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徐凝 孔慶龍
目前,食管癌已經成為全球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都相對較高的疾病類型,目前臨床上治療食管癌以手術為主,但是在食管癌治療的圍術期,肺部感染等因素是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延長以及死亡率升高的最主要原因[1,2]。過往廣泛采用的開胸手術治療方式,雖然能夠通過切除病灶的方式來達到治療目的,但是會對患者造成相對較大的手術創傷、術后痛感明顯、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多,而且大部分患者的預后不佳[3-5]。隨著微創外科的持續發展,胸腹腔鏡手術已經在食管癌手術治療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手術后的創傷更小而且患者術后康復更快,但是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發生率依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基于此,本研究研究不同食管癌手術對于患者肺部感染以及肺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0 月~2019 年2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60.97±5.82)歲;發病部位:食管下段7 例,中段10 例,上段8 例;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鱗癌11 例,腺癌14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齡46~79 歲,年齡(62.65±6.37)歲;發病部位:食管下段8 例,中段9 例,上段8 例;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鱗癌10 例,腺癌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報請本院倫理委員會并且得到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現代腫瘤學》的相關標準,確診為食管癌;所有患者病理分期均在Ⅰ~Ⅱb 期;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的進食受限以及嘔吐、惡心等癥狀,通過肺部CT 檢查提示占位;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本臨床研究并且簽署相關同意書;所有患者均要求以手術方式治療。
1.2.2 排除標準 患者過往曾經歷過手術治療或者化療;患者在溝通或者精神方面存在障礙;患者的肝臟、心臟以及腎臟存在功能性障礙;患者有其他的手術禁忌證;患者在本研究過程當中主動要求退出。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應用開胸手術進行治療。依照患者自身的實際狀況選擇切口入路,如果病變在食管中下段或者為賁門癌則應該從左側切口并且入路,手術要求患者取側臥位;食管中上段病變則應該選擇右胸上腹兩側作為切口入路,患者應取平臥位,之后行左側臥位。所有患者均行靜脈復合麻醉,在患者的第6 或7 肋間進行切口,之后依次將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切開,將各肌肉組織游離,并且將附著在脊突之上的筋膜束切斷,待入胸之后首先探查腫瘤的大小,觀察轉移情況,之后在膈上以縱行方式將隔胸膜切開,并且將牽引食管游離,暴露出食管下段,之后在食管孔裂左右前方以及肝脾之間將膈肌切開,并且將膈動脈進行縫扎,將膈肌懸吊之后進入腹腔,將胃部游離,并且于離賁門3 cm 左右的位置斷胃,縫合斷胃端,在與癌腫位置5 cm 左右的位置進行食管切除,并且吻合胃與食管,完成吻合后進行檢查,將手術器械取回清點,確保無誤之后進行止血以及關胸,完成手術。
1.3.2 觀察組 患者應用胸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完成復核麻醉之后,要求患者取半俯臥位,并且于患者右側第7 肋間畸進行切口,之后置入10 mm Trocar,并且充入CO2建立人工氣腹,暴露出縱隔,此外,還應該在肩胛線的第8 肋間以及腋后線第3、5 肋間分別切口來當做操作孔,在胸腔鏡下針對食管旁、隆突下、上縱隔處、喉返神經旁進行淋巴結清掃。之后,打開縱隔胸膜開展探查工作,并且切除食管腫瘤,將右喉返神經進行充分暴露,一并進行淋巴結清掃,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還應該針對性的保護支氣管,避免誤傷。完成后將氣管往前牽拉,并且充分的將氣管左側間區域主動脈弓進行暴露。并且將左喉部位淋巴結進行清掃,在第8 肋間部位進行縱隔引流管的放置。之后需
要協助患者改為平臥位,在胸腔鏡游離胃,對腹腔動脈旁、胃左以及胃小彎部位淋巴結進行清掃,之后還應該進行管狀胃的制作,并且將其上提至頸部,進行食管胃端吻合以及空腸造瘺管,進行造瘺管與引流管的放置。對患者手術后病情進行密切關注,此外還應該給予營養支持、抗感染以及補液等方式治療。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肺部感染情況及肺功能指標水平。分別于手術前后使用肺功能測量儀對患者的肺功能(FEV1/FVC、FEV1)進行檢測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情況及肺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率8.00%(2/25)低于對照組的32.00%(8/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FEV1、FEV1/FV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FEV1/FVC 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近些年以來,隨著微創外科理念的提出以及廣泛應用,使得食管癌治療獲得了較大進步[6-8],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患者自身的肺部感染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9-10]。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FEV1、FEV1/FVC 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比開胸手術,胸腹腔鏡微創手術應用于食管癌治療其優勢更大,而且手術過程當中的創傷明顯更小,能夠降低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率,改善患者肺功能,患者預后也明顯更好,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