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始終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從閱讀內容的角度來看,學生要了解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多種文體,從閱讀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需要掌握精讀、略讀、默讀等多種閱讀形式。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與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完成不同類型的文本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受到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影響,本文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與創新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進與創新
閱讀在學生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了解不同的文體知識是學生通過完成不同文本的閱讀來完成的,促進自身的寫作水平也是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煉寫作方法的過程,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也依賴于大量的閱讀。當教師的教學觀念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時,閱讀教學設計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使閱讀教學過于依賴教材內容與考試要求,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也很難通過閱讀來深化自身的情感體驗。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閱讀過程不僅僅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自身成績的方式,更是拓展自身視野的一種途徑,在閱讀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的文章時,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不同,體驗也有所差異。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各方面思維發展與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接觸什么類型的閱讀會對學生這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高中學生接觸的文本閱讀可以分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兩部分,高中語文教學通常是引導學生完成課內閱讀,作為啟發學生完成各項閱讀任務的重要內容,通過課內閱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使學生能夠自覺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是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文本的主要內容、題材和文章主題,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篇寫景抒情課文時,由于文本篇幅長,有大量對于故都秋天的景色描寫,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難以提取關鍵信息、很難體會到作者所抒發情感的問題。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創設閱讀情境的方式來完成課堂導入。這篇課文主要內容是對于故都秋天景色的描寫,從而達到抒發情感的目的,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與秋天相關的具體圖畫與視頻,學生能夠在觀看圖片或視頻的過程中,回憶起秋天的景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搜集與文章中描寫內容相對應的具體圖片,這樣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二者聯系起來,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強化師生互動,貫徹啟發式教學
閱讀教學不是教師將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剖析、講解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產生個人體會與觀點的重要方式。啟發式教學符合閱讀教學目標與高中階段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需要把握的重點以及具體的閱讀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問題的思考,從而培養自身的思維。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逐漸弱化自己的指導,凸顯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適當點撥,不過分指導,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鍛煉自身這方面的能力,由于閱讀文本往往是通過由小見大的方式來完成寫作的,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思考過程中產生深刻的理解。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文本,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為了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景色描寫的分析來體會作者對于故都秋天的懷念,對于故都的熱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段落的不同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于秋槐、牽牛花、秋蟬的描寫運用到了哪些方法與技巧,有什么效果”,這一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細節,具有較高的啟發性。
三、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傳統的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閱讀題目作答準確率為目的,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閱讀方法與技巧時,大多是以學生作答文本后的閱讀題目為主。教師給予學生的閱讀方法指導也局限于提高閱讀成績,閱讀過程既是學生通過這一方式來深化自身對文本內容了解,從而達到提高閱讀成績的一種方式,更是學生通過對文本內容的體驗,產生豐富體驗,通過完成多種文本的閱讀來豐富自身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在給予學生閱讀方法指導時,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而不再僅僅將方法指導作為提高學生題目作答正確率的一種工具。閱讀方法是能否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本內容、梳理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細節、體會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在完成不同類型的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閱讀方法與技巧的講解,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文本內容來了解這一類型文本對應的閱讀方法,促進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仍然以《故都的秋》這篇寫景抒情文為例,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略讀的基礎上將課文分為三大部分,然后具體分析每一部分中所描寫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的第一部分是總體部分,主要是第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3~12自然段,集中描寫了故都的秋,第三部分即第13、14自然段。在此基礎上完成細節內容的分析,學生能夠提取有效的段落信息,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內容。通過將閱讀方法滲透到具體的課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能了解具體的閱讀方法是什么,也能掌握該閱讀方法的具體應用。
四、結合生活化內容,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學生在高中階段所接觸的閱讀類型多樣,文體多樣,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部分內容是學生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教師應當立足于這部分文章,將生活化內容作為輔助教學資源,深化學生對文本中內容的理解。生活化的內容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通過這方面內容的介紹,逐步過渡到閱讀文本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符合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也能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通過閱讀教學來完成情感教育滲透,將生活化的內容引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形式。教師可以選擇與閱讀文本主題相關內容相近的生活化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回憶或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情境或問題與之相融合,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學生可以從作者內心情感的角度出發,產生情感共鳴。從學生自身的角度來看,將文本內容與日常生活內容相結合,情感體驗更加深刻,這也是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方式,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
五、搜集課外閱讀資源,組織群文閱讀
教材文本是學生課內閱讀的主要資源,教材中的文章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面,但由于課內文本相對較少,內容不夠豐富,組織學生完成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從學生所接觸的語文考試類型來看,在完成課外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廣泛搜集課外閱讀資源,組織群文閱讀,將課內外文本進行對比教學,這一方式能夠滿足高中階段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也符合高中語文教學實際。雖然教材中的文本選擇極具科學性,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學生所接觸到的閱讀內容相對較少,將課外文本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的方法,對比不同作者的同一類型文本,或不同作者對于相似主題內容的寫作來完成閱讀,學生對于寫作手法的運用、文章結構的理解有進一步掌握,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要充分考慮到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轉變閱讀教學僅致力于提高學生閱讀成績的情況。群文閱讀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過程,學生能夠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不同作者運用的不同寫作手法,抒發的不同情感,從而有更加系統的認識,這也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
六、結語
高中閱讀教學改進與創新要充分考慮到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通過創設閱讀情境、強化師生互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完成閱讀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閱讀方法的掌握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情況,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整合教學資源,將生活化的內容與閱讀教學相融合,并同時發揮課外閱讀資源與課內教學資源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性和實用性研究[J].讀寫算,2019(3).
[2]王凡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的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8(32).
[3]房愛平.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好家長,2018(22).
[4]高婷婷.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閱讀專題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寶君,女,1984年生,甘肅通渭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