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艷 柴子華 王藝萌
摘要:過度開采礦山資源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阻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各個礦山企業相繼采取生態修復措施,致力于減輕礦山開采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河市礦山廢棄地近年來在生態恢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文章重點闡述三河市站位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統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綠色礦山”修復經驗與未來三河市產業發展戰略,以期為類似廢棄礦山生態系統修復與礦山生態服務價值喚醒提供新思路與應用參考。
關鍵詞:礦業廢棄地;生態修復;景觀重塑;三河市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04
0 引言
我國礦山行業長期以來對礦山進行野蠻式開采,追求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雖然富了口袋,但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正是由于該錯誤思想的盛行,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地質災害頻發。
土地資源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以來,我國主動轉變發展模式,以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為戰略目標,致力于實現環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愿景。目前我國礦山行業正在逐漸向綜合整治路線發展,通過景觀營造、產業植入等方式打造資源循環利用路徑。從城市設計的宏觀視角出發,有效整合礦區內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礦區—空間—景觀的一體化提升。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地處京津之間,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前沿。三河市總面積為634平方千米,東北部山區面積為78平方千米。經過40年的開采活動,三河東部山區被破壞的面積達22平方千米,挖山采礦雖帶動了城市經濟發展,但嚴重破壞了環境生態系統。三河市作為北京后花園,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中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子,是京津冀生態建設的主戰場。經過十年的努力,三河市東部礦區已再現綠水青山風光。文章重點闡述三河市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經驗并對三河市未來產業發展新引擎提出策略性建議。
1 礦業廢棄地概況
1.1 三河市礦山發展進程
三河市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城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如白云巖、紫砂頁巖、石灰巖、紅黏土等非金屬固體礦產資源集中分布于該地帶。該地是京津地區砂石供應的重要基地,礦山開采活動迅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2008年財政投資1.97億元,關閉175家采礦企業、194孔白灰窯、23條非法粉石生產線,依法取締75家非法制砂、粉灰企業,重新整合設置了31宗采礦權。2009年,對31宗采礦權進行拍賣,整合為22家采礦企業,解決了采礦生產無序、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問題。2013年,三河市出臺《關于東部礦區采礦其一拆除獎補工作的實施方案》,果斷關停了22家采礦企業,徹底結束了三河市的采礦歷史。截至2021年6月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基本進入掃尾階段。
1.2 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粗放式開采資源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會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102國道北側迎面山坡從標高25米到標高250米處形成了一個個“白茬”,開采區石料混亂堆放,礦區內粉塵飛揚,空氣污染嚴重,大量的露天式開采對當地水文、土地、植物造成了嚴重污染。此外,采礦作業所制造出的噪聲,也會對環境和人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1]。
1.2.1 地形地貌結構被迫改變
礦區數十平方千米,多處為近90度的坡體與白茬山體。質地較軟區域由于開采作業程度不同,形成了深淺不一、不連貫的礦坑;質地較硬區域遺留為巖墻,山區道路曲折難行。地形被迫改變,山體景觀慘淡破敗,與周邊未受破壞景觀形成極大反差,如同地球的某處傷疤。
1.2.2 植被生長與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
大規模山體經挖掘或爆破,出現了大面積巖體裸露,破壞了植被生長所需的穩定土壤環境和林地中動物的棲息地。礦區動植物生存條件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1.2.3 地質災害頻發
礦區經采礦活動后形成了礦坑、廢石堆放、尾礦庫、采空區等多種場地類型。坡面遍布,最大陡坡近乎90度,邊坡穩定性差,易出現碎石脫落等現象,如遇汛期或暴雨天氣,還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給周圍居住區埋下了安全隱患。
2 三河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與景觀重塑
2.1 生態修復經驗
礦山的生態治理是長期的過程,需循序漸進設定階段化目標。礦山開采會制造出大量固體廢棄物,合理利用廢渣與尾礦能實現經濟提升和生態改善雙重愿景。同時,還需加強邊坡穩定、排水設施建設與覆土復綠工作,以防出現地質災害。此外,礦區的生態治理關乎城市、社會的命運,需多方承擔生態環境治理責任。
2.1.1 循序漸進式治理
福成集團投資10億元于2013年完成修復一期目標,在礦山生態治理初期,首先對地表碎石進行清理,減少對有效土地資源的占用,減輕礦區的生態修復工作量。其次,對地質地貌進行重塑,防止地質結構出現變化。尾礦廢棄物經有害物質分解后,用以填充平整破碎地表,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以便為后期土地的開發與利用打下基礎。三河市礦區2 000畝地表整理完畢,形成梯田景觀,于800畝的土地上種植了6.2萬余棵果樹,為后期發展農業旅游觀光園做了充分準備。
2014至2016年間完成礦區二期建設目標,共計投資20億元,采用去高填低等手段造地4 500畝。礦區坡面巖石裸露、土壤覆蓋少、水分易流失、太陽輻射強等嚴峻的環境無法給予植被正常生長條件,只有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營養環境,才可實現下一期復綠的目標。因此,應根據不同植被的生存要求完成巖體覆土厚度的選擇。
2017年至2020年,福成集團投資30億元開始三期工程建設,累計造地5 500畝,三河礦區在積極治理全部廢棄山體基質的同時覆土植綠,通過栽植本土植物,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針對三河礦區少土、多石、缺水的環境現狀,福成人結合當地土壤、氣候、水源等條件,探索出“福成造林法”。在土壤方面主要采用松針腐殖與本地黏性土回填的方法,在后續維護上通過滴水保墑、輸送營養等措施創造適合植被生長的良好環境。在該階段礦區植被覆蓋6萬余棵,綠化草坪覆蓋5 200平方米,植被成活率達到99%以上。
2021年6月,三河市礦山的生態環境治理已進入掃尾階段。在第四期的治理過程中,三河市礦區治理堅持從生態與經濟兩方面同時發力,全力將生態修復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努力踐行“綠色礦山”的建設初心。礦業應以山川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將靈山的文明碎片從點線面的角度融入礦區總體規劃建設中,把東部礦區打造成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生態康養文旅高地,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筑起綠色屏障。
2.1.2 消災除險
避免礦區發生地質災害是礦山實現生態修復的重要目標。礦山開采活動會對山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出現裂縫、塌陷坑等。礦區地質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應穩定邊坡、回填塌陷區與修補裂縫使地質環境得到改善;其次應加強對排洪設施的管理,對采空區地表進行復墾,避免汛期與暴雨對山體造成沖擊;最后在礦區生態基底良好區域鋪設植被,減少礦區水土流失,避免風沙揚塵的侵害,致力于推進礦區生態環境逐漸好轉[2]。
2.1.3 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礦業開發與環境生態保護是一對矛盾,只有通過新型技術手段回收利用礦區固體廢棄物,才能探索出協同共進的發展道路。可以尾礦的綜合利用為發力點,高效轉化其化學結構,開創綠色循環發展的模式。三河市全年生產石料1 800萬立方米,其中360萬立方米作為廢渣處理,堆放占地約400萬平方米,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而且廢渣中含有害化學物質,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通過水洗分選等環節,渣料可成為環保建筑材料中的微晶石、巖棉等,還可成為建筑所需的砂石材料。對廢渣的回收利用不僅可以減輕環境與生態的壓力,而且能夠將其變為可再生資源,滿足京津冀地區建筑砂石的需求,增加經濟收益。
2.1.4 多方力量助推礦區生態修復
由于礦山廢棄地的地形復雜、治理難度大,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的力量,礦區生態環境改善應是多方共同承擔的責任。三河市氣象臺積極加入生態環境修復隊列,將其作為當前首要政治任務,及時發送重要天氣預警與雨情信息,加強汛期監測監控工作,完善應急預案,保障礦區與周圍環境的安全。
2.2 景觀重塑
礦山公園是基于生態修復與城市經濟轉型需要而提出的一種更新路徑。我國于2004年提出礦山公園的概念。礦山公園的建設主要依托礦山遺跡,充分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結合,以此形成發揚當地礦山歷史文化與帶動區域旅游發展的核心力。
三河市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新型產業入駐并迅速發展,加速了城市科技能力和經濟能力的提升,為東部山區的規劃設計提供了良好的輻射條件。目前靈山礦區生態得到了初步恢復,三河市利用4E模型打造體驗式礦山公園,從娛樂—教育—審美—遁世四個方面層層遞進,讓觀賞者由被動參與到積極參與,實現礦山公園的休閑娛樂、康養旅游等功能[3]。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全面規劃,打造三河市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促進礦業廢棄地的可持續發展。
2.2.1 設計策略
第一,完善功能空間,豐富生活體驗。結合三河市的產業模式和城市規劃,利用地形優勢,以“采礦文化”為主題對東部礦山進行合理空間布局,劃分觀賞游憩、旅游康養、娛樂休閑等功能,滿足不同群體游覽的多元化需求,致力于打造助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新勢力。
“體驗”與“交互”,是人們熟悉、停留、記憶一個陌生空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完善功能空間的同時,要繼續嘗試豐富游客的生活體驗,依托礦山獨特的場地優勢創造新穎的娛樂項目。
第二,還原礦區記憶,傳承工業文化。“工業遺跡是對工業歷史的動態保存,是文化脈搏和場地精神得到延續的必要條件”。豐富并拓展礦采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是一個空間能夠立足并發展壯大的根本,也是豐富城市文化底蘊、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要堅持保留礦山采礦文化;另一方面,要融入城市文脈,傳承紅色基因,打造城市特色名片。
遵循傳承工業文明、滿足現代需求的原則,對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礦業文化進行還原和保護,依托文化脈絡和礦區特色,設計觀光路線,打造沉浸式體驗、5D演出、展覽科普等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體驗項目。
第三,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產城融合。經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會促進城市發展的轉型。因此,可對靈山礦區進行合理改造利用,將其初始的生產功能轉化為服務功能,實現城市產業升級,促使城市經濟發展。除了傳統的礦業廢棄地改造開發模式外,還應依托三河市現有的高新產業基礎,推動相關聯的戰略性產業發展,將信息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業態融入礦山公園的設計規劃中,促進礦山公園的產業改革與創新,打造智慧園區,填補目前城市產業缺口,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城市產業發展競爭力。
2.2.2 景觀規劃融入4E模型
第一,娛樂。娛樂體驗是觀賞者在娛樂活動中被動吸收場景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獲得身心放松,對理解、感受文化做鋪墊的過程。因此,娛樂體驗項目要浸入地域特色和礦業文化,使觀賞者置身于文化氛圍中。
首先是開展遺址觀光。對遺址景觀的開發與展示是對礦產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方式。基于現有的采礦空間,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靈山多個采礦空間整合起來,統一規劃參觀游覽路線,串聯景觀節點,使觀賞者欣賞工業文明的歷史痕跡,為觀賞者帶來沉浸式體驗。再現原有石礦的開采過程,展現如何深入挖掘再利用價值,還原歷史采礦文化,形成不同于普通旅游景區的“礦景奇觀”,使觀賞者真實且近距離地觸摸采礦遺留下來的烙印與肌理,充分游覽具有現代工業特色的遺址景觀。
其次是營造康養景觀。三河市處于京津冀之間,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利于其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的生態旅游和康養品牌。在原本的環境基地的自然肌理上打造與環境相契合的康養空間,在舒適的環境中愉悅身心。康養空間的規劃設計應當順應自然環境,使山體、水體、建筑、植物有機交融,構成景觀序列變化豐富的生態肌理。礦區內地形豐富,在經過生態修復的礦山山體上種植植物,既可以形成綠色景觀,也可以使其成為保持水土、提供新鮮空氣的重要生態園林。礦區內的下沉礦坑注水后能形成人工湖泊,形成具有觀賞、游覽功能的水體景觀,實現生態景觀和康養旅游結合發展的業態。
第二,教育。游人積極參與文化教育體驗,并了解相關的文化事件,此時應通過科普展覽、文創實踐等方式開展文化體驗活動,寓教于樂、寓學于游,將文化教育內容轉化為具有體驗、娛樂功能的內容。
首先是建立科普展示空間。規劃功能分區中預留部分用于建設博物館,博物館內部空間、外部造型以后工業設計風格裝飾,以突出現代構造感。采礦過程通常包括探、采、選、加工等生產活動,可通過建設博物場館,利用VR技術向游人還原金礦開采、分解、形成產品的過程,同時介紹三河市的歷史文化,將其作為一個向游客介紹當地歷史與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時,博物館能憑借豐富而獨特的素材和內容成為青少年研學活動的理想場所,針對學生群體開展與礦業文化相關的研學活動,將遺址保護和生態價值觀引入教學實踐,讓青少年身臨其境,學習和體驗工業文明[4]。
其次是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文創產品是具有地域特點和文化內涵的創意內容,探索開發以礦石為元素的文創產品,既是對礦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對提高礦山公園的知名度也有重要作用。傳統的文創產品售賣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公眾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基于互動體驗的文創產品設計顯得格外重要。在建筑中設置文創產品制作體驗區,增加工藝流程的互動體驗,能夠使游客通過文創產品的制作更加了解礦業文化的內涵,制作出的文創產品能夠滿足游客自身的需求,而通過行動體驗增加精神體驗的方式,能使礦業文化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審美。審美體驗者沉浸于某種事物或文化環境中,被初級的文化氛圍所感染。在審美體驗環節可通過文化演出的形式為觀賞者提供審美體驗的元素。
首先是編排實景演出。實景演出是目前很多景區采用的演出形式,它能借助地域性的文化條件,對當地特有的歷史故事、民俗特色等加以編排,形成大型的室外實景演出,讓觀賞者沉浸其中,感受當地文化。三河市具有獨樹一幟的屈家營古音樂和京東大鼓等民間音樂文化,可在礦山廢棄地內搭建室外實景演出舞臺,將三河市城市文化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編排音樂劇,利用數字媒體投影技術實現多層次的疊加,虛實結合,營造沉浸式體驗環境,使游客切身感受城市特色文化。將地方特色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發揮工業廢棄地傳承城市文化、發揚傳統藝術的作用,為礦山公園注入生機與活力。
其次是舉辦礦山音樂節。借助“海邊音樂節”“草原音樂節”等主題音樂節的熱潮,利用場地內開敞的平地設計建造具有礦業風格的大型“流行、搖滾”的現代戶外音樂會劇場,由政府引導、開發,定期舉辦大型的音樂節,吸引國內外游客來此地參觀游覽。舉辦此類活動能提升地域標識性,豐富旅游內容,提升礦區公園的品牌效應,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第四,遁世。礦山文化具有參與性、娛樂性的特征,可通過開展戶外運動為游客提供遁世體驗。
礦區內具有獨特的礦坑、陡坡、巖體等地貌特征和地理條件,適宜開發賽車賽事、戶外運動等新型業態。可將場地內坡差值大的區域開發成高難度極限運動的活動空間,如跑酷公園、障礙自行車騎行場地、越野車賽場跑道、滑雪場等;場地平緩的區域可作為高爾夫球場、親子慢跑場地,以及騎行、賽車初級跑道甚至跑馬場等。
礦山公園的游樂設施不應局限于服務礦區居民的生活,亦可成為輻射周邊的旅游景點。可利用新型業態吸引相關產業集聚,形成產業與生態的促進循環發展模式,可以作為河北省乃至全國的經典案例,彌補國內市場的空白。
3 結語
礦山廢棄地生態環境治理與未來產業轉型是當下重要的時代課題,礦山不應僅以單純恢復環境為目標,更要通過綜合治理手段,促成礦區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的實現。三河市經過十余年的生態修復工程,終于將“生態瘡痍”轉變為“綠色屏障”,為殘破的巖體裹上了綠衣。三河市在礦山治理工程中積累的豐富的生態修復經驗值得類似礦山參考借鑒,如可利用循序漸進治理進程、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福成造林法”、多方力量協同等經驗共同助推礦業廢棄地的生態修復。同時,三河市針對未來發展模式應制定合理的規劃目標,通過景觀重塑的手段,促使礦山生態經濟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段煥春,蔣文程,楊國富,等.河北省三河市礦產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J].礦產與地質,2005(2):198-200.
[2] 王江萍,張毅川.從廢棄地到優質地:城郊白堊土礦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與景觀重建[J].中國園林,2015,31(4):20-24.
[3] 李萍,劉興雙.文旅融合下工業遺產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為例[J].對外經貿,2021(3):103-106.
[4] 程琳琳,劉曇曇,楊麗鈴,等.產業轉型背景下的礦業廢棄地開發利用模式和戰略: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為例[J].中國礦業,2018,27(7):70-74,80.
作者簡介:翟艷(1974—),女,北京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工業遺跡景觀重塑價值與設計、城市商業街空間設計。
柴子華(1997—),女,河北武安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工業遺跡景觀重塑價值與設計。
王藝萌(199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工業遺跡景觀重塑價值與設計。
3238501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