬,但銷售額不到2000 元,品牌商為此進行投訴。2020 年11 月,楊坤的一場直播帶貨銷售額122 萬元,被曝實際成交額4 萬元,被商家和消費者懷疑數據造假、惡意刷單。2020 年11 月,主播辛巴售賣假燕窩事件。以及后來的“交個朋友”旗下主播羅永浩被指在直播間銷售的羊毛衫為假貨。類似的問題不勝枚舉,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 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 萬件,同比增長479.60%,其中,直播帶貨占比近六成。

直播帶貨雖然屬于互聯網經濟,但依然無法脫離商品的生產、銷售等企業生產經營的本質,消費者不會因為營銷模式的改變而降低對產品品質和服務標準的要求。追求高標準的產品品質和完善的服務流程,是消費者不變的消費理念,不會因為消費模式的改變而變化,也不會因為疫情而降低需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商品品質和服務,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確保企業長足發展。另外,互聯網平臺絕非法外之地,隨著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電商行業也不會再有野蠻生長的空間。
面對直播帶貨的優勢與問題并存的局面,互聯網平臺企業究竟該如何破局,完成新的成長和蛻變?
人民日報評論稱:“直播電商,不講誠信可能一時走得快,但絕對走不遠。解決誠信問題、涵養行業生態才是制勝之道。”“網絡直播并非法律盲區,市場監管者需盡早完善制度,暢通維權渠道,更好地呵護直播經濟的良好生態。”
首先,國家職能部門的監管政策不能缺席。2020 年7 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10 月20 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把網絡社交、直播平臺納入監管范圍。這些新措施的出臺,說明直播電商合規化正在加速。同時,也為電商直播劃出了底線,劃清了守法合規的范圍。
其次,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自我監管很重要。互聯網平臺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必須針對電商直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監管,并加大懲罰力度,倒逼電商、主播誠信經營。并將這些措施形成長效機制,還要根據新問題不斷推出新措施,做到與時俱進,對癥下藥,切實盡到監管的責任。
另外,互聯網平臺上的企業的行業自律也不能缺位。商家、主播等應該不斷提高專業素養,規范直播行為,樹立正確的商業價值觀,摒棄過度炒作、劇本化的推銷模式,將更多精力放在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上,營造誠實守信的氛圍上、塑造風清氣朗的直播生態上。
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能夠成為互聯網平臺行業結束野蠻生長的轉折之年,進而步入良性、有序的發展軌道。互聯網條件下,在企業文化加速積累的過程中,希望企業既能夠形成的新鮮時尚文化,同時也能夠深植文化根基,使自己的企業根深葉茂,文化長青。同時也希望,互聯網平臺企業不要作為制造“泡沫文化”的溫床,而能成為“良性文化”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