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結美
我們幼兒園是一個沒有圍墻的樂園,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老師和孩子可以在小區的安全地帶開展活動,有時候因地制宜還可以在走道上玩。每天上午,我們去小區網球場進行戶外活動,小班的孩子從幼兒園走到網球場大概五分鐘, 有時需要的時間稍微長一點,但在這段路途中,孩子們是歡喜的、愉悅的,常常發生一個個有趣又有價值的“故事”……
案例一
案例描述:
有一天,我們去網球場的路上,孩子發現在拐彎處多了一副橫幅,這橫幅又大又長、很顯眼,他們個個抬起頭看,到底上面寫的什么字呢?大家停下了腳步, 一起了解它的秘密,原來呀,這橫幅是寫著:“擼起袖子加油干,垃圾分類成習慣。” 這是小區的宣傳工作,告知大家做好垃圾分類,這么押韻的句子以及鮮明的橫幅,為了讓大家容易記住。站在橫幅前,一雙雙小眼睛盯著看,雖然,孩子不認識字, 但卻一字不差地跟著念“擼起袖子加油干,垃圾分類成習慣。”尤其是后半句。
案例分析:
孩子抬頭看到了橫幅,小眼睛的注視,可見他們是有發現,在思考的。老師把握教育契機,把孩子這種發現及興趣調動起來,支持他們大膽去看、去問、去想、去找答案,這樣他們就會獲得自主嘗試,主動學習,積極發展。孩子不需要看懂哪個字,但句子押韻及加上動作,孩子也會獲知這是什么,它說的是什么, 我們該做什么。
每次孩子走在這段路上,一到拐彎處,他們自己說著:“擼起袖子加油干, 垃圾分類成習慣。”還邊走邊做動作。在放學后或周末在小區玩,看到了它自然也邊走邊念,家長看到了孩子的表現,覺得教師對孩子的引導及培養方式促進了他們的獲知和進步。
反思:
這是一次在戶外活動的“偶遇”,小班的孩子雖小,但走在戶外,周圍的環境與人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尤其是我們沒有特定的運動場所,每天需要走過一段路才到達網球場,在這段路上與其讓孩子對整齊、不說話的條條框框,還不如讓孩子帶著愛發現的眼睛,帶著愉悅的心情去感受,去獲得。換個角度換個心態去體會這段路,這將是更加有意義,更寶貴的東西,所以孩子得益,視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做法。
就這樣,在網球場的路上,孩子繼續散發著他們的天性——好奇,他們喜歡看一看,說一說,教師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且珍視孩子的這種“看”與“說”,這能激發了許多有趣、有價值的學習時刻。
案例二
案例描述:
在網球場戶外活動后,回到活動室,孩子要進行上廁所、盥洗、換衣服、喝水的環節。在洗手后,悅悅把擦手紙巾扔到廁所里,緊跟著,小希也把紙巾扔下去。老師說:“哎呀呀,紙巾好傷心啊,不要把它扔在這里呢……”還未等老師說完,他們就轉頭走開了。
轉頭,孩子在吃水果時,小齊的蘋果塊不小心掉地上了,她撿了起來,她 沒有放在桌面的骨盤里,而是直接走去垃圾桶,一踩腳扔進了“可回收垃圾桶”。老師看到了這一幕,走到小齊身邊說:“你的蘋果掉了嗎?”她點點頭。老師說: “可是,蘋果覺得你把它送錯家了……”接著,老師請孩子們都關心一下“正在哭泣”的垃圾桶和“找不到家”的蘋果,讓他們了解活動室里的垃圾桶的正確使用,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小齊也知道了蘋果塊掉了以后應該放到骨盤,廚房阿姨會把它放進餐廚垃圾桶里,她還表示以后跟家長一起找找哪些是餐廚垃圾。后來,老師在走廊的主題板塊上制作了添加了有關垃圾分類的內容,孩子走過或者過渡環節時經常看一看,加深知識印象,保持興趣。
案例分析:
班上大部分孩子都知道“垃圾分類”的做法,但孩子生活中把“垃圾分類” 學以致用并且持之以恒,還需老師不斷地引導和鼓勵,讓他們養成好習慣。當老師看到個別孩子在生活的環節中沒有注意到或沒做好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引導, 孩子就會重復不該的行為,于是老師及時進行個別教育以及鼓勵全班孩子們一起做好日常的行為習慣,把我們的認識賦之行動。結合主題墻、圖片、操作,在一起討論、交流中,孩子們進一步認識了垃圾分類的做法。有的孩子說:“我看到那邊也有這些垃圾分類的。”(意思是在小區看到)這讓老師發現了孩子從關心自己幼兒園生發了關心小區的環境,那么老師為下一步的活動引發了思考。
反思:
孩子在戶外活動到室內這個過渡的環節是重要的,往往在這個時候能觀察到他們的細微行動。一日生活皆課程,當發現孩子哪些地方不足,老師應及時地指引,這對孩子的發展和進步尤其重要,使其在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學習品質的關鍵期,做得更好。從“垃圾分類”的橫幅,孩子關心了垃圾分類的做法;又從垃圾分類生發成關心小區的環境。從一個問題帶動另一個問題,我們根據孩子的興趣及經驗水平,帶動孩子一起探究,滿足他們的需求。
案例三
案例描述:
孩子和老師約定在戶外活動后,一起再找找保護小區環境的人,我們分組進行,一位老師陪同一組孩子。一組孩子發現了洗地板的叔叔,嘩,看到了叔叔拿起水管噴灑在地上,把地上的污垢清除,旁邊還有一個溫馨提示:清潔作業中, 提示大家注意地面濕,孩子說:“地面變干凈了!”另一組的孩子,發現有一位阿姨拿著水管在淋水,孩子說:“小花朵喝了水長高高了,開花了,真好看。” 孩子們觀察到工作人員的付出和辛苦,意識到我們要愛護好,這樣小區的環境很美麗。
案例分析:
這段時間正是小區著重推廣垃圾分類、愛護環境的時候,因應這種環境的豐富,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直觀知識的機會,他們從戶外活動走在路上引發了一次次的觀察和思考,他們好奇和留意身邊的人在做什么,到知道他們為什么這樣做,到關心身邊的環境。后來,孩子一起參與了愛護環境的操作體驗中,例如, 撿到落葉仍在垃圾桶;觀察小花的生長,不摘花;愛護小草,不踩踏草地等等。
反思:
雖然只是一個過渡的環節或者一個過渡的時間,但是教師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順應孩子的積極發展,那么這個過程是有價值的,是愉悅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發展了性格,學會大膽嘗試、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充分了解 3 至 6 歲兒童發展指南,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引導孩子更大的發展。
有了以上的案例及分析與反思,可見,從走在路上發現孩子專注的眼神開始, 打破有限或局限的環境和條件,把不足變成可行,把不可能變成無限可能,并且始終認同和堅持貫徹“一日生活皆課程”,哪怕一個過渡環節,我們希望使環節間承上啟下,環環相扣,緊密關聯。孩子在戶外到室內繼續延續著他們的話題與興趣,這樣才會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經常聽到孩子回到室內的碎片時間就會有滔滔不絕的見聞,這源于知識經驗的積累,當孩子的嘗試與體驗多了, 他們也變得敢表達了。
所以,我更加認識到幼兒教育應淡化知識教學,注重幼兒情緒、情感、態度、習慣的體驗和養成。教師從關注幼兒學會的知識,轉向看幼兒的能力、技能、情感、態度的獲得。
在整個教育案例中,教師從貼近孩子生活的角度挖掘教學價值,從孩子熟悉的小區開展活動,讓孩子真生活、真情境、真體驗。幼兒園范圍的開展活動,轉向走出去利用身邊資源(小區資源)開展活動,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讓他們自主選擇、自主發展。以后,我們繼續本著“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發展孩子、成就孩子”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孩子在可探索的環境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