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江 張婷婷 劉怡君
摘 要:發展環境社會工作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環境社會工作自身學科發展的內在必然。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分支,環境社會工作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方針為指導,以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與方法為支撐,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工作核心,致力于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環境社會工作秉承社會工作的傳統,旨在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因環境損害而產生的健康問題、心理問題和貧困問題以及調解環境損害引發的社會沖突;通過培育大眾環境意識、引導民眾綠色環保行為,推動生態自覺;通過推動環境社會組織發展、影響企業環境行為、積極參與政府環境治理,服務政府環保政策的決策和實施。
關鍵詞:環境社會工作;社會問題;環境認知;環境行為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1-0086-07
一、導論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環境問題逐漸由局部性發展為全球性,世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能源危機不斷加劇。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近年的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等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帶給人類的災難是難以估計的,環境問題已成為廣受社會大眾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
為了應對持續產生的環境問題,許多學科不斷做出新的回應。在社會科學領域,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都已在環境領域發展了相應的分支學科,建立了相應的學科范式。就社會學而言,自1978年美國社會學家卡頓和鄧拉普發表《環境社會學:一個新的范式》①正式倡導環境社會學以來,歐美、日韓的環境社會學取得了長足進步。自21世紀以來,特別是在最近十余年時間里,中國環境社會學同樣實現了快速發展。具體而言,關于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影響研究,日本學者飯島伸子提出“受害結構論”②,舩橋晴俊等人提出“受益圈、受苦圈”理論③,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在其《風險社會》一書中警示性地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在環境問題的社會成因方面,美國環境社會學家史奈伯格等人提出了“生產跑步機”(the production of treadmill)理論④,美國科學史家林恩·懷特則從文化層面探討生態危機的社會歷史根源⑤。中國學者從中國社會自身特點出發,嘗試以社會轉型⑥、“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⑦、“次生焦慮”⑧等理論框架解釋中國社會的環境問題。針對環境問題的治理問題,摩爾等人提出通過“生態現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⑨以解決環境問題,鳥越皓之等人倡導生活環境主義⑩,陳阿江則發現農業共生模式對常規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外部性問題能夠起到“無治而治”B11的效果。
較之環境社會學的發展,環境社會工作的發展相對滯后,但近些年也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關于環境社會工作的討論,西方學者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關于環境社會工作的理論建設方面,梅爾·格雷(Mel Gray)等人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反思社會工作倫理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方式,率先使用環境社會工作(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的概念并提出環境社會工作的六項原則。B12莉娜·多米內利(Lena Dominelli)引入綠色社會工作(green social work)的概念來探討環境與社會工作之間的內在關系,并認為社會工作有必要將人類、社會文化、經濟和自然環境整合到一個框架內,以促進環境保護和人類福祉提升的目標實現。B13卡蒂·納利(Kati Nrhi)和艾拉萊娜·馬蒂斯(Aila-Leena Matthies)則通過發展生態批判的方法來建構生態社會工作(ecological social work)的概念。B14二是在環境社會工作的實踐探索方面,約翰·科茨(John Coates)和梅爾·格雷(Mel Gray)對環境社會工作參與現代環境運動的概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B15,其中,梅爾·格雷提供了五種典型的環境社會工作實踐案例,如環保組織的花園社區項目、為受干旱影響的家庭提供服務等。近年來,中國學者也在嘗試建構環境社會工作的學科框架。屈振輝最早使用環保社會工作的概念討論有關環境社會工作的一些基礎性理論問題B16,陳星星和徐選國借用綠色社會工作概念倡導傳統社會工作的范式轉型B17,羅橋則對已有的環境社會工作概念和價值觀進行了綜合分析B18。總體而言,國內外環境社會工作都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如何根據環境問題的現實情況來進一步規劃和發展環境社會工作這門學科,仍有待學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考慮到目前環境社會工作領域存在的環境社會工作、綠色社會工作、環保社會工作等概念的含義基本相同,只是稱謂有別,本文統一用環境社會工作的概念來表述其他類似稱謂。環境社會工作主要利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與方法來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具體而言,環境社會工作主要通過應用社會工作的理念、理論、方法和技術為環境受害群體提供服務,引導、改變大眾的環境行為,倡導生態自覺,推動組織的綠色環境行為。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環境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社會工作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具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和組成部分的社會應用價值。本文試從學科發展的角度進一步厘清環境社會工作的基本范疇,在中觀層面明確環境社會工作的實踐研究范圍,進而為構建中國特色環境社會工作體系提供理論框架。
二、環境社會工作以幫助受環境損害影響的弱勢群體為己任
關注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公正,是社會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相應地,環境社會工作也以受環境損害影響的弱勢群體為基本服務對象,積極發揮自身對環境問題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的治療和補救功能。根據環境損害的特點及其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本文認為環境社會工作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為弱勢群體開展服務。
1.為因環境損害導致健康受損的弱勢人群提供服務
環境污染直接影響個體的生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如廣為人知的八大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等環境災難給當地人帶來諸多問題。從以往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情況可以發現,遭遇環境損害的人群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缺乏必要的醫療救助和社會福利資源。部分因環境污染致健康損害人群因信息閉塞或資金限制等原因,缺乏獲得醫療、社會福利等資源的有效渠道。二是追討健康賠償的難度較大。因污染與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不明晰等原因,事故責任方與受害民眾在健康損失的認定與賠償金額等問題上往往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加之事故責任方借故拖延推諉,時常引發事故責任方與受害民眾之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
針對因環境損害導致健康受損的人群所面臨的上述兩大難題,環境社會工作應發揮專業優勢為健康受損的弱勢群體開展服務,幫助受害群體獲得必要的醫療資源。鑒于受害群體因經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不足而不能及時獲得必要的醫療幫助,環境社會工作者應通過開展社會福利資源的評估、鏈接和整合等服務,幫助受害者獲得必要的醫療救助和福利待遇。根據環境災害的救援發展階段,環境社會工作者可根據不同階段受害群體的醫療需求評估標準,協助相關部門對其提供相應的醫療資源服務。在應急救援階段,重在參與臨時醫療救助服務,幫助受災群眾及時應對緊急健康風險;在過渡安置階段,重在提供專項醫療救助基金申請服務,幫助受害群眾做好長期應對環境災害影響的準備;在災后重建階段,重在提供預防性醫療干預服務,幫助受害群體應對健康受損可能產生的滯后性健康問題。
除此之外,幫助因環境損害導致健康受損的弱勢人群解決健康賠償糾紛是環境社會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因環境損害導致健康受損的事實認定及其程度計量比較困難,故確定環境損害與健康損害之間的事實關聯常常有賴于政府和專業人士的重視和界定。鑒于因環境損害導致健康受損的弱勢人群法律素養有限、社會關系網絡單一、僅靠自身力量難以追討健康賠償,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作為弱勢群體的利益代言人,及時向相關部門及研究機構反映損害事實,提供可操作性經驗和方案幫助其合法合規地維護基本權益。
2.為受環境損害影響人群提供心理干預服務
環境污染等環境損害的發生還會引起受損害群體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已有研究發現,嚴重的環境損害作為危機性壓力事件會導致受害群體出現焦慮、抑郁、狂躁、創傷性應激障礙甚至自殺等情況。對此,環境社會工作需為受害群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服務,協助此類受害群體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回歸正常生活。
針對環境損害給受害群體帶來的心理問題,環境社會工作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服務。一是及時發現并評估受環境損害影響群體的心理問題與精神訴求。與心理學不同,社會工作提倡非病理性的優勢視角,從關注受損害群體的現實需要著手,更容易與受害群體建立信任關系并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這有助于環境社會工作者及時發現受環境損害群體真實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訪談、問卷和量表等評估工具評估受環境損害群體的心理狀態,為后續服務提供依據。二是通過多元化的干預方法解決受環境損害影響群體出現的一般性心理問題。目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此類實踐案例是汶川大地震后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舉辦的抗震希望學校社工志愿服務項目。在該項目中,社會工作者以震后心理需求評估為基礎,綜合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以及其他活動方法開展多元化的心理干預服務。B19三是發展轉介服務或組建跨專業合作團隊,借助不同專業的力量處理受環境損害影響群體的心理創傷和心理危機。四是加強受環境損害影響群體及其家屬心理問題的預防服務體系建設。由于環境損害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具有聯動效應和累積效應,加上心理問題的隱藏性和潛伏性,所以環境社會工作者不僅需要關注受環境損害影響群體,也需要重視其家屬心理問題的預防服務。
3.為因環境災害致貧人群提供服務
在環境損害發生后,因勞動能力不足和勞動場所缺失等原因,部分受害人群面臨貧困風險。環境社會工作者可發揮專業能力,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將提供直接的物質救助與實現受助人員自助的就業幫助相結合,為因環境災害致貧人群提供各種綜合性服務。在應急期,環境社會工作者主要為因環境災害致貧人群提供直接的、臨時性的救援和幫助。對于因災致貧人群,環境社會工作者可幫助他們聯系民政救助體系和相關社會組織,使其能夠獲得臨時性的基本生活物資以及以物質救助為主的扶貧項目資助。
為因環境災害致貧人群提供就業服務是環境社會工作的另一項較為長期的任務,也是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的關鍵。環境社會工作者可發揮資源鏈接優勢,為相關人群提供多種脫貧路徑。具體包括:鏈接企業資源,提供就業信息;鏈接政府資源,協助推動產業扶貧;鏈接社會資源,促進有關扶貧的專業社會組織與因環境災害致貧人群實現對接,積極參與各類扶貧行動。實踐中,環境社會工作者參與幫助因環境災害而致貧人群和社區成立經濟互助組織,培育社區共同脫貧的內生力量等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B20
4.積極參與調解環境事件引發的矛盾和沖突
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有時會引發社會沖突,并威脅社會穩定。相關研究從社會運動、政治過程等視角揭示專業社會工作者對預防和化解環境沖突的作用B21,并支持社會組織和環境社會工作者作為第三方參與對環境沖突方的矛盾調解。
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弱勢群體進行適當的利益表達。鑒于權力及資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的現實,在環境沖突事件中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常常被壓制,其利益訴求難以得到適時表達。相較于社會資源豐富的企業,普通民眾顯然處于弱勢。當話語權受限且訴求表達渠道不暢時,普通民眾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進而引發環境沖突事件。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普通民眾梳理訴求、整合觀點、樹立自信,使其能夠有效地表達利益訴求。
另外,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利益相關群體開展溝通與協調工作。在環境沖突事件中,環境社會工作者通過建立協同調解平臺,運用專業調解技術(如同理心、澄清、對焦等),可以促進環境沖突相關群體實現有效的對話、談判和溝通,促進沖突化解和共識達成。而且,環境社會組織以及環境社會工作者的第三方身份有助于其參與政府、企業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促進多方利益實現平衡以及環境沖突事件的最終解決。
三、環境社會工作以培育“生態自覺”為價值導向
環境社會工作不僅要關注和致力于解決環境問題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而且以從根本上預防環境問題發生為宗旨。要解決環境問題,從本質上講就要以培育社會全員的“生態自覺”為基本導向,使社會成員不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改變不良環境行為。本文以認知理論中“認知—行動論”的基本假設,框定環境社會工作者引導、改變人的環境行為的主要服務內容。
1.培育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近年來環境保護議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和認同。但由于環境議題涉及較復雜的專業知識,如臭氧層破壞、河流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全球性環境議題,因此,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的環境意識滯后于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而且,在有關環境議題的實踐研究中,常常可以發現人們環境意識與自身環境行為相悖的情形。比如,對于隨手扔垃圾,被調查者一般都會承認這是不恰當的,不利于環境保護,但回到現實生活中還是會以方便等理由繼續以前的行為方式。鑒于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對待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重要價值命題。因此,倡導“生態自覺”,推動居民自覺自愿地履行環境保護的職責和義務,是環境社會工作的重要工作導向。
依據認知理論的干預原理,環境社會工作者對人們環境行為的干預應從改變個體認知的角度出發,通過學習、示范、宣傳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訓來培育大眾的環境意識,發展環境友好型行為。對于群體而言,可以優先干預兒童和青少年群體。B22就方式方法而言,可以強調“體驗”和“引導”的工作技巧,即環境社會工作者以專業的方式帶領人們分享環保知識,引導服務對象親身參與環保行動。此外,實踐中還應調動地方社區的積極性,結合地方優勢,運用社區既有人力、物力資源與特色經驗發展在地行動。B23
2.引導民眾的綠色環保行為
根據行為學原理,獎勵和懲罰是改變人們行為的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就探索制定環境友好行為的激勵機制而言,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作為環境激勵方案的設計參與者和執行者,通過調研確定激勵最優的力度區間,形成激勵方案,指導相應的執行部門開展活動。獎勵內容要依據不同行動主體的需求、偏好和實際狀況而有所側重,體現多元化的價值激勵(包含經濟利益、社會榮譽等);制定激勵方案不能單純根據“經濟理性人”的假定,而應從居民實際情況出發,從經濟、社會、文化、精神等多個維度加以權衡。就探索建立環境破壞行為的懲罰機制而言,環境社會工作者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懲罰最具效力的強度范圍,設計有效的實施方案,通過建議、倡導等方式,推動政府以及社區等組織探索建立符合其權力職責的懲罰機制,以規范個人的環境行為。環境社會工作者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征求居民、社區、政府、企業等相關方的意見和建議后,積極搭建交流商談平臺,促進各方達成共識并建立制度。基于共識的環境規范機制,不僅可以保證規范手段的可執行性和有效性,也可以確保環境監管機制長效運行。
四、環境社會工作以推動各類組織綠色發展為路徑
環境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環境社會工作既要關注微觀層面的個體環境行為,也要重視中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各類組織的環境行為。社會組織、企業和基層政府是社會工作者經常面對的三類重要組織,也是環境社會工作在中、宏觀層面開展實踐研究的三條主要路徑。
1.推動環境社會組織發展
近年來,我國環境社會組織數量逐漸增加,并積極投身于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但是,由于我國環境社會組織起步晚,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發展短板,例如環境社會組織在登記、注冊以及資源供給等方面受到限制,社會組織自身缺乏活力且對政府行政體制的依附性比較強。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推動我國環境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
一是規范環境社會組織的框架體系。我國環境社會組織面臨著與其他社會組織相似的發展問題,即需要規范現有的組織框架體系,從法律制度、組織能力建設、人才架構等方面著手加強社會組織的組織建設。具體包括:盡快完善和落實有關環境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性政策,并積極推動將法律規范轉化為法律事實;在堅持政府支持和指導的基礎上,著重培養環境社會組織的籌資能力、服務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積極推動環境社會組織與地方院校合作機制的構建和完善,重視培養環境社會工作方向的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并加強對已有環保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鼓勵其參加社會工作者資格考試,逐步形成環境社會工作領域的助理級、中級和高級人才梯隊,努力保障與我國環保事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環境社會工作的人才數量和質量。
二是建立多組織間的協同機制,促進學科與學科、組織與組織、組織與政府之間的交流溝通。鑒于環境社會組織的特殊性,需要加強跨專業合作機制建設,尤其需要重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合作機制建設;建立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轉介機制,以更好地開發、整合社會資源和志愿者服務資源。同時,環境社會組織還需要與地方政府保持有效溝通渠道和合作方式,服務政府有關環境問題的政策決策和治理行動,促進相關工作有序開展。
2.努力影響企業環境行為
“經濟理性人”的假設認為,企業往往會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傾向于將污染處置成本轉嫁到企業外部。但隨著環境保護法規逐步完善,環境保護執法力度不斷強化,一些地區將環境因素納入地方行政體制考核,對于企業而言,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問題也隨之逐漸轉為內部性問題。在此背景下,企業開始考慮長遠的發展目標,并妥善考慮環境因素,被迫或主動地關注環境保護問題。這為環境社會工作影響企業環境行為提供了可能。當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時,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走進企業,運用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開展與企業的合作,促進企業經營理念的改變、企業員工和周邊社區居民生活福祉的提高以及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減少。具體而言,目前主要有兩種影響方式。
一是通過正面宣傳教育,提高企業的環境關切度。首先,企業的決策管理者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一般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其次,企業與其所在的社區有緊密的聯系,二者相互影響,共同成就。當企業生產對所在社區造成環境負面效應時,就會受到一定的社區壓力,這會讓企業考慮其環境行為的社會影響。最后,為樹立企業形象和提高產品市場知名度,部分企業致力于向綠色企業及公益性企業靠攏。在這樣的契機下,環境社會工作者需要以企業社會責任為核心內容,通過進入企業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和公益項目等方式,培養企業及其管理層對人和環境的價值關注,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應。
二是充分利用政府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壓力,說服企業修正環境行為。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政策愈發完善,環境治理力度也不斷加大,甚至出現了環保事件“一票否決”的情況,這給企業運行帶來了較大壓力。實踐證明,較之被動改善環境行為,污染企業在政府采取強制措施之前自發地進行產業升級、轉化更有利于企業存續與發展。因此,環境社會工作者應加強與政府環境部門的合作,深入企業宣傳、解讀環境政策,鼓勵企業加強生產無害化處理,進行產業升級,這對于保障企業、政府、民眾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都是十分有利的。
3.積極參與政府環境治理
環境社會工作者應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和參與政府政策決策和環境治理的能力和素養,將環境社會工作專業知識運用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無論是社會組織中的環境社會工作者,還是在政府、事業單位中從事環境保護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都應成為推動政府環保行為的重要實踐者與推動者。具體而言,環境社會工作對政府環境治理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環境社會工作有助于促進政府在環保領域科學決策。政府決策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過程,對信息的處理以及決策者的行政技能、溝通技能和協同整合技能等都有較高要求。然而,現實中由于信息鴻溝的存在、政府透明性不足、快速反應的需要、政治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性政策往往很難做到完全以證據為基礎,因此造成決策與實際情況的偏差。環境保護問題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特點,決策時更需要信息的多樣性和措施的專業性,因此,環境社會工作可積極服務于和參與政府在環境領域的治理,推進循證決策。從信息到證據的轉換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政人員,還需要相關學科或領域的研究者深度介入,運用科學、專業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對相關信息進行系統搜集、梳理和甄選。基于科學研究的證據可以大大提高決策質量,提高政府服務的有效性,減少公共資源浪費,使政府所選擇的環境決策干預產生最佳效果。例如,某市在具有很大“社會試驗”特點的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前期曾因決策的證據基礎不足而造成較大的無效公共支出。在該市垃圾分類方案初始規劃階段,決策者過于依賴技術手段,導致垃圾分類推行方案很難在基層展開和操作。由于垃圾分類關鍵性指標缺失、考核體系失效等問題頻現,所以前期工作舉步維艱。于是,政府有關部門聘請環境社會工作者探尋問題癥結。環境社會工作者在檢索相關項目文獻證據基礎上,深入社區,與基層工作人員、普通居民等行動主體進行充分溝通,了解具體情境,探討問題解決的可行辦法,并根據社區實踐反饋,修正垃圾分類激勵方案,取得了較好的垃圾分類工作成效。
二是環境社會工作有助于推動政府環境政策的有效實施。環境政策的有效實施往往與溝通機制的有效性密切關聯,現實中因缺乏有效溝通而導致環境政策實施存在偏差的例子不在少數。中國各地情況復雜多樣,環境政策有時與地方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果再缺乏有效的自下而上的表達機制和溝通渠道,可能會使政策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在落實中被消解。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傳統社會工作的方法優勢和環境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促進基層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和理解,確保政策的上傳下達,提高政策執行力。如某地要依據淡水湖生態保護區功能進行環境治理,為此要取締沿湖大型養殖場,對此,部分養殖戶基于自身經濟考慮產生抵觸情緒,不配合治理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環境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與村民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講解養殖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努力爭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做好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潤滑劑”。
而且,環境社會工作的普及可以促進民眾意見真實、全面地向上反饋。政策執行并非單一的自上而下的落實過程,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對于提升政策執行力不可或缺。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有助于政策執行方式的調試和完善,增強政策實施效果。同時,完善的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有利于匯集民眾智慧,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五、結語
在環境議題日顯重要的大背景下,社會工作如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已是一個緊迫的話題。本文通過對環境社會工作發展的梳理發現,無論從社會工作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而言,還是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需要來看,加快推進環境社會工作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從社會工作學科發展來看,社會工作應在重大環境議題方面發出自己的聲音,凸顯自身的作用。當前,涉及環境議題的環境社會科學,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政治學、環境社會學等,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與社會工作密切關聯的環境社會學最近十余年在我國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很多高校開設了環境社會學課程,設置了環境社會學碩士生、博士生培養方向,學科研究成果對政府決策、民眾環境認知與行為改變等都起到較好的正向促進作用。相比之下,環境社會工作只是零星地開展一些實務工作,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關切還比較有限。
環境社會工作的發展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環境社會工作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必然。環境社會工作的發展有助于更新傳統社會工作的理念,拓展社會工作的研究領域。通過將生態環境作為實踐的核心領域,環境社會工作將進一步完善傳統社會工作的理論、實踐和價值導向,進而推動社會工作學科的發展。基于國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大量有關環境的實務工作有待環境社會工作者去完成。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環境影響人群,特別是其中的弱勢人群,需要環境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和幫助。借助于環境社會工作者的動員、干預,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動能力,是環境社會工作的重要方向。環保類社會組織既是一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環境社會工作實踐開展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借助于環保類社會組織的專業特點和平臺,還可以推動企業和政府的環境社會工作。
注釋
①See Catton Jr, William R., Riley E. Dunlap.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978, Vol. 13, No. 1, pp. 41-49.
②③參見[日]鳥越皓之:《環境社會學——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宋金文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48—49頁。
④See Schnaiberg, Allan, David N. Pellow, Adam Weinberg.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under pressure, Elsevier North-Holland, 2000, pp. 15-32.
⑤See White Lynn.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 Science. 1967, Vol. 155, No. 3767, pp. 1203-1207.
⑥參見洪大用:《社會變遷與環境問題——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闡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65—272頁。
⑦參見張玉林:《政經一體化開發機制與中國農村的環境沖突》,《探索與爭鳴》2006年第5期。
⑧參見陳阿江:《次生焦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會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1—17頁。
⑨See Mol Arthur P.J., David Allan Sonnenfeld, eds.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round the World: Perspectives and Critical Debates. Psychology Press, 2000, pp. 6-7.
⑩參見[日]鳥越皓之:《日本的環境社會學與生活環境主義》,閆美芳譯,《學海》2013年第3期。
B11參見陳阿江:《無治而治:復合共生農業的探索及其效果》,《學海》2019年第5期。
B12See Gray Mel, John Coates, Tiani Hetherington (Eds.).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p.29-102,119-193.
B13See Dominelli Lena. Green social work: From environmental crise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 pp.193-207.
B14See Nrhi, Kati, Aila-Leena Matthies. Conceptu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social work. In McKinnon Jennifer, Margaret Alston (Eds.), Ecological social work: Towards sustainability,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6, pp.21-38.
B15See John Coates, Gray Mel.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work: An overview and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12, Vol. 21, No. 3, pp.230-238.
B16參見屈振輝:《論我國環保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問題》,《鄱陽湖學刊》2017年第5期。
B17參見陳星星、徐選國:《綠色社會工作:邁向生態環境關懷的社會工作新論述》,《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B18參見羅橋:《環境社會工作:概念、價值觀與實踐路徑》,《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2期。
B19參見史柏年:《學校社會工作:從項目試點到制度建設——以四川希望學校社會工作實踐為例》,《學海》2012年第1期。
B20參見尚靜、張和清:《貧困、環境退化與綠色減貧:一個華南村莊的社會工作實踐案例研究》,《開放時代》2020年第6期。
B21參見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理論:框架與反思》,《學海》2006年第2期。
B22Se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Toxic Wastes and R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al Report on the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ies Surrounding Hazardous Waste Sites.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1987, pp.43.
B23參見黃彥宜:《環境議題在社會工作觀點的移轉:對社會工作教育的意含》,《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4年第2期。
責任編輯:翊 明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Programme
Chen Ajiang Zhang Tingting Liu Yiju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reality, but also the inherent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itself.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ocial work,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is guided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pported by the profess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and centered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work and aims to help vulnerable groups solve health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overty problem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mediate social conflic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damage; promot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y cultivating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guiding people′s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serve the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organizations, influencing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ocial work; social issu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收稿日期:2020-04-16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耿車模式的綠色轉型研究”(19SHA002)。
作者簡介:陳阿江,男,河海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社會學系教授(南京 210098)。
張婷婷,女,河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南京 210098)。
劉怡君,女,河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南京 2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