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恒
偉大教育學家陳鶴琴主張:“課程應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讓幼兒在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下學習成長?!倍鐓^、家庭資源中就有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可以為孩子拓展更加廣闊和具有激勵作用的探究學習空間,以大自然、大社會為課堂,讓幼兒充分享受童年快樂的同時,正確認識周圍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本文結合筆者自身實踐的實際經驗,淺析利用“CPP”新模式開展幼兒社區資源教學的實踐經驗與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依據
社區教學當前存在的誤區與不足在哪一方面?經過調查發現,通過以“幼兒園社區教學”“幼兒園社區活動”“社區學習資源開發”等為主題檢索詞,通過中國知網進行了文獻檢索,結果是:在國外有部分相同或者類似的研究。國內雖有存在對這一領域的參考文獻,但大部分的文獻記載都是如何利用家長社區資源,讓其充當“家長導師”“家長輔助教學”。在社區資源教育手段方面,較多記錄的都是如何通過利用社區材料對幼兒開展教學,較少記錄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有效開展社區活動策略,以及幼兒參與社區活動后,對學習方式、身心發展等各方面影響的調查研究數據。
同時,大量的幼兒園社區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幼兒園學習活動較多依然在園內開展,沿用傳統的學習活動模式——“限定在自己幼兒園活動”“教師創設,幼兒在活動中按教師的意愿發展相應的技能”等做法。在《綱要》和《指南》里皆提出,教師應和幼兒一起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讓幼兒體會群體活動的興趣。如:參加適合幼兒的社區活動等,豐富其群體活動的經驗。另外據了解,目前有部分幼兒園也在研究社區資源教育,但其教學實踐成果較少,可參考資料質量也不夠高。本文正是根據現狀,通過在課題實踐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如何利用新穎創新的方法,有效開展社區教學活動,使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更好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二、“CPP”新模式指導下開展幼兒社區資源活動的有效方法
幼兒社區資源教學的開展,并非就走到某一社區資源,漫無目的,走馬觀花參觀學習。以孩子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為基礎,脫離課堂的“被動的”教學模式,在“主動的”學習、探求基礎上,最大化滿足了幼兒的興趣愛好與探索欲望,才是其根本的目的與教學原則。通過實踐與摸索,筆者從社區資源對幼兒社會經驗的生成——實踐——促進,形成了“CPP”教學模式。下面把自身的教學經驗,作簡單分享。
1.幼兒對社區資源學習經驗初步的“生成”(Create)
在開展社區活動前,幼兒的已有經驗,前期準備尤為重要。根據觀察發現,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索,比漫無目的、突發性、沒準備的知識吸收更為有效。在開展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做了一系列的教育實踐。如5月小班所開展的,以母親節為主題的家園社區活動,在活動開始的一周前,我們制定以社會活動《我最愛的媽媽》,音樂活動《我的好媽媽》等,為幼兒開展活動渲染氣氛,了解“自身對媽媽的愛,媽媽為我們做了什么”,準備前期經驗。母親節當天,利用活動《什么是母親節》,讓幼兒了解其節日意義,并在課堂活動中自由想象,以簡單的繪畫,描繪送給“媽媽的禮物”,配以鮮花,孩子們晚上回家興高采烈把一份簡單而有意義的禮物送到媽媽手上。雖然簡單,但通過前期經驗的準備,讓幼兒更好懂得了其節日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感恩之心。
除此以外,在戶外社區教學中經驗“生成”也尤為重要,如春天到公園的郊游活動,由于大中小班年齡階段不同,我們采取小班以“生成問題”為主,讓幼兒假設想象,在公園會看怎樣的樹葉與景色;中班、大班則以想象繪畫為主,提前預設自身經驗,把春游所要帶的“物品”,通過在白紙上生成繪畫,作為自身的預設方案進行歸類收拾。大班的孩子更可以發揮想象,把春游中可能會看到的“景色”,提前繪畫于紙上,留待春游后予以驗證。豐富的生成方案讓幼兒有了更多的經驗準備,同時也促進了其創造思維,為下一步社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關鍵的前期準備。
2.從社區實踐(Practice)中所起到的教學作用
有了前期的經驗準備,教師便要帶幼兒開展社區教學,從實際的實踐探索中獲取經驗。同樣的以上面到人民公園春游為例,對于小班幼兒在開展活動中,我們會提前制定觀察表格,讓幼兒自己觀察環境中花朵的顏色,樹葉的形狀,并進行打鉤記錄,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幼兒梳理,驗證問題,提升他們的認知觀察水平。中大班幼兒則能以小組形式開展,以5-7人為一組,探索觀察身邊環境(如有條件可提前給幼兒準備筆和紙用于現場記錄),總結歸類現場所得經驗,鼓勵他們探索發現新的問題與事物,并能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僅限于幼兒園課堂,為了更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家庭作為第二課堂也是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通過預設問題,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菜市場、超市購物融入到社區教育中,并以家庭為開展載體。如在以《超市里的東西》為教學主題,教學中我們給予孩子的僅僅是一張白紙,鼓勵他們通過先思考,后實踐的模式,把物體通過蔬菜、食物、日用品等分類繪畫出來,交回給教師。然后在周末讓家長帶幼兒到超市,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發現,哪一類的物品是在課堂經驗中所發現不到的,并進行記錄,于下周帶回班上共同分享(大班幼兒可以以10、20元為數量基準,讓其自行購買物品,記錄花費金額與物品數量)……在以“生成”性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實踐嘗試,不僅遵循幼兒認知規律,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還真正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最大化滿足了興趣愛好與探索欲望。
3.提煉總結,促進(Promote)認知經驗升華
最后,高效幫助幼兒歸類,整理社區活動后所獲得的經驗,促進其認知經驗的升華。具體做法有:
(1)經驗呈現對比法。即幼兒對比活動前與活動后自身所獲得的認知經驗,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可以通過觀察他們外出活動后回來的言語表達、書面描繪做統計比較,再次幫助他們梳理學習經驗。如以活動后的經驗表格對比起初的學習經驗“生成”表,教師可以利用創設主題墻、活動區角為契機,黏貼幼兒活動前后的經驗表格,讓幼兒更容易以對比、直觀的形式,看到自己所獲得的經驗。
(2)問卷統計法。即以主題問卷的形式,讓家長引導幼兒一同填寫,回答相應問題,便于教師收集整理,了解幼兒通過活動開展后認知水平發展的情況。
三、開展有效社區資源教學活動應避免的誤區與其實際意義
幼兒社區資源教學的開展,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幼兒脫離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其在大自然、大社會環境熏陶下,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開展教學要遵循其自然探索學習的原則,應注意避免誤區,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會利用社區資源,更好開展活動。讓幼兒在社區中得到有效發展,而不是隨意看看、漫無目的的去參與。走進社區很容易,難點在于如何讓孩子有興趣、主動去參與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前期把握好教學素材,平常鼓勵教師多走進社區,了解社區,學會整合、歸類社區素材,了解幼兒興趣需要,選擇有啟發性,創造性的社區素材給幼兒開展活動,并能觀察幼兒需要,選擇適當的形式讓其在社區大環境下主動、愉快開展活動。
2.正確看待活動質量,準確做到“促”進幼兒發展。在這里舉個例子,去參觀消防局,對于小班與大班的幼兒,由于認知水平的不一樣,其學習與發展的目標與重點便存在不明確、不統一。這就需要教師清晰認知開展社區活動的目標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發展水平,完善設計、規劃好相對應的學習目標與策略,以更為具體、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也是學習者。通過結合社區教育資源,可以減輕教師為某一專題授課活動而尋找相關資料的壓力,幫助教師結合社區教育資源對幼兒開展教學活動,讓社區資源與教師的教學題材、教學方式有機結合,真正讓教師與幼兒在社會大環境下共同體驗、成長。
幼兒的課堂不應只限于幼兒園的課堂,大社會環境能給予他們更多充分的自主探索、自然成長的空間。作為教育者,我們該把握教學的尺度,正確選擇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社區資源活動,嘗試采用更多獨特新穎的組織、教學方法,讓幼兒走出校門,接觸社區,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真正愉悅、健康成長!
【注:本文是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利用社區資源促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8GH374)的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