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山
摘 要:時代在變,審計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也在變化,為發揮審計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審計機關必須創新審計理念、方式方法以及隊伍培養機制,積極適應新常態。
關鍵詞:創新;審計;理念;審計事業
審計機關作為經濟監督部門,必須把握時代脈搏,順應形勢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造審計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成果,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職能,服務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創新審計計劃制定程序
審計計劃的制定,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自覺將審計工作放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部署、去謀劃,做到審計計劃安排圍繞大局,審計目標制定服務大局,審計意見建議體現大局,主動去調查審計需求,提前謀劃。通過當地經濟工作會議重點要求、經濟發展狀況、縣域內重點項目,調查審計需求,發現未滿足需求,先于政府發現需要審計及時跟進的領域、項目,提前介入,發揮參謀作用,為政府分憂。
國家審計的根本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審計機關必須重視民生審計,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對于群眾關注、群眾舉報的事項,進行調查研究,需要納入年度計劃的要按照程序及時調整工作計劃,體現“執審為民”理念,要圍繞打贏“三打攻堅戰”、推進低收入群體增收、保障性安居工程、惠農補貼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聯系密切的重點民生資金和項目,積極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監督好民生資金“最后一公里”的使用安全、績效問題,解民之憂。
二、創新審計理念,加強審計預警
審計要像“體檢”一樣,不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所謂“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起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同樣,審計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治未病”。我們應當摒棄“多查問題論英雄”的理念,對于“已病之病”,要多分析原因,從體制機制方面入手,提出建設性意見,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對于“欲起之病”,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防止問題擴大化、嚴重化;對于“治未病”,就需要審計人員多下功夫了,要從發現“風險點”入手,越有權力的地方就越容易滋生腐敗、發生問題,根據部門職能、權限、相關內控制度的完善性和內控環境,發現風險點和制度漏洞,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堵塞漏洞,防止問題發生。被審計單位問題少了,工作更加規范了,積極主動的要求審計了,那么也就達到了審計監督的最終目標。從長遠發展看,上級審計機關應注重審計預警,建立正確的工作導向。
三、科學合理實現審計全覆蓋
我們應正確理解全覆蓋的本質要求,全覆蓋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效果明顯的重點項目中,科學合理進行審計全覆蓋,樹立“精品意識”,精簡項目個數。將項目做深做透,達到一審多果的目的,打造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審計精品項目,所提交的審計結果和審計建議能夠進入黨政決策圈,樹立“審計出手-問題浮出-違者必究”的威信,取信于民、取信于黨委政府。對于職權少、風險小的單位可以5年輪審一遍,這樣不但能夠緩解人員少、任務重的問題,也可提升審計質量,防范審計風險。
四、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突出績效審計理念
績效審計不僅能夠加強政府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而且有助于提高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益。首先,績效審計能夠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務質量;其次,績效審計有助于完善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方式,改進宏觀經濟調控,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后,開展績效審計,有助于樹立績效觀念,建立節約型社會,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具體工作中,要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將績效審計理念貫穿審計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從財政資金分配管理、部門預算執行、重點領域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各方面,揭示和反映財政資金低效無效、閑置沉淀、損失浪費等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措施建議,促進深化各項改革,充分發揮審計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五、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著眼宏觀審計,不要拘泥于微觀審計。有時,我們審計工作過于微觀,缺乏以整體和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沒有站在宏觀層面,用“點成線、線成面”的大局意識去分析問題,致使審計為黨委、政府決策的作用發揮的不好。目前常態化開展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拓寬了審計人員視野,打破了以往拘泥于微觀的情況,要立足于整個經濟層次的監督,要站在宏觀層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完善體制機制,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因此,我們審計人員應當牢固樹立“宏觀意識、著眼大局”,要關注影響改革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對制約和阻礙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政府職能轉變、轉型升級、提高績效等體制機制問題,要及時予以反映、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可行建議,大力推動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二是注重審前調查,“跳出賬本干審計”,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審計工作的開展和核算的規范化,被審計單位違規違紀手段越來越隱蔽,僅從賬面是很難審出破綻的,必須注重審前調查,多從外圍信息入手,關注單位面臨的宏觀環境、行業狀況、技術進步等因素,將財務報表背后深層次的東西納入審計視野和考慮范圍內,跳出賬本干審計。審前調查時,多詢問被審計單位的普通人員和了解情況的群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公布監督電話和電子郵箱,鼓勵群眾職工舉報、提供問題線索。同時,在對與被審計單位有業務往來的單位進行審計時,要多留意相關往來單據和信息數據等,待審計該單位時,進行印證、對比分析。
三是靈活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提升工作效率、效果?!耙獔猿挚萍紡妼?,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審計署也提出,“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數據要資源,走科技強審之路”。因此審計機關必須要靈活運用大數據開展審計,拓寬審計視野。大數據審計有著鮮明的數據、業務和技術“三融合”的特征。審計數據不是單一部門領域的單一類型數據,它是審計機關通過采集來自眾多審計對象的財務、業務和管理數據等匯聚而成。這些數據反映的是審計對象與相關單位之間的業務關系,運用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比對與校驗,有助于審計人員從多個部門、不同層面和全維角度,用聯系的眼光發現、看待和反映問題,這往往是手工審計難以發現和實現的。對于業務量大、賬目資料多的單位,唯有借助大數據審計才能保證審計工作的開展。通過分析被審計單位數據,發現疑點,逐一落實,審計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審計機關要加信息化建設,提高審計人員的學習應用水平,走科技強審之路,才能提升審計效率、效果。
六、創新審計隊伍培養機制
要加強審計機關自身建設,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因此,審計機關應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強、紀律嚴、作風硬、業務精”的審計隊伍。
一是審計機關應當以干部職工為本,提供充分的學習深造機會。比如每年定期選派人員外出參加脫產學習,學習新思路、新方法;向經驗豐富的審計機關參觀學習好的經驗做法。這樣不但能夠創新工作思路,學習新知識,還能夠找到自身與外界的差距,激發干部職工的干勁,增強歸屬感。
二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良好的“審計學風”。倡樹學習互相比、業務互相學的“審計學風”,建立良好的學習導向機制。
三是推進審計職業化建設。積極適應當前審計大數據、云計算、寬領域、多方式、全覆蓋的要求,切實加強隊伍能力和資格的培養鍛煉和提高,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抓好業務的培訓,鼓勵職工考取計算機、審計師、稅務師、會計師等各種與審計有關的資格證書;同時注重提高全局人員干、寫、組織協調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
七、結語
審計機關要在審計理念、審計計劃制定、方式方法等方面實現創新,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才能更好的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付云昆.創新審計理念 強化審計監督[J].創造,2017(7):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