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瓊
(天津市水務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二章第十條規定“水土保持規劃應當在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定的基礎上,遵循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的原則編制。”可見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以下簡稱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定是編制水土保持規劃的基礎。
通過對天津市除薊州區(已被國家劃入燕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外的水土流失調查發現,天津市主要存在化學侵蝕(土地鹽漬化)、風力侵蝕(土地沙化)和水力侵蝕三種水土流失類型。其中,化學侵蝕(土地鹽漬化)在各區均有發生,主要分布在濱海新區、靜海區、寧河區和中心城區及環城四區;風力侵蝕(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天津西北部,涉及寶坻區和武清區,薊州區南部、北辰區、東麗區和西青區也有少量分布;武清、寶坻、濱海新區、寧河和靜海等平原區也有少量水力侵蝕分布。
首先收集天津市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確定劃分指標標準,然后依據確定的劃分指標標準結合天津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紅線劃定方案等資料初步篩選出重點預防片區和重點治理片區范圍;再收集各片區相關指標資料并分別進行綜合分析,比對劃分指標標準劃定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及其涉及的范圍,形成初步劃分成果征求各區及相關部門的意見;最后形成天津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方案。
2.2.1 天津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
(1)劃分指標標準確定依據。首先考慮天津市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在確定劃分指標標準時充分考慮預留其發展空間,將生態功能重要性作為重點預防區劃分指標標準;其次依據天津市水土流失特點,將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化學侵蝕(土地鹽漬化)同時滿足侵蝕現狀輕微作為重點預防區劃分指標標準;再次依據代表本劃分區域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化學侵蝕(土地鹽漬化)的敏感性指標,將三類侵蝕之一的敏感性程度中度及以上作為重點預防區劃分指標標準;最后考慮到天津市市域面積較小,相當于絕大部分省市的幾十分之一至幾分之一,為一般省的一個地級市大小,且河道眾多,重點防治區分區規模采用集中連片或區域相對連續,并參照《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導則(征求意見稿)》中省(直轄市、自治區)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面積達到1 000 km2要求,天津市劃分區域控制范圍確定為連片區域面積≥50 km2或線型區域長度≥20 km。
(2)標準確定結果。①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河流等特定的生態功能區;②現狀水土流失輕微,包括水力侵蝕輕度以下、不(或少)分布沙化土地、土地中度鹽漬化以下;③水土流失潛在威脅程度較大,水力侵蝕中度及以上敏感,或風蝕沙漠化中度及以上敏感,或土地鹽漬化中度及以上敏感;④區域連續,面積≥50 km2或長度≥20 km。
2.2.2 天津市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1)劃分指標標準確定依據。由于天津市存在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化學侵蝕且以化學侵蝕和風力侵蝕為主,因此在確定重點治理區劃分指標時都加以考慮。
沿用《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復核劃分技術導則(試行)》水力侵蝕面積比≥40%作為重點治理區劃分指標標準;將現狀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區域作為重點治理區劃分指標標準;由于整個劃分區域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鹽漬化(鹽漬化面積占劃分區域的75.82%),但以輕度為主。為不影響城市發展,將其中中度鹽漬化作為控制基準,并將中度及以上鹽漬化所占比例達50%以上、土地利用類型以農用地為主作為重點治理區劃分指標標準。
(2)標準確定結果。①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水力侵蝕面積比≥40%;現狀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區域;土地中度及以上鹽漬化面積比≥50%,土地利用類型以農用地為主。②區域連續,面積≥50 km2或長度≥20 km。
采用以上方法對天津市除薊州區以外區域進行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共劃分出11個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7個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4個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劃分結果,詳見表1。

表1 天津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結果匯總
通過對劃分結果的分析,天津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為以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確定出重點預防和重點治理方向,以便指導各區有的放矢地布設對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