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 南方周末實習生 宋一順
?上接第8版
針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在提案中建議,可以推進新能源發電與電化學儲能協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則認為,可以在新能源基地邊直接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集群,進而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碳中和示范工程。
讓碳交易活起來
如果說碳監測和煤電達峰是典型的政府行為,是“看得見的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
不過,這只手還有些孱弱。我國碳市場試點從2013年的深圳發起,逐漸擴展到8省市。據中信證券發布的碳達峰系列報告數據,試點7年后,2020年8個地區碳市場合計成交只有16億元,多數地區交易均價在20-40元/噸。與之對比,歐盟碳市場的碳排放權價格已達30歐元(232元人民幣)/噸。
較低的價格、冷清的市場,不利于碳交易發揮對企業碳排放的約束作用。“碳排放權的價格太便宜,企業只要買買買就好,不(把減排)當回事了。”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地方碳市場試點已有多年,碳中和的議題早已進入金融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注意到,以現貨交易為主,金融化程度不高,是我國碳市場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歐盟、美國等碳市場在建設之初就內置金融功能,一開始就是現貨期貨一體化市場;而中國碳市場的金融屬性一直未予明確,雖然如深圳等部分試點推出了包括碳衍生品的碳金融產品,但交易規模很小。
他建議賦予碳市場金融屬性以刺激市場活躍度,生態環境部門重點負責“一級市場配額管理”,而由金融部門對碳交易的二級市場進行金融監管。
“每每到6月碳配額清繳時,碳市場交易量偏多,價格突漲,而平時交易冷清,導致價格波動很大。”李志青認為,企業在平時無法預估自己還缺多少碳排放權,只有到臨清繳時才能確定,導致平時交易缺乏標的物。加強碳市場的金融屬性,開發碳交易金融衍生品,就可以形成一定的對沖機制,提高企業平時交易的積極性。
金鵬輝建議完善碳市場法律法規制度、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等非控排主體的市場準入資格等。此外,要明確碳減排中長期路徑,制定可行的年度減排計劃。并在此基礎上,明確碳市場對每年減排計劃的貢獻率及相應配額目標。
李志青亦指出,如果賦予碳交易金融屬性,還要加強相應監管,確保碳市場服務于減排的總體目標,而非投機套利。
姜希猛則認為,無論是新能源替代還是碳市場,都是從碳排放的“供給側”尋求解決路徑。而在碳排放的“需求側”也即公眾環節,也應形成低碳生活的社會共識。“未來能源結構轉型后,新能源發電要支撐大部分社會需求,所付出的努力將比火電高許多。我們更應從一點一滴做起,珍惜身邊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