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洋,崔鎮海,谷 天,黨一群,尹宏兵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長春 130117)
急性腰扭傷是骨科臨床上非常多見的疾病,屬于中醫的“腰痛”“閃腰”范疇[1-4],指腰骶及腰背兩側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由于活動不慎或其他外界因素造成的急性損傷,多見于青壯年人和體力勞動者[5-7],男性多于女性。常正委等[8-9]在治療急性腰椎疾患時綜合使用了絕對臥床、整復、牽引、內服中藥、靜脈點滴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佩戴腰圍保護等多種治療手段。在本癥的急性期治療中,本研究采用腹部平衡手法治療,快速緩解疼痛和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發現其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100 例急性腰扭傷患者,均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的門診患者。病程均為1~5 天。將100 名急性腰扭傷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20 例,女21 例。對照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2 組患者最小年齡是25 歲,最大為50 歲。2 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10]來制定:1)曾有明確外傷史,體力勞動者及青壯年居多;2)扭傷處疼痛劇烈,活動明顯受限,可伴有牽扯痛;3)患處查體壓痛明顯,肌肉僵硬、痙攣;4)X 線片檢查無明顯異常。
1.2.2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來擬定:1)曾有腰部扭傷史;2)腰方肌處有明顯壓痛,腰方肌肌張力明顯升高;3)腰方肌有條索狀物,肌肉出現痙攣;4)腰部的各個方向活動均有明顯的受限;5)直腿抬高試驗結果呈陰性。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以上的中西醫臨床診斷標準;2)發病年齡在25~50 歲;3)疾病過程為1~5 天;4)治療期間未服用其他干預治療如有止痛作用的藥物;5)中醫辨證屬于氣滯血瘀型腰痛:除主癥外兼見要不疼痛痛有定處,性質為刺痛,且拒絕觸壓,舌象見舌質黯紫,舌苔薄白,脈澀或沉澀;6)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可以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謹遵醫囑,無認知障礙。
1.4 排除標準 1)有其他腰部疾患如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可能同樣會產生癥狀的疾病;2)不能耐受手法推拿者;3)經期女性及孕婦;4)皮膚病、局部破損者;5)因內臟疾病引起的反射性腰痛者;6)脊神經根病變引起的腰痛者;7)血液系統疾病,如凝血異常等;8)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
1.5 剔除標準 1)治療期間發生嚴重的不適反應或并發癥等不宜繼續進行治療;2)患者自行退出或接受其他可能影響療效判斷的治療。
2.1 治療組 使用腹部平衡手法施治,每日1 次,每次30 min,共治療5 日。手法操作步驟分為四步:腹部推拿(仰臥位)、下肢推拿(大腿內側-仰臥位;小腿后側肌及外側-俯臥位)、腋后部推拿(俯臥位)、深呼吸(俯臥位)。
第一步,腹部推拿:散寒通絡,從陰引陽。運用摩、揉、推、點4 個輕手法。1)摩法:使用掌面附著全腹部(以臍為中心,內勞宮穴為半徑),順時間方向,使腕關節通過收展回旋運動帶動著力部位作出緩慢環形的撫摩,此法反復操作3 遍。2)揉法:用以大魚際部分著力全腹部(以臍為中心),著力的部位貼緊施術部位皮膚,使肩、肘、腕協調用力,作順時針往復揉動,通過腕關節過擺動來帶動著力部位作出回旋揉動,此法反復操作3 遍。3)推法:從劍突至恥骨聯合上,由上往下,沿腹內斜肌走行,雙手(大魚際著力)分別推向兩側,手腕部放松,著力部位貼緊皮膚,力的方向要平行推移,不可向下按壓,此法反復操作3遍。4)點法:運用大拇指的指端及螺紋面發力于天樞、大橫、關元、下風濕點,雙肩下沉、垂肘、手腕懸起,肩部主動發力,力度透指端,深壓須臾,此法反復操作3 遍。
第二步,下肢推拿。大腿內側:疏肝調經,通經止痛。下肢推拿,小腿后側肌及外側:舒筋利節,祛痹解痙。運用拿、擦,?、點4 個輕手法。1)拿法: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這三指,或使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發力,拿捏大腿內側肌肉,末節指腹或手指掌端著力于大腿的內側肌群,方向自上而下,進行連續一緊一松的拿捏動作,此法反復操作3 遍。2)擦法:使用小魚際掌側或虛掌著力,沿著足厥陰肝經(雙)的走行,作往返直線摩擦,此法反復操作3 遍。3)?法:使用小魚際(魚際?),作用于小腿的外側和后側,上肢各個關節均放松,吸定局部后前臂做自然旋轉擺動,此法反復操作3 遍。4)點法:大拇指的指端與螺紋面貼緊穴位后發力于飛揚、光明、陽陵泉、承山處,肩部主動發力,肘部放松,腕部懸起,力度透指端,深壓須臾,此法反復操作3 遍。
第三步,腋后部推拿:通陽散結,祛瘀解痙。拿法同第二步,著力于腋后部的肌群,方向自上而下,進行連續的一緊一松拿捏,此法反復操作3 遍。
第四步:深呼吸。順筋整理,陰平陽秘。患者俯臥位,雙足置于床邊,踝關節及跖趾關節背伸,術者雙掌面置于承山穴向下按壓,吸氣時挺起腰部,呼氣時充分將腹部排空,此法反復操作9 遍。
2.2 對照組 采用中藥封包治療,敷于腰部,再以紅外線理療燈熱療,每次30 min,每天1 次,治療5 次。中藥封包處方:秦艽、川芎、羌活、香附、沒藥、五靈脂、牛膝、地龍各9 g,桃仁、紅花各6 g,甘草、細辛各3 g,上藥物共研末,使用蜂蜜調和后待用。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來擬定:1)痊愈:腰部的痛感完全消失,可進行正常的生活及工作;2)顯效:腰痛能夠基本消失,有輕微不舒服,但能正常生活和工作;3)有效:腰痛緩解,但停止治療會復發;4)無效:腰痛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沒有改善。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收集,評價治療前后效果。
2 組數據資料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來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以采取率(%)表示。2 組結果比較均采用Ridit 分析,2 組的評分結果比較均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
5.1 2 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療效比較(n=50) 例
5.2 2 組治療前后VAS 疼痛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VAS 疼痛積分比較 分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12-14],在結果上是不可分割,在生理上是相互協調,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上下內外無不休戚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使用腹部平衡的手法,達到中醫中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局部來調整體,以腹部為起始點,調整人體經氣,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十二經絡經脈之間是錯綜復雜[15-17],這其中的“標本”“根結”“氣街”及“四海”是有關經絡間縱橫關系的論述,而其中標本與根結是描述經絡縱向的關系,氣街和四海則是分析經絡的橫向關系。根為樹根的意思,引申為起始的含義;結為締結的意思,引申為歸結,根結歸屬十二經脈之氣之起始與歸結的位置,之間亦有聯系。在經絡經脈理論體系之中,根為經脈之氣所起之源頭,為四肢末端的“井穴(五輸穴中的井穴)”;結則是經脈之氣所凝聚之處,位于頭面及胸腹相應的部位與臟腑。
標本根結理論詳細地描述了經氣流注的情況[18-20],強調了肢體遠端、腰部與腹部的聯系之緊密,臨床上針對頭胸腹的癥狀,可以選擇四肢以“井穴”為代表的穴位;可以選擇根部和結部配穴的原則來提高療效;如少商穴善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肺系疾患;大敦治療疝氣,說明在四肢末端局部與腹部同時使用手法治療切實可行且具有理論依據。
經絡是全身的運行氣血的通道[21],其全身的14 條經脈中有6條經脈循行于腹側,包含任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在其經脈之中,有陰陽兩經,可以調整陰陽兩象。
根據解剖學及神經反射說[22],人體前腹壁尚有豐富的動脈、靜脈、肋間神經、腰神經等,為陰推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考慮推拿刺激了腹腔內的臟神經及周圍的組織而引起相應的內臟系統和應激反應,產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傳人神經,到達脊髓,并上傳大腦皮層[23-27],再反饋到相應內臟及脊神經的腹區段,減輕了腹部壓力,間接的緩解椎管內壓力,從而緩解神經根水腫,緩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根據生物力學理論[28-30],行陰陽推拿,放松腹部的肌肉(腹直、腹內斜與腹外斜肌)、腋后部肌肉(小、大圓肌、背闊肌、前鋸肌),大腿內側群肌肉(大收、短收、長收肌、恥骨肌與股薄肌)、小腿后群肌肉(脛骨后肌、腓腸肌、比目魚肌)、間接地放松了豎脊肌,改善了疼痛導致的腰肌痙攣與疼痛,緩解椎管內的壓力,避免了不斷產生有害刺激引起的繼發性疼痛形成的惡性循環。
本手法作用于多點,為了更好的放松豎脊肌,改善腹腔壓力,緩解腰部肌肉緊張狀態,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水腫刺激誘發的癥狀,減輕患者腰部疼痛的感受,改善了腰椎相應活動功能。
此項研究結果指出,腹部平衡手法在治療急性腰扭傷這個疾病時,治療組的治療效果要顯著優于對照組。以此可見,對于急性腰扭傷患者采用腹部平衡手法治療可以獲得理想的療效,且操作簡便,可行性強,臨床上值得更進一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