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 倫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國際生產秩序造成嚴重沖擊。疫情嚴重破壞了全球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分工體系的基礎,迫使企業重新考慮全球產業鏈布局,弱化對價值鏈效率的追求,更加強調供應鏈安全和彈性。疫情期間,西方國家加速調整貿易、投資和產業政策,國家發展戰略的內向化轉變日趨明顯。疫情疊加經濟、技術、政策多重因素的影響,驅動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短鏈化、區域化、增加值高度集中、治理模式變革,成為未來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趨勢,將對我國發展的核心利益帶來嚴峻挑戰。對此,我國需要轉變發展戰略,對產業發展、利用外資、對外投資、國際合作等政策作出重大調整。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31-08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對國際生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動搖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深化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的基礎。疫情期間,西方主要國家紛紛調整對外經濟政策,更加強調國家安全、供應鏈彈性和關鍵供應自主,國家政策內向化轉變日趨明顯。跨國公司提高供應鏈彈性的動力以及各國應對疫情的長期政策反應將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趨勢。未來一段時期,受疫情疊加經濟、技術、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在長度、地理分布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將發生劇烈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分工帶來重大影響。應對這種大變局,需要準確認識未來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及時調整我國的發展戰略和政策范式。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沖擊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生產秩序造成嚴重沖擊。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產業間分工逐步轉向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并最終演變為不斷深化的產業鏈分工,極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動搖了產品內分工體系的基礎。在疫情沖擊下,生產和供應鏈的斷裂,充分暴露了這一分工體系的脆弱性。疫情期間各國產業鏈復工復產復銷的節奏相異,破壞了整個及時交貨系統,產業鏈龍頭企業難以擔負起協調不同生產工序和生產區段的任務,產業鏈協作機制趨于崩潰,全球范圍內的最優化生產配置成為空談。
從時間維度看,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沖擊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20年2月初到3月上旬。疫情在中國暴發,鑒于我國以中間品為主的貿易結構,這一階段國內企業的停工和物流受阻,不僅使企業自身面臨供應鏈“生態位”被替代的風險,還通過出口供應鏈影響他國,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局部斷鏈風險,使此階段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遠超中國自身的經濟體量。第二階段從2020年3月初至全球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疫情的全球蔓延,使美歐日韓的一些跨國公司停擺,海外供應鏈出現梗阻與需求回落,表現為滯銷與斷供的雙重風險,全球產業鏈的問題從供給端轉向供需兩端。目前,全球疫情蔓延不僅沒有緩解跡象,而且呈現不斷加重的趨勢。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眾多國家、行業受到大面積沖擊,全球產業鏈的斷鏈風險持續升級。第三階段是后疫情時代。疫情平息后,跨國公司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避免在一國生產過度集中化的風險,將增加或替換其供應商和采購商,調整全球投資布局,從而導致供應鏈結構和關系的深層次變革,對全球產業鏈帶來深遠影響。
新冠疫情通過連續三個階段的發酵,將誘發連鎖性的“次生災害”,對全球產業鏈協作產生多維度、全方位的影響。由于全球產業鏈涉及大量中間品的多次跨境流動,當前疫情既沖擊全球產業鏈的供給側,也涉及中間品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波及終端消費和產業鏈投資,最終進一步制約供給側,引發連鎖震蕩。在供給層面,由于疫情在工業大國迅速蔓延,疫情嚴重國家的產能缺口沖擊全球生產體系,導致其他國家獲得必需工業投入品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直接阻斷了正常的生產活動。在需求層面,疫情帶來的各國經濟嚴重衰退,全球需求市場急劇萎縮,成為全球產業鏈面臨的重要挑戰。根據世貿組織的估算,2020年全球貿易額將下降13%—32%。①在全球供應鏈本地化導致中間品貿易大幅縮減的同時,由宏觀經濟衰退引發的延遲購買使最終品貿易也趨于下降。在投資層面,疫情蔓延助推避險情緒,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增加了企業運營和財務管理的難度,也使企業擱置甚至放棄投資意向,減緩其全球產業鏈的布局進度。根據聯合國貿發會預測,2020年全球直接投資降幅高達40%,首次降至萬億美元以下,2021年將進一步下降5%—10%。②
不同產業鏈在疫情中所受的沖擊,與其復雜程度和上下游關系密切相關。短期內復雜產業鏈所受沖擊比簡單產業鏈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復雜全球價值鏈(GVC)涉及貿易中間品的多次跨境,在疫情中顯得更加脆弱。2017年復雜GVC占全球GDP的比重約為5.5%,所涉及部門主要包括電子通信、交通運輸設備、精密儀器等,預期這些部門所受沖擊最為嚴重,利潤降幅也最大。③
從國家層面看,各國參與全球產業鏈的程度和位置不同,疫情的影響機制和沖擊程度各有不同。作為全球制造中心,中國的供應鏈安全和產業鏈地位都受到嚴重沖擊,尤其是汽車、能源、機械、化工、醫藥、航空、航天和勞動密集型行業受沖擊較大。疫情已經導致我國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品、化學與醫藥、金屬及其制品業的工業原料出口滯銷,以及電子設備、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的元部件出口滯銷。汽車制造、機械設備、發動機、化工、醫藥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業則面臨進口元部件斷供問題。疫情也導致中國部分行業面臨外資撤資、供應鏈外遷風險,部分產業回流美歐發達國家趨勢加強,部分生產環節加速向南亞、東南亞、南美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盡管大部分跨國公司不太可能將生產線全部移出中國,但留在國內的生產線可能主要供給國內和亞太市場。在這種情形下,我國將面臨由世界工廠演變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工廠,甚至是僅僅面向中國市場的本地化工廠的風險。這勢必會動搖中國的國際制造中心地位,降低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性。
三、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趨勢
1.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分水嶺的國際生產發展態勢
30年來,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分水嶺,國際生產呈現明顯不同的發展態勢:危機前的20年快速增長,危機后則陷入停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技術進步使生產過程精細劃分、構建復雜跨境供應鏈成為可能,全球貿易投資政策自由化、出口導向型增長政策、要素成本差異和貿易成本下降,促進了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1990—2010年間,全球FDI存量增長了10倍,全球貿易額增長了5倍,其中絕大多數是公司內貿易和供應鏈內部貿易。伴隨跨國公司從尋求自然資源和國際市場向利用勞動力成本和生產率的戰略轉變,國際生產已從相對簡單的跨境結構演變成為更為復雜的國際生產網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尤其是2010年后,國際生產增長勢頭明顯停滯。實物生產性資產的跨境投資流量停止增長,貿易增長放緩,全球價值鏈貿易下降。全球FDI的年均增長率從1990年代的15.3%和2000年代的8.0%,降到2010年代的0.8%。國際貿易在以超過GDP兩倍的速度增長了數十年后,在2010年代明顯放慢。跨國公司幾十年來的全球擴張趨勢在2010年代戛然而止。1990年代,全球跨國公司100強的跨國化指數增長了5個百分點,2000年代繼續增長10個百分點,2010年代則陷入停滯。⑥
導致近10年國際生產停滯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FDI投資收益率逐步下降。在金融危機爆發前,FDI投資收益率達到峰值9.6%,此后進入下跌通道,到2019年已跌去三成。投資收益率的快速下降使發展中國家對于跨國公司的吸引力趨弱。二是生產自動化降低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追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的動力。勞動力成本套利一直是塑造現代國際生產模式和全球價值鏈的主要力量之一,生產自動化極大消減了勞動力成本套利的吸引力。⑦三是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輕資產化和非股權模式。新一代產業革命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跨國公司的海外業務越來越輕資產化,對實物資產的投資越來越少,通過數字渠道、非股權模式而非國際直接投資進入全球市場的活動日益增加。四是國家干預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的回歸,導致跨境投資活動受限。
2.影響全球價值鏈演變的關鍵因素
伴隨著國際生產的停滯,這一時期的全球產業鏈也處于深刻演變過程之中。從理論上講,眾多影響機制決定了全球產業鏈的演變。跨國公司對生產模塊化和規模經濟的尋求可能導致價值鏈更長,較高的貿易成本和創新強度會縮短價值鏈長度。勞動力成本套利機會大、產品定制程度高使得增加值地理分布更為廣泛,供需集中度、貿易和運輸成本高則會導致地理分布更為集中。交易成本、知識產權則對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選擇產生重要影響。詳見表1(見下頁)。
近10年來,新工業革命、經濟民族主義抬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成為驅動全球產業鏈發生重大變革的三大趨勢性影響因素。這些趨勢有時會相互加強,有時會朝相反的方向推動全球產業鏈的演進,造成不同行業和地區演進形態的巨大差異。例如,機器人、物聯網、3D打印、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通過壓扁、擠壓或彎曲國際生產的“微笑曲線”,對全球價值鏈的長度、地理分布和治理模式施加重要影響。⑧經濟民族主義則縮減了國際直接投資、商品貿易、全球價值鏈貿易的規模。具體來看,產業政策上的國家干預主義支持全球價值鏈中知識和技術的集中和集聚,整合模塊化價值鏈,抵消勞動力成本套利機會。提高貿易壁壘、加強外資審查和限制對外投資等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措施,阻礙了價值鏈分工細化和地理擴散。從多邊向區域和雙邊政策框架的轉變,使區域內貿易成本降低,強化了本土化和區域價值鏈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影響著跨國公司的行為和治理選擇,規制政策、消費者偏好和聲譽風險正在改變跨國公司的行為,推動供應鏈縮短和對供應鏈進行更嚴格的控制。
3.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成為推進全球產業鏈轉型的催化劑。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已經嚴重影響了許多行業的跨國公司的生產網絡和供應鏈。跨國公司提高供應鏈彈性的動力以及各國應對疫情的長期政策反應將加速全球產業鏈轉型的趨勢。疫情疊加經濟、技術和政策環境的影響,使未來10年全球產業鏈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盡管轉型的程度和范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已顯現出一些重要的發展趨勢。
一是短鏈化。疫情前,生產模塊化、專業化和規模經濟共同導致了價值鏈的多層次發展,推動著價值鏈長度的不斷延展。疫情凸顯了依靠任何一個國家提供投入或最終產品的危險,驅使全球產業鏈加速走向短鏈化。為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提升和保護戰略產業能力,許多國家將著手推動價值鏈本土化。跨國公司加快供應鏈和生產過程重組,追求簡化生產過程以及使用在岸或近岸作業,而非傳統的分包和離岸外包。跨國公司通過高度集成的內部化運營在近距離生產,并將最終產品出口到國外市場。FDI從全球效率尋求型投資向區域市場尋求型投資的轉變,從分散的垂直專業化投資向更廣泛的工業基地和集群的投資轉變,推動著產業鏈短鏈化的大發展。不同行業轉向短鏈化的原因各不相同。在紡織、服裝和食品等行業,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生產工序容易大規模復制,導致生產短鏈化。在電子和汽車等高技術價值鏈密集型產業,受西方國家產能回遷政策的壓力,跨國公司對更短、更可持續的價值鏈以及更多樣化、更靈活的生產系統的追求,可能導致短鏈化。在制藥行業,為了更靠近消費市場、更便于實施個性化定制,以獲取重要的特定市場優勢,從而采取集中協調的分布式、短鏈化制造模式。
二是區域化。區域化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跨國公司從全球價值鏈退出,轉向在地區層面復制價值鏈;另一種是跨國公司在近岸建立業務結構,促進區域性國際生產增長。疫情前,產業鏈區域化在東亞和北美地區就呈現不斷加劇的趨勢。未來10年,在區域經濟合作、區域自主性要求以及國家提升產業能力的政策環境推動下,產業鏈區域化現象將非常普遍,尤其在傳統全球價值鏈密集型產業、區域加工業和初級產業表現得更為明顯。汽車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從全球價值鏈轉向區域價值鏈。食品、飲料和化工這些與本地原材料的上游聯系和區域細分市場下游聯系緊密的區域加工業,出于接近采購與消費市場和本地化生產溢價的考慮,將進一步鞏固其區域價值鏈。在能源部門和農業,為減少對區外市場的依賴性,對本地和區域市場的采購將呈現加速趨勢。發展中國家對廉價消費品市場需求的增長推動著電子產品和紡織品行業的區域價值鏈發展。從技術上講,包括數字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在內的數字化發展,有利于區域價值鏈的集中協調,也為在區域內復制全產業鏈提供了可能。區域化促進了地區內部的專業化和產業多元化發展,打破了對發達市場、資本和技術的依賴,從而刺激了區域發展進程,為發展中國家結構轉型和價值鏈升級提供了機會。因此,產業鏈區域化對發展中國家具有獨特的意義。
三是增加值地理分布趨于集中。疫情后,不同產業的國際生產地理布局可能會發生不同方向的變化。對低技術GVC密集型產業,受限于經濟和技術的可行性,跨國公司從勞動力成本差異中獲利的動機依然強烈,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發展其復雜的國際分工網絡。數字技術的運用,使服務業尤其是高附加值服務成為由勞動力成本套利驅動的離岸外包的新前沿。⑩因此,以上這些產業的國際生產布局可能進一步分散。對戰略資源產業,出于減少對石油生產國戰略依賴的考慮,跨國公司在未來將更多地投資于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為電動汽車市場服務的技術和基礎設施。這些投資方向對地理區位的要求降低,將導致這些產業的地理分布從高度集中趨于分散。雖然國際生產在一些產業呈現分散化趨勢,但總體上,全球產業鏈的短鏈化、區域化將驅使增加值地理分布更趨集中,尤其在高技術GVC密集型產業最為突出。鑒于能夠提供醫療設備等基礎性商品,或者具有經濟或技術上的戰略重要性,高技術產業將遭受更多的產業回遷政策干預。自動化、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也成為產能向發達國家回遷的技術觸發因素。數字技術和電子商務的普及,使得增加值在早期研發活動和后期營銷活動中進一步集中。數字平臺在GVC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使用,也會導致增值活動在地理上更加集中,大部分的價值鏈增值活動將集中在少數地點的大型跨國公司之中,許多在低成本地點完成的勞動密集型任務將獲得相對更少的增加值。國際生產的分散化意味著為更多的國家和供應商提供了參與產業鏈的機會,但增加值集中化趨勢將使發展中國家和企業的價值獲取更為困難。
四是價值鏈治理模式的演變。在微觀層面,即全球價值鏈治理選擇方面,受行業特定因素的影響,跨國公司協調和控制其國際生產網絡的方式有著重大的差異,主要體現為低技術GVC密集型產業鏈的平臺化治理和高技術GVC密集型產業鏈的內向化治理。在低技術GVC密集型行業,外包而非FDI的國際生產模式將繼續強化,借助數字化平臺對分散的供應商進行集中協調變得十分重要。供應鏈治理平臺化有利于減少治理和交易成本,增強集中式的協調和控制,提升國際生產網絡的效率,從而成為低技術GVC密集型產業的價值鏈治理新趨勢。在高技術GVC密集型行業,離岸外包和分包減少,在岸或近岸作業增加,價值鏈治理將越來越內向化,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活動的內部化傾向將更為顯著。總體上,在未來時期,更多的輕資產、重關系、重知識型企業將掌控著高技術GVC密集型行業的鏈主位置,核心技術的研發活動越來越內部化,使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更加難以實現基于垂直專業化的價值鏈地位攀升。在宏觀層面,體現為從多邊合作轉向區域和雙邊合作治理模式。未來將以更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雙邊合作取代多邊合作機制。受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單邊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多邊貿易談判陷入僵局,世貿組織幾近停擺,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遭到嚴重破壞。未來一段時期,一些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如北美、歐盟、中國—東盟、美洲、非洲各類自由貿易區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將在構建區域內聯系與對話機制、推動區域或雙邊多領域合作、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我國的應對措施
全球產業鏈重構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重大。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投資和貿易,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是全球產業鏈網絡的樞紐與核心。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產業鏈升級。未來一段時期,以短鏈化、區域化、增加值集中化和治理模式變革為主要特征的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參與國際分工帶來重大影響。傳統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將喪失競爭優勢,全球價值鏈參與、價值獲取、基于垂直專業化的發展、產業鏈升級變得更加困難。當然,全球產業鏈重構也為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實現產業鏈高端躍升帶來一些發展機遇。要迎接挑戰并抓住機遇,關鍵在于調整發展戰略和政策范式。當前,我國亟須重新平衡對外開放戰略和國家經濟安全,加快從出口導向的全球產業鏈戰略轉向國內產業鏈和區域產業鏈戰略。對內積極調整產業布局,著力打造內需導向的國內產業鏈體系;對外調整嵌入全球產業鏈的戰略路徑,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在此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應成為政策調整的著力點。
1.打造區域產業集群
加快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實施,著力打造一批上下游高度協同、技術上緊密聯系、流程上集約高效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經濟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產業鏈核心企業為龍頭,優化產業配套環境和條件,加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跨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協調等機制,推動形成更有效的區際協調戰略。進一步加強沿海與東北、中西部地區的區際互動和經濟循環,鼓勵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消除區際間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環節壁壘,暢通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循環,推動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實現區域統籌發展,使內循環真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2.加快推進產業鏈升級
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盡快跨越“低端鎖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鼓勵科技創新,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力爭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術難題。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等環節的投入,瞄準產業鏈短板和高端環節開展研發,以創新驅動產業鏈升級,由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不斷增強產業鏈控制與主導能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把握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大力促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加速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與高科技、高端產業融合互動,促進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鏈,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
3.構建產業鏈安全防控體系
從國家戰略角度建立產業鏈安全體系,強化工業能力,防止過早“去工業化”,構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全產業鏈,有效提升我國產業鏈安全性。加強產業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將短期應對疫情對供應鏈的沖擊與中長期降低產業鏈對外依賴程度相結合,打破西方技術封鎖,提升高端制造的供給能力。明確產業鏈安全戰略的重點領域,根據產業鏈競爭力程度劃定重點產業監測范圍。構建國家產業鏈安全重點企業培育、救援機制與產業鏈安全防控體系,對重點產業進行產業鏈“體檢”,梳理出“短板”基礎技術和關鍵裝備,加快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成立產業鏈安全風險管理部門,搭建合作機制,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政府部門間,乃至企業、政府與高校、研究機構等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4.調整利用外資模式
既促外資增量,也穩外資存量。堅定不移地推動開放戰略,健全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升外商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水平,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提升國際投資的吸引力,預防外資撤資和投資轉移風險。調整利用外資發展模式,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把外資政策的重點轉向“引資補鏈”“引資擴鏈”和“引資強鏈”上來。改變招商引資方式,從關注效率導向型投資轉向區域市場尋求型投資,從關注分散的垂直價值鏈的投資轉向更廣泛的工業基礎和集群的投資,從基于成本的競爭轉向基于供應鏈靈活性和彈性的競爭,從優先考慮大型投資項目轉向為小型分布式制造投資騰出更多空間。大力提升軟硬數字基礎設施質量,將數字化的軟硬件基礎設施、配套的生產性服務、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超大規模市場作為招商引資的推介亮點,吸引基于平臺的輕資產型投資以及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
5.實施新一輪“走出去”戰略
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把抗擊疫情與新基建相結合,挖掘海外新的投資機會、合作領域和商業模式。積極推行“跟進型”對外投資,密切追蹤跨國公司的戰略走向,主動加強與其配套和外包關系,以資本為紐帶強化全球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鼓勵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或企業主動到海外進行投資布局,通過并購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項目或聯合開發、共同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途徑,占領海外高端市場,逐步嵌入由歐美企業主導的全球創新網絡。鼓勵和引導企業聯合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搭建央企與民營企業合作渠道,提升“走出去”的規模和水平。高度關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針對中資企業投資的限制措施,敦促相關國家調整歧視性政策,保護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的資產安全和海外利益。
6.加強產業鏈區域合作
推進產業鏈生態主體間的國際合作,把加強與周邊國家、南方國家合作作為國際產業合作的重中之重。推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與日、韓、東盟等周邊國家構建區域產業合作框架,促進區域產業集群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強化區域內數字、物理和機制聯通,加大聯合研發設計、核心技術創新、市場營銷開拓、零部件升級、高級別品牌培育,共建共享新興消費市場,培育區域大市場。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國際大平臺作用,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層次,大力發展數字絲綢之路,加大產業合作、技術交流、規則制定、人才流動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強中非之間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高鐵、電力、化工、輕工紡織等行業的產能合作。加快推進中國與拉美的自由貿易協議升級和自貿區建設,拓展中拉產業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強與歐洲國家合作,拓寬我國獲取關鍵技術與高技術產品的途徑。
7.推動國際治理體系改革
堅持開放主義和多邊主義,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繼續推動重啟WTO爭端解決機制,積極促進國際投資協定(IIA)改革,推動新興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持續深化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東盟等域內外組織建立多種形式的聯系與對話機制,搭建國家之間的價值共創機制、跨國協調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營造更加開放、自由和公正的國際經濟環境,打破美國意在重新建立的由其主導的、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國際多邊政治、經濟和金融體系,遏制單邊主義和經濟霸凌主義的勢頭。
注釋
①王若蘭、吳婷婷:《產業鏈視角下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財經報》2020年5月9日。
②⑨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0: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Beyond the Pandemic.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20,p.38,130.
③盛斌:《COVID-19對全球價值鏈的沖擊及政策啟示》,《國際經濟評論》2020年第3期。
④Samuelson,Paul A.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Vol.18,No.3.
⑤Hongzhi Gao,Monica Ren. Overreliance on China and dynamic balancing in the shift of global value chains in response to global pandemic COVID-19: a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perspective.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2020,Vol.19,No.3.
⑥跨國化指數=[(國外資產/總資產+國外銷售額/總銷售額+國外雇員數/總雇員數)/3]×100%。
⑦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7: Investment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2017,pp.56-78.
⑧Andr Laplume,Bent Petersen,Joshua Pearce. Global Value Chains from a 3D Print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6,Vol.47,No.5.
⑩Richard Baldwin, Simon Evenett. Why Turning inside will not Work.CEPR Press,2020,pp.103-110.
責任編輯:澍 文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Reconstruction Trend Under Covid-19 and China′s Response
Guo Hong Lun Rui
Abstract:The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rder. The epidemic has undermin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global intra-industry and intra-product division system, forcing enterprises to reconsider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layout, weaken the pursuit of value chain efficiency, and put more emphasis on supply chain security and flexibility. During the epidemic, Western countries accelerated the adjustment of trade,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the inward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came increasingly obvious. Apart from the epidemic, the impact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technology and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Short-chain, regionalization, high concentration of added value, and changes in governance models will become important trends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which will bring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core interest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ake major adjustments in policies such 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foreign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COVID-19; global industry chain; reconstruction trend; policy adjustment
收稿日期:2020-11-20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新時期我省打造利用外資新優勢研究”(182400410033);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自貿試驗區協同治理機制優化研究”(2020BJJ006)。
作者簡介:郭宏,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鄭州 450046)。
倫蕊,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鄭州 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