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
出生于山西太原一個市民家庭。
1960年9月—1966年7月
在太原市新道街小學讀書。
1970年4月—1971年1月
進入太原市十二中初中讀書并畢業。
1973年12月—1975年12月
在太原市北郊區紅溝大隊插隊當知青。1973年秋,李慶霖給毛澤東寫信,講述知青下鄉后遭遇諸多生活困難之事,得到毛澤東的回信及贈款。這給已經下鄉插隊的知青帶來生活的改善,此前曾經在太原市若干企業做臨時工,類乎今天的打工者。下鄉兩年,對鄉村的現實有切身體驗,開始各種文體的寫作。在《太原報》發表新聞通訊、詩歌等,參與編選《銀鋤譜新歌——太原市北郊區農民學習小靳莊詩歌選》,為參加太原市郊區農民文藝匯演的北郊區代表隊編寫歌詞、快板、小戲曲等。均具有濃厚的時代印記,卻也磨練了最初的筆墨生涯。
1976年1月—1978年2月
在太原鐵路局基建一段當建筑工人,期間在《太鐵報》和《太原報》發表過詩歌和小小說,在基建處機關宣傳科借調,撰寫批判“四人幫”的大批判文稿,以及若干新聞報道。
1978年3月—1982年1月
就讀于山西大學中文系,此前于1977年12月初參加中斷多年后的全國第一次高考。入學后,逐漸從文學創作轉向文學研究,畢業之際先后參加研究生考試和留校任教考試,皆入選。
1982年2月—1984年7月
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奠基人謝冕教授和張鐘教授,與黃子平、季紅真同學,這是全國高校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第一次獨立招生,招生目錄上僅有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兩所院校。期間發表論文如下:
《文學反映生活角度的多樣化和立體化》,《當代文藝思潮》1982 年第2 期。
戴屏吉、張志忠:《論〈一個人的遭遇〉的成敗得失》,《山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張志忠、孫恭恒:《〈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讀書札記》,《山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奮戰經濟改革的戰線上——論近年小說中的工業干部形象》,《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7期。
《充滿活力的溪流——試論賈平凹的創作道路》,《鐘山》1983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9期。
《詩,在這里沉思——談新時期的哲理化詩歌》,《詩探索》1984年第1期。
《冬·春·雪·霧——〈多雪的冬天〉與〈冬天里的春天〉之比較研究》,《當代文藝思潮》1984年第5期。
《近年農村題材小說概論》,《中國社會科學》1984 年第5 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4 年第17 期全文轉載。《An Overview of Recent Fiction with RuralTheme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85年第2期。(此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論文10年論文選》。
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參加過幾個重要的學術活動:其一,參加北京市文聯召開的關于遇羅錦《春天的童話》討論會,體會到其時“解放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激烈交鋒。其二,參加《文學評論》編輯部召開的關于當下文學中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學術研討會。其三,參加北京市作家協會召開的“北戴河筆會”,為即將召開的北京作家群創作研討會撰寫相關稿件,第一次見識大海。其四,參加北京市作家協會召開的一次創作研討會,上述《奮戰在經濟改革戰線上》一文就是提交會議的論文,北大中文系非常支持,打印數十份文稿帶到研討會上分發與會者。
1984年9月—1986年8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獲碩士學位。分配在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文藝處任干事。
1986 年9 月—2002 年7 月
1986 年9 月調入解放軍藝術學院任教。
1986 年9 月8 日至12 日,列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舉辦的“新時期文學十年學術討論會”,本來是列席旁聽,陰差陽錯地被委派在大會上做軍事文學創作態勢的發言。此發言文稿后以《遠觀其勢,近觀其態》為名,收入張志忠《執劍的維納斯——軍事文學縱橫談》一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 年6月版)。
1986 年12 月30 日—1987 年1 月4 日,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召開的“第三屆全國青年文學創作會議”。受有關領導指派,做軍事文學現狀的大會發言。
張志忠投身總政文化部,有關領導本來是想組建一個軍事文學研究中心,為此延攬人才,其時的軍事文學創作也正處于峰巔狀態,是文壇的一個熱點,吸引諸多研究者的關注。但形勢變化很快,百萬大裁軍的戰略決策使得該中心胎死腹中。張志忠因志向是從事文學研究,不安于機關事務工作,要求調離,于是到總政下屬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任教。
該院文學系于1984 年秋天新組建,徐懷中任系主任,學制兩年,莫言、李存葆、朱向前等都是該系第一屆學生。張志忠調動到文學系時他們都已經畢業。為此他多次向人們解釋,沒有做過莫言的老師。但張志忠一到文學系,就結識莫言。當時莫言正在辦理調入北京總參機關的事宜,畢業后仍然住在文學系學員宿舍。此前張志忠已經發表過兩篇莫言研究的論文,經劉毅然推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編輯王中忱代表出版社向張志忠約稿,寫一部《莫言論》專著。為此與莫言有了更多的交往,了解其身世和成長經歷、文化背景。
1987 年9 月,文學系招收第二屆學員,邢軍紀、江其濤、賀東久、張廷竹、燕燕等入學。教學中,張志忠負責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兩門課程,在約請北京眾多文學名家講座的同時,也獨立講授部分課程。
1989 年9 月,徐貴祥、麥家、石鐘山、趙琪、孫晶巖、王久辛、曹宇翔等第三屆學員入學。如果論成才率,這一屆學員是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寫作特征的。
1991 年9 月,第四屆學員入學,柳建偉、劉靜、許福蘆、傅建文等為其佼佼者。
……
1996 年文學系設立碩士點,任碩士研究生導師。與朱向前、張方合作,招收耿麗、李雪梅、侯麗艷入學,共同授課,分別培養,分在張志忠名下的學生是耿麗,耿麗后來以小說創作見長。
1997 年11 月任教授。
1997—1999 年任該學院文學系主任。期間主持了從兩年制干部大專班向三年制戰士大專班的轉型。
在文學系培養部隊作家的經驗,寫入為紀念文學系創辦10 周年的3 萬余字長文《“軍藝作家群”變奏曲》,刊載于《昆侖》1994 年第5 期,也收入張志忠軍事文學論文集《天涯覓美》(北岳文藝出版社1996 年版)以及為諸多學員撰寫的小說、詩歌集序言和專題評論中。
2002 年8 月—2018 年12 月
2002 年8 月轉入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負責人,2018 年12 月退休。
2010 年9 月—2011 年1 月,中國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訪問教授,主講“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課程。
2011 年9 月—2012 年6 月,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2015年9 月—10月,中國臺北教育大學訪問教授。
現為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一、出版學術論著、譯著多部
《莫言論》( 作家研究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年3 月版。23 萬字。
《莫言論》(增訂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12 月版。28 萬字。本書的繁體字版更名為《論莫言》,臺北秀威傳媒有限公司2018 年版。
《執劍的維納斯》(軍事文學評論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 年版。15 萬字。
《中國當代文學藝術主潮》(文藝史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32 萬字。
《迷茫的跋涉者——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心態錄》(文化研究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7 萬字。本書增訂繁體字版以《迷茫的跋涉者——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心靈史》為書名,由臺灣木蘭出版社分為上下卷出版,35 萬字。
《天涯覓美》(部隊作家評論集),北岳文藝出版社1996 年版。30 萬字。
《1993 :世紀末的喧嘩》 (文學史專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21 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年重版。
《卑微的神靈》(譯自“1997 年度英國布克小說獎”得主印度女作家羅易的長篇小說,與胡乃平合作),南海出版公司1998 年出版。30 萬字。
《90 年代的文學地圖》(文學史論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17 萬字。
《求真之道》(雜感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18 萬字。
《1966 :風乍起》(長篇紀實文學),解放軍出版社2000 年1 月版。34 萬字。
《當代長篇小說論略》(專題論文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年8 月版。22 萬字。
《世紀初的漂浮與遮蔽》 (文學評論集),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23 萬字。
《華麗轉身——現代性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轉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10 月版。23 萬字。
《跨世紀文學:精神向度與心靈困惑》,武漢出版社2009 年1 月版。39 萬字。
《在場的魅力——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論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
《莫言文學十三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
二、主編論著和會議文集6 種、教材6 種
論著和會議論文集
《無法遺忘的精神家園》,武漢出版社2009 年版。
《在曲折中開拓廣闊的道路》,武漢出版社2010年版。
《新時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重要現象評述:1978—2008》, 武漢出版社2010 年版。
《莫言——全球視野與本土經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
《在多重轉型中興起、全盛及分化:新時期以來北京作家群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年版。
《莫言與新時期文學研究》,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
教材
《視頻教材:張志忠講莫言(30 講)》,五分鐘課程網2016 年版。
《MOOC 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鑒賞》,2016 年。
《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導讀》(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中國當代文學60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5 月版,49 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0 年8 月版。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研究作品選講》,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年2月版。
三、重要論文選目
除出版上述著作外,在國家級社科期刊上發表文學論文多篇,其中多篇并被《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轉載。部分論文篇目如下:
《近年農村題材小說概論》,《中國社會科學》1984 年5 期(此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論文10 年論文選》)。
《論中國當代文學流派》,《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5 期(此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論文10 年論文選》;被翻譯成英文,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發表;并被摘要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年鑒》1986,為該年度當代文學研究選載的三篇論文之一)。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讀張賢亮的小說〈河的子孫〉》,《讀書》1984 年第6 期。
《賈平凹的創作:漸進與跳躍》,《文藝研究》1985 年第6 期。
《在限定中攫取縱深——論朱蘇進的小說創作》,
《讀書》1985 年第12 期。
《壯麗生命的涌動——近年來軍事文學的英雄主義漫議》,《人民日報》1987 年7 月28 日。
《逃離土地的一代人——周大新小說創作漫評》,《文學評論》1989 年第2 期。
《王安憶近作漫評》,《文學評論》1992 年第5 期。
《跨世紀之交:文學的困惑與選擇》( 與沉風合作),《文學評論》1994 年第6 期。
《抗拒遺忘》,《讀書》1996 年第2 期(該文同時作為刊物主題詞發表在《讀書》臺灣版和香港版)。
《歷史感 文學性 人物圖——歷史題材小說三議》,《文藝研究》1996 年第4 期。
《試論90 年代文學的文化視野》,《文學評論》1998 年1 期(此文選入《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9 年第5 期)。
《追憶似水年華——王蒙“季節”系列長篇小說漫議》,《文學評論》2001 年第2 期。
《人生無夢到中年——池莉簡論》,《文學評論》2003 年第1 期。
《懷疑與追問——新世紀長篇小說的一種精神氣質》,《文學評論》 2004 年第4 期。
《定位與錯位——影視改編與文學研究中的紅色經典》,《文藝研究》 2005 年第4 期。
《略論當下中國文學的宏大敘事》,《文學評論》2006 年第6 期(與浙江傳媒學院彭少健合作,第二作者)。
《誤讀的快樂與改寫的遮蔽——論〈啟蒙時代〉》,
《文學評論》2008 年第1 期。
《現代性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轉型》,《文藝爭鳴》2009 年第1 期。
《略論當代文藝的家國敘事》,《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2009 年7 月17 日。
《強化史料意識 穿越史料迷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 年第2 期。
《有待展開的當代文學可能性》,《文學評論》2010 年第4 期。
《吳福輝〈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簡評》,
《文學評論》2011 年第1 期。
《鏡中之像 像外之旨——洛夫詩作中的鏡像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 年第2 期。
《文學批評應重視審美品格》,《人民日報》2011年3 月18 日。
《長篇小說〈西征記〉筆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 年第7 期。
《流放地的愛情羅曼史》(繁體字版),《人文中國》(香港浸會大學文主辦)2011 年9 月。
《士林心史 兒女風姿——宗璞小說創作論》,《文學評論》2011 年第6 期。
《流放地的愛情羅曼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 年第4 期。
《金介甫對中國反腐敗小說的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 年第10 期。
《論莫言小說》,《文學評論》 2013 年1 月。
德文版ber rotem Sorghum weht der Geistder Freiheit.Charakteristika im Erz hiwerk MoYans(《紅高粱上飛翔的自由精靈:論莫言小說的精神品格》),收入德國漢學家、慕尼黑大學副教授YivaMonschein(孟玉華)博士主編莫言研究文集Chinassubversive Peripherie :Aufs?tze zum Werk desNobelpreistr gers Mo Yan(《從邊緣重構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研究》),projektverlog,2013年2 月版。
《奇想化的“戰爭啟示錄”——莫言戰爭小說談片》,《山西大學學報》 2013 年第1 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7期轉載)。
《莫言研究的新可能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6 年第4 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同年第7 期,《新華文摘》同年第18 期轉載)。
《欲望迷亂·平庸之惡·完美罪行——簡論類“犯罪—追兇”小說的興起》,《文學評論》 2016 年第3 期。
《大獎紛紛向莫言:經典化的過程及其價值取向》,《當代作家評論》 2016 年第5 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 年4 月轉載,本文獲《當代作家評論》2016 年度優秀論文獎)。
《重建現實主義文學精神——路遙〈平凡的世界〉再評價》,《文藝研究》2017 年第9 期。
《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史的建構與反思》,《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4 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 年第1 期主體轉載)。
四、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
主持項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項目“莫言的文學世界研究”(13YJA751066)
2.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莫言與新時期文學創新經驗研究”(13WYA002),201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3.“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13&ZD122)
4.“社會大轉型期北京作家群的形成、選擇與困惑”,20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06BZW060)
5.“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問題述評”,北京市教委2004 項目(SM200410028005)
參加項目1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藝運動與文藝實踐的歷史經驗研究”,200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學類編號第36 項 朱寨主持,主要參加者(第二)
參加學術團體和獲榮譽表彰
1.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文藝學會副會長。
3. 專著《莫言論》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88—1990)。該書被收入《20 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著提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版。《莫言論》被東京大學漢學家藤井省三介紹給日本,并予以高度評價。
4.1993 年12 月因對當代文學研究成績突出獲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
5. 軍事文學評論集《天涯覓美》獲總政治部頒發1995 年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6. 在四年一度的全軍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連續四屆獲獎(軍隊級):1988、1992 年兩度榮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996 年“以教材改革為中心,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搞好當代文學教學”分別榮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獎四等獎”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第三屆優秀教學成果獎”;2000 年碩士研究生課程“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研究”獲全軍優秀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7. 專著《1993 :世紀末的喧嘩》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6—1998)”。
8.1997 年任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評委。
9.1998 年任全軍文學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委。
10.《賈平凹創作中的幾個矛盾》獲《當代作家評論》1999 年度優秀作品二等獎。獲中國文聯主辦“2000 年度文藝評論獎三等獎”。
11.《青春、歷史、詩意的追尋與質詢:王蒙與米蘭·昆德拉比較研究論綱》(刊載于《文史哲》2003 年第6 期)獲《文史哲》“2003 年度名篇獎”。
12.2009 年10 月,作為對當代文學做出積極成就的文學批評家,入選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的《共和國文學60 年文學成就展》,有本人照片和著作參展。
13.2011 年5 月,擔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委。2015 年5 月,擔任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
14.《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
15. 在解放軍藝術學院任教期間,先后榮立二等功1 次(1994),三等功2 次(1991/1999)。
16. 在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于2003 年建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于2013 年將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成北京市重點學科,并且在學界產生良好的學術聲譽。2017 年最新學科排行榜列為全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第18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