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現在這個多元共生、眾聲喧嘩的時代,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很有必要。群文閱讀方興未艾,一個議題,多個篇目,閱讀教學離不開比較和討論法,而通過各個點的比較和討論,正是培養學生思辨意識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群文閱讀;思辨意識;求同找異;討論交流
在高考新的評價體系“一體四層四翼”的引導下,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下,很多初中語文教師也開始在教學上做出新嘗試,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學生。為此,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學業的發展,除了知識方法的傳授外,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及能力的發展也應當成為教學重點。近年來,語文教師們已經逐漸開始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期許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學習任務群和專題學習等新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其中多文本的群文閱讀成為了一種必要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并漸漸滲透到初中和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始終是指向人的思維情感的。這種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思辨意識的重要平臺,而多篇文章的群文閱讀除了能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加閱讀量之外,更大的價值在于能讓學生養成舉一返三的習慣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因為群文閱讀選取多篇文本,給學生呈現的是多種觀點、多個事實、多種情感、多種表達、多種風格,學生自然會在閱讀中進行比較、整合、判斷,這就有利于學生思辨意識的培養。
蔣軍晶老師在他的《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里指出,群文閱讀需要多種閱讀能力,如提取和篩選信息、推論、比較、整合、分析、討論、判斷、創造等。其中“求同”與“求異”是群文閱讀中特有且比較突出的兩種閱讀能力,而這兩種閱讀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討論交流這個平臺給學生創設一個思維碰撞的機會,讓學生在群文閱讀后通過獨立思考,而后發表個性化見解。這對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也會起積極的作用。
因此,這里結合個人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在群文閱讀中通過尋找相似點、尋找相異點、討論交流等方式,嘗試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一、通過尋找相似點在群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群文的選擇組合有多種方式,鑒于目前的教學情況,我們嘗試在教學中依托教材,以單元為依據,逐步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一般來說,教材的每一個單元所選的一組文章,往往都是圍繞一個議題的,在不同的表象之下,都有共同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尋找共同點,也就是求同。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有比較、思考、發現,其間學生可以慢慢摸索出比較的方法。而比較意識,就是思辨意識的基礎。
以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這一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別是楊振寧的《鄧稼先》、臧克家的《說和做》、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節選)》和選自《資治通鑒》的《孫權勸學》。
在教學中,老師請學生先快速閱讀四篇文章,思考這幾篇文本在內容、情感、主題、手法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同點,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設計這組問題讓學生將這幾篇文章橫向聯系起來比較閱讀,使學生對單元群文閱讀的內容情感等有了整體感知。同時也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單,學生就會自覺對文本進行比較整合,然后對文本形成整體的把握。而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離不開思考、辨析,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思辨意識不知不覺得到開發與提升。
二、通過尋找不同點在群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多篇文本,會因為共同點安排在一起,但每一篇文本又必然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而這就是文本的相異點。在群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相異點,也就是求異。求異就是找出文本的差異。這種差異在群文中是普遍存在的,或許是觀點的差異,或者是情感的差異,也許是事實的差異,還可能是表達方法的差異,甚至是風格的差異,等等。有些差異是明顯的,比如體裁、風格、觀點、情感等,學生稍作思考就可以明確,而有些差異是隱性的,比如表達方法,這需要學生調動知識儲備,深入思考。而深入思考,是形成思辨意識的最佳途徑。
同樣以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為例。在學生進行過一輪比較閱讀,初步感受了四篇文本的共同點之后,老師可以請學生再讀文本,思考這幾篇文本在內容、情感、主題、手法以及其他方面有何不同,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可以感受到同一類型的文章,因為作者的不同、人物關系的不同、表達目的的不同,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風格。老師可進一步通過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總結文章寫作的規律技巧:
1.寫人敘事類文章如何寫出人物特色?
2.如何在敘事中抒發情感?
3.你認為寫人敘事類文章用哪種人稱更好?
明顯的異同點,可以啟動思考,引發探究。因此,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比較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異同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三、通過討論交流在群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2016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工作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明中考將向初中語文學業水平考試的方向發展,實現從對學科知識的全面評價到向學習能力的重點測量轉變,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后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交流,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途徑,他們可以同桌互相討論或小組討論,甚至可以開展辯論。通過設置一組跟學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問題,組織他們進行討論。讓學生把群文課上學習到的知識很自然地應用于實際生活。這不僅容易使他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也能讓他們更樂意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而這樣通過群文閱讀后聯系現實進行討論交流,學生的思辨意識也會進一步得到強化與提升,從而使學生學習應用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了。
還是以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為例。經過尋找異同點,學生對文本已經有了深度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分組進行討論、自主表達。
1.作為新時代青年,學習了這幾篇文章,從這些人物身上,你認為應該涵養哪些品格?
2.在這樣一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關系?
3.在這個豐富多元、張揚個性的時代,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說”與“做”的關系?
4.蕭紅筆下的魯迅和你印象里的魯迅有何不同?你認為應該如何認識一個人?
5.面對不同身份、不同關系的人,我們的勸說方式能一樣嗎?假設你要勸某人戒煙,請從朋友、家長、老師這三個身份中任選一個,寫一段勸說的文字。
類似以上這組問題,既與所學課文有關,又與現實緊密結合,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展開熱烈的討論,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興趣大增,更愿意主動地投入到思考中和進行個性化的展示。這不但營造了熱烈有序的課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思維得到有效的開發,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閱讀教學最終的目的并不是單單教會學生們讀懂某篇文章、某本書,而是教會他們思考,讓他們養成獨立思辨的能力,從而成為有思想的人。單篇文章的教學當然也是可以引發思考的,但不能否認,多篇文章、多個方向的文章比一篇文章、一個方向的文章更能引發思考。群文閱讀能讓我們在比較閱讀中思考得更深、更廣,收獲更多。
群文閱讀作為單篇文本閱讀的補充,在文本解讀和思維培養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深入探究群文閱讀的課堂實踐策略,讓學生的思辨之花在群文閱讀的課堂中盡情綻放。
參考文獻
[1]于漪.解放思想,釋放語文教學的活力[J].語文學習,2017(3).
[2]顧之川.語文考試改革新進展[J].語文學習, 2017(3).
作者簡介:施小容,女,1973年生,福建福州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如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