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麗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 210046)
1.推本溯源—探求數學本質
恩格斯提出:“數學是研究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懷特耳提出:“數學的本質特征就是,在從模式化的個體作抽象的過程中對模式進行研究.”可見數學是一門極其嚴謹的學科,它不像語文那么溫柔、優美,它是冷酷、古板、不近人情的.數學本身就充滿了抽象性,外加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是強,所以他們就很難去的親近數學,更不用說是愛上數學了.
2.正己守道—遵循《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數學生活化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第一,生活需要數學.伴隨著日益飛速的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迫切的需要使用數學.中小學義務階段的數學知識,需要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第二,數學需要生活.學生需要具備數學“四基”,從而幫助他們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因而數學的學習應該需要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機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會生活中的問題需要數學知識去解決.
1.走進現實生活,建立學生直觀學習方式
“認識方向”一節,如在教室教授知識,那就是在紙上談兵,學生可能會解決書上的練習,但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環節設置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學生在整個校園環境里運用了所學的方向知識,感受到方向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獲取是需要生活經驗支撐的.二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長度單位,對于1米究竟有多長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所以需要大量的生活經驗和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1米的表象.因此在學生已經對1米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到了生態園中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觀察1米里有多少植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構1米長度的概念,再進行對比反饋,從而學生形成了1米的長度觀念并且也加強了學生估測長度的能力.結合身邊的生態園,幫助學生從表面到內部、由淺顯到深入、從模糊到清晰的認識了1米,學生對米的認識在這樣的活動中內化,牢記了1米的實際長度.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7到12歲的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進行簡單的邏輯思考,可以對事物有初步的表征,但是他們的認知活動還是需要和自身的經驗相關聯的.走進生活,適當的組織,合理的分工安排是可以組織好室外的課堂,并且會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且利用生活中的場景、環境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氛圍,進行更加深入的數學學習.
2.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1)創造機會,積累生活經驗
小學數學為什么要學習萬以內的大數?通過我們身邊的南京奧體中心作引導,學生產生要認識大數的需求.在本節課中,教師改編了書本中的例6的題目,將原來直接提出直白的要求讓撥算盤讓學生去數數,學生為了數數而數數的環節聯系上了生活實際,使得每一個數都變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這樣的細小改變,這些大數不再與生活脫節,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從生活中探究數學知識、增強數學方法、理解并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了數學能力,能夠激發學生帶著更大的激情投入到數學的探究中去,再在生活的過程中內化,學生又結合生活自行進行加工、提煉,將數學知識又運用到生活中去,循環往返,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力量.
(2)引導體驗,還原生活場景
“認識千克”、“認識克”是小學階段認識質量單位的起始階段.如果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這個是1千克或1克,學生很難去真正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要對1千克、1克形成真正的量感,首先學生得真實的對于這個1千克、1克有真實的“觸覺”感受,能夠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并且學生能夠將這個“標準”內化,作為以后估測物體質量的參照物.因而執教者在這兩節課中,給學生準備了臺秤、電子秤以及天平,讓學生自己準備了大米、黃豆、鹽、硬幣、水果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探索,從而內化1千克以及1克的“標準”,為量感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將身邊常見的事物帶入課堂,還原生活場景動手操作,幫助學生建立了1千克和1克的“標準”,為后期“1噸”的探索過程提供素材和理論依據.
(3)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

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的不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無法保證學生的接受程度一致,所以在練習課中,教師組織學生上了一節購物的活動課.通過現場模擬自主購物的情形,教師重視積累學生的生活經驗,還了解到了不同學生在人民幣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并沒有參與學生的討論,尊重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在這樣的生生交流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人民幣的了解,還在購物的環節中深切感受到人民幣在生活中的價值,對一般的商品的價格也有了一些了解,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體會到了數學的學習對生活的重要性.
數學是將很多概念化的知識綜合在一起,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創設情境,將這些概念“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還原”到最原始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去,用這些生活中最原始的直觀情境作為積淀,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并且也將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生活非常緊密的接軌,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情境中深受觸動.
3.數學生活化的教育意義
(1)興趣,凸顯課堂活力
傳統的教學氛圍下,教師經常會使用“一書”、“一筆”、“一黑板”、“一課件”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會感覺數學的學習特別的枯燥乏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就會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所以很多教師發現了這樣的問題,為了規避這一問題,會將數學知識帶入生活情境中去,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與生活是脫節的,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生活問題,很好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升了數學的課堂效率.
(2)能力,自信應用數學
如果只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能力就會只是局限在解題上.而我們的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們教師應該能在課堂中帶入我們的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再遇到這樣的生活問題或者類似的生活問題時,就會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起數學文化和知識,可以固化學生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對于生活的重要性;還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真是“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為呢.
(3)簡化,把握學習起點
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強,難度都高的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實際依據,學生就很難去理解其中的道理,更多的是在機械記憶學習.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再進行學習內容的教授,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其實是簡化了數學知識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