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2021年全國兩會,關于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的提案、建議特別多,說明這是公認的一個關注點。
徐睿霞委員提交的《關于規范中小學教育中教師使用家長微信群的建議》,是其中引起熱議的一條。她指出學校“家長微信群”過多過濫,包括:班級群,家委群,語、數、外課程單獨的“科目教學群”及“學習小組群”。每天都有簽到、填表、問卷調查、點贊投票、要求上報學習情況等大量信息,家長每天遭受大量信息轟炸,不勝其擾。
家校群集中反映了中小學教育的諸多問題。
各類教育任務與非教育任務,傳導途徑是:教育部門或其他部門經由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學校或教師發起的教學任務,傳導途徑是:(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每一個箭頭代表一組權力關系。
可見,無論發起方是誰,任務最終都會抵達教師-學生及家長這組權力關系,在智能手機時代,最終都是由教師通過家校群下達給家長。家校群正是教師對家長“權力作用場”的載體。如果老師需要及時向家長通報孩子在學校的重大情況,電話、微信等一對一手段最為適宜,不需要拿著大喇叭在家校群公之于眾。而家校群則更便于教師向家長一對多發“群指令”。
“群指令”涵蓋哪些內容?無非是要求家長(輔助)完成的各類教育任務與非教育任務,這個接龍,那個打卡。
教育部出臺的給家長、學生減負的措施有“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等,都是好的,但這些規定的主語是學校與教師,是學校-家庭、教師-學生及家長權力關系的施方。怎么能讓他們信受奉行,才是這些規定不虛擲、不落空的關鍵。
這就意味著,首先得給教師減負,把壓在教師身上的非教育任務減下去,這樣教師就不必為了完成任務,而把一些教學工作轉嫁給家長,也不必催促家長完成各種非教育任務;學校不宜搞班成績排名、對教師設定過高的班成績KPI,否則在績效壓力下,教師必然會加大學生作業量并勞動家長輔導。張志勇代表建議,中小學教師業績獎勵不應憑單一的考試升學成績,這是有道理的。唐江澎委員提出“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被刷屏,正是反映了人們的期望。
而整治家校群的好處在于,減弱或阻斷教師對家長的“權力作用場”,倒逼對教師進行減負,從而努力讓教育回歸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