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坤 李健榮 宋方方
(1.中煤西安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4;2.中鐵二十局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6)
西安市某項目,兩棟34層住宅樓高層建筑及連接兩棟高層的四層商業裙房組成,地下一層為設備夾層,地下二層為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其中主樓高99.500m,商業裙房高14.000m,地上4層為商業,商業裙房部分層高為3.8m,住宅層高為2.85m,柱網尺寸主要為6.7m×8.4m;主樓和商業裙房不設縫,主樓采用剪力墻結構,屬于大底盤多塔結構,平面及立面分別見圖1圖2。

圖1 典型平面示意圖

圖2 立面示意圖
本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烈度為8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20g,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場地土類別為Ⅱ類,場地特征周期0.40s,建筑結構阻尼比0.05,基本風壓采用50年重現期的風壓,取0.35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B 類。本工程商業面積不超17000m2,故為標準設防類別。剪力墻、框架柱抗震等級均為一級。主樓剪力墻、連梁混凝土等級C30~C50,墻厚200/250/300,裙房框架柱混凝土等級C50,截面700×700,框架梁、次梁及樓板混凝土等級均為C30。
a.采用YJK 結構分析軟件對結構單塔、多塔分別進行內力和整體計算,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對比,保證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從結構概念設計、構造加強措施等方面著手,保證結構的安全性。
b.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的補充計算,提高和驗證結構的抗震性能,按彈性時程分析層間剪力和反應譜層間剪力的平均值調整反應譜分析構件內力。
對全樓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計算整體參數。振型數取36個,使得振型參與質量大于總質量的90%;考慮到本工程內填充墻很少,且內隔墻和建筑外墻均為輕質加氣塊,周期折減系數取0.95。
YJK整體計算模型及分塔計算模型計算結果見表1,其中分塔模型采用附帶三跨裙樓結構。

表1 整體與分塔計算結果參數對比
從表1中可看出,分塔模型的層間位移比均大于整體模型,這是因為分塔模型采用的附帶三跨裙房,位移比出現在裙房角柱位置,因此位移比應采取整體模型為準,其余參數相差并不大,均滿足規范要求。
為解決高陣型影響,彌補主要適用于加速度反應譜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對地震速度和位移影響估計的不足,確保復雜結構的抗震安全性,將彈性時程分析法作為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一種補充計算方法。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本工程為復雜高層建筑,應采用彈性時程分析進行補充計算。將兩種方法得到的結構底部剪力、樓層剪力和層間位移角進行比較,當時程分析法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時,對相關部位的構件內力和配筋作相應的調整。
多遇地震時程分析時地震加速度峰值為70gal,次方向地震加速度峰值取0.85 倍主方向峰值,為59.5gal。本工程共選取了七條加速度時程曲線,其中天然波為5條,人工波為2條,天然波數量不少于總數量的2/3。其中Kocaeli,Turkey_NO_1177,Tg(0.40)、Imperial Valley-06_NO_172,Tg(0.39)、Chalfant Valley-02_NO_549,Tg(0.38)、Imperial Valley-06_NO_186,Tg(0.47)、Chi-Chi, Taiwan - 06_NO_3302, Tg(0.44) 為 天 然 波 ,AArtWave -RH3TG040,Tg(0.40)、ArtWave-RH2TG045,Tg(0.45)為人工波。

圖3 平均波主方向反應譜曲線
多組時程曲線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曲線應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在統計意義上相符(即多組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曲線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曲線相比,在對應于結構主要振型的周期點上相差不大于20%),圖3為加速度反應譜的平均值與規范值對比圖,所選地震波滿足規范要求。
采用整體模型進行彈性時程分析,分塔A 地震剪力及層間位移角見下圖4~圖5。
通過上圖對比得出以下結論:
a.根據YJK 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結構底部剪力對比圖可知,每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構基底剪力均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65%,七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結構基底剪力的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80%,地震波的選擇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4.3.5條規定。

圖4 反應譜法與彈性時程X向地震剪力比較

圖5 反應譜法與彈性時程Y向地震剪力比較
b.圖4、5可看出,七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均不超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本工程5層樓層剪力存在“突變”,由于分塔A與分塔B在商業屋面以下合為一個大底盤,且分塔A與分塔B 主體結構布置完全一致,該層上下側向剛度并無大的突變,但商業裙房屋面板對塔樓和大底盤的協同工作作用明顯,而雙塔之間商業裙房連接體與塔樓相連的剪力墻外圍柱是保證大底盤與雙塔整體工作的關鍵構件,設計中應采取加強措施。由圖6、7 可知,彈性時程分析與反應譜法得到的位移角分布曲線變化規律基本一致。

圖6 反應譜法與彈性時程X向層間位移角比較

圖7 反應譜法與彈性時程Y向層間位移角比較
c.取分塔模型,采用附帶三跨裙樓結構,通過多遇地震下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與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樓層剪力、層間位移角的對比,結果表明七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均不超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彈性時程分析與反應譜法得到的位移角分布曲線變化規律基本一致。
a.底部加強部位取地上四層,約束邊緣構件取地上五層;地上五層框架柱最小配筋率取1.2%。
b.商業裙房頂板,即五層板厚取150mm,雙層雙向配筋,且配筋率不小于0.25%;四層、六層板厚取120mm,且配筋率不小于0.20%。
a.塔樓和裙房之間主要通過樓板傳遞層剪力,設計中應采取雙塔結構宜按整體模型和各塔樓分開的模型分別計算并取內力包絡值進行設計。
b.本工程采用彈性時程分析,結構地震作用效應取七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c.雙塔結構裙房樓板及裙房屋面樓板的上下層、雙塔之間裙房連接體與塔樓相連的剪力墻外圍柱設計中應采取加強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本工程結構布置合理,滿足抗震要求,為類似工程提供設計方法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