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依蓓,謝恩普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環節,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面臨“放養式”頂崗實習的困境。如何發揮學校的主觀能動性和利用市場機制來破解頂崗實習培養模式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始探索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人才頂崗實習培養模式,強化了校企協同育人,提升了學生職業技能和素養,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頂崗實習以其工作情境的真實性、復雜性成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可極大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在推進現代學徒制之前,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主要是分散實習,由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有數據顯示,有70%左右的學生最后一次實習崗位與專業不對口[1]。究其原因,大部分學生缺乏渠道和機會去對口企業深入學習并實操。頂崗實習專業不對口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首先,學生的專業技能得不到提升,去實習主要是為了完成任務和用工單位蓋章。其次,學生在企業很難發揮出自己所學,同時還要新學其他領域的知識,難免比專業對口的其他實習生上手要慢,實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降低,萌生退意。最后,專業不對口不利于學生畢業求職。大多數企業在招聘時非??粗貙W生是否有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
名師出高徒,學生是否能具備實戰技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技能。然而從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的教師隊伍結構來看,學院近幾年引進了一大批優秀的高學歷人才,他們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但由于年紀較輕、個人經驗的限制使得他們的實踐技能缺乏,只能通過企業輪崗、校外培訓等方式補足。校外兼職老師雖然實戰經驗豐富,但一般是以個人名義受聘,責任心和課后輔導方面不如校內教師,另外受到教學時間、企業管理、教學地點等因素限制,也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無法形成長期的有效機制[2]。
由于學生實習單位多且分散,實習質量無法監控,校外管理難度大,缺乏客觀統一的評價指標等原因,導致學生頂崗實習的評分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頂崗實習成績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實習過程,影響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很多高職院校僅以實習總結作為評價依據,只對結果進行考核,很難有效地考核過程,學生可能會專注于做表面文章。其次,傳統的考核基本以校內指導老師打分為主,校外的企業師傅作為實習期間最了解學生實習狀況的管理人員卻沒有參與評價過程。最后,考核的側重點有所偏差。傳統考核的重點一般停留在考勤和書面材料上,對于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適應社會的情況等方面幾乎沒有關注。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指出: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3]?,F代學徒制兼具了學校和企業的雙重優勢,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從2018年開始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習,建立了校企協同育人合作機制,與多家企業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F代學徒制是涉及到多方利益共同體的一個系統工程,包括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學生、社會等。不僅需要校企聯合,還需要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參與和支持。學校、企業、政府和行業四方共同推動,形成能力養成四階段:能力遴選—能力培養—能力考核—能力應用,并且幫助學生完成從學生—學徒—準員工—正式員工的四位一體的人才培育模式角色轉變[4],如圖1所示。
圖1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學生(徒)能力培養過程
(1)學生的選拔。在學生的選拔上,學院先組織各家有人才需求的建筑企業進行宣講,讓所有大三學生了解各個企業的基本情況、企業文化、發展板塊、人才需求計劃和薪酬水平等。然后組織學生自主填報意向企業,由各企業分別面試選擇合適的學生,讓學生提前感受應聘的氛圍,從而找出自身不足。這樣的雙向選擇改變了過去“單向的、計劃的”的學?!鞍峙洹钡捻攳弻嵙?。通過這種雙向選擇,學生擁有了擇崗的自由,企業擁有了用人自主權。
(2)校內導師的選拔。選擇優秀的校內導師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頂崗實習的效果。首先是要有德,即良好的師德和人品,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好榜樣。教師要求具備很強的責任心,每周至少要去施工現場走訪一次。其次要有能,是專業領域的骨干教師,至少要具備雙師資質,即需要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建筑類職業資格證書。最后是要有績,有企業工作經歷或者去企業輪崗的經歷。有實際工程經歷的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老師在為人處世的方面也可以給予學生指導。
(3)企業師傅的選拔。企業師傅先由有帶徒意向或者想招實習生的員工自主報名。企業對于選拔師傅需要高度重視,因為這直接影響到頂崗實習的質量、學習的效果和學生今后的發展。首先企業師傅也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一個道德高尚的師傅能快速獲得學生信賴,建立良好的師徒關系。其次,企業師傅一定是技術能手,需要有3 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再次,一定是會帶徒弟并且善于溝通的師傅。一個認真負責的師傅會將帶徒視為工作的一部分,愿意傾囊相授,而善于溝通可以有效地將自己的技能傳遞給學徒。
能力培養階段,是學生到對口的實習崗位進行技能實訓和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生(學徒)運用在學校學習的專業基礎課和技術實訓知識相對獨立地完成實際工程活動,直接參與一線工作,用工作情境取代學習情境,獲得直觀、感性認識。學院與大東吳建設集團、東南建設分別組建了“大東吳班”和“東南班”,對學生進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全程訂單式培養。在能力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對接,一是產銷對接,即理論指導、技能教育的內容要和企業的需求對接。二是角色對接,學生的角色要和企業員工的角色對接。在頂崗實習之前,學校開展崗前培訓、施工安全培訓、就業指導,給學生創設企業管理的環境,使學生養成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習慣。
頂崗實習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對于培養專業技能有積極作用。頂崗實習中,學生不僅擁有正式工作崗位,有校內導師的理論指導,還接受企業的培訓和師傅面對面、手把手的實操指導。學生基本都在校外實習,和校內導師見面機會不多。因此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賬號登錄畢業實踐平臺,每周提交一篇實習周記,主要記錄每周在實習企業的具體工作內容、自己的收獲和反思,鼓勵學生配圖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敷衍應付,校內指導老師應規定截止日期,逾期無法補寫。同時及時批閱并且打分反饋,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端正學生頂崗實習的態度。
對于頂崗實習的成效評價采用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D.L.Stufflebeam 首創的CIPP 這一系統評價模式。CIPP評估模型認為評價最大的目標是改善教育方案而不在于證明,應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并做出調整。本研究采用CIPP模式對頂崗實習從計劃開始到實施結束的全過程進行評價,確保頂崗實習取得成效。對一個方案而言,大致存在四種方案評價,即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取這四項評價的英文首字母,形成CIPP模式。
(1)背景評價—明確實習目標。確定頂崗實習目標之前,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方案、企業的需要和學生的個人意愿。首先,統計各個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專業要求,同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學生的基礎,調研學生自己的崗位訴求,有的學生畢業之后想去施工單位,他們會選擇施工員的實習崗位,有的學生畢業之后想去造價咨詢企業,則會選擇造價員的實習崗位。將企業需求和學生意愿統籌配對,校企共同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崗位實習目標,在適應企業崗位多樣化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
(2)輸入評價—制定實習計劃。明確實習目標之后,了解實習工地現場情況、學生情況以及實習的總體時間安排,設計合適的頂崗實習模塊,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實習計劃。為了量化和監督學生頂崗實習效果,在計劃階段應制定詳細的評價方案,確定評價指標。
(3)過程評價—多方共同監督。對于頂崗實習過程的評價需要多方參與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習情況。在此過程中要著重調動校內導師、企業導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首先要依靠學生的自控與他控。同一實習單位的學生成立實習小分隊,并設隊長一人,負責對分隊同學進行考勤和定期匯報,每周匯報一次,如遇特殊情況或緊急情況立即反饋。二是依靠企業和企業指導老師,企業應將學生視為正式員工,統計考勤并進行階段性考核。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工作態度和布置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監控,并隨時和校內導師進行交流反饋。三是依靠學校和校內導師。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校內指導老師,同時也是自己的畢業設計指導老師。校內導師會定期去施工現場了解學生在現場的實習情況,并且對其上交的階段性實習小結進行打分。學校方面,進行不定期抽查和巡視。通過各方的管理來保障學生頂崗實習過程。
(4)成果評價—實習成果鑒定。成果評價屬于終結性評價,要能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出頂崗實習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一方面是企業師傅的評價,師傅一對一帶徒,對學生實習表現最為了解,因此這部分比重較高。另一方面是校內導師評價,主要通過學生的實習總結、畢業設計以及答辯的表現來打分。
在畢業班學生的評價工作中逐步建立并完善綜合評價的指標,在此基礎上借鑒了張雁平等[5]以及侯建軍[6]的評價體系,細化了評價內容,見表1。為方便企業師傅和學校導師實際操作,可將表1 分解使用。崗位任務和過程評價部分由企業師傅打分,職業素養和成果評價部分由校內導師打分,打分標準主要依據具體評價內容。如有加分項、減分項,經校內導師和企業師傅討論后填寫。
對于表現優異且想留在企業正式工作的學生,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簽訂就業協議。對企業而言,大東吳建設集團和東南建設通過擇優錄取頂崗實習的學生,對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和解決招聘難的問題有極大幫助。對學生而言,通過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習,實習目標明確,師傅一對一指導,就業機會有保障,甚至進入企業時無須崗前培養和試用期。對學校而言,就業率和留湖率都有了保障。教育部發文指出拓寬技術技能人才終身學習通道,支持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職接受繼續教育。學生入職之后,學校與合作企業展開“多元化”的合作,共同成立專家委員會,就課題合作、技術培訓、技術研發、畢業生的繼續教育、協同攻關應用技術研究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表1 高職頂崗實習學生綜合評價表
根據企業員工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學校實施“菜單式、模塊化的教學”,具體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在職員工的培訓,學院已開展多期BIM軟件應用的培訓,為員工提升新技能,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二是學歷教育班,學校設有繼續教育學院,主要開展以電大開放教育為主體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三是職業資格考試培訓,例如專技人員培訓班和工種培訓班。學院的專任教師雙師比超過80%,且配備了實訓室20 余個。可為企業提供電工、腳手架工、造價師、建造師、BIM 技術等職業資格考試培訓。四是與企業開展技術研究協同攻關,已為企業提供建筑結構檢測和結構模型制作20 余項,每年橫向課題數10 項。此外,湖州市政府為了進一步拓寬大學生招引渠道,對于在湖企業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可以申請每人每月1 000 元實習補貼,同時給予企業每人每月1 000元(含商業保險)標準的補貼。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頂崗實習培養模式,一方面修正了之前頂崗實習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促進了校企之間的合作。學校、企業、學生三者之間能找到利益的契合點,實現三方共贏。目前,我校建筑工程學院聯合市建筑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全市建筑業及工程咨詢業的重點企業成立了建筑業產教融合發展聯盟。與大東吳建設集團組建了大東吳學院,已實施2 屆“大東吳班”和“東南班”,同時和江南咨詢、金業咨詢等開始現代學徒制的人才頂崗實習合作,參與頂崗實習的學生累計超過100人。此外,與核工業井巷集團共建建筑施工用電實訓基地。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建筑工程學院與建筑業產教融合聯盟企業開啟了大量的產教融合的項目,如高職擴招、企業員工技能培訓、校企合作橫向課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