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隧道》是韓國的一部災難劇情電影,講述了因隧道突然坍塌,男主角被困其中,與外界隔絕,在35天的時間內,外界勢力營救男主與隧道內男主自我拯救的故事。影片呈現了韓國現實社會荒誕殘酷的一面,有力地嘲諷了官員、媒體的虛偽和自私,揭露了復雜的人性。
關鍵詞:《隧道》;韓國電影;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3
“電車難題”是人類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于,那個瘋子在另一條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會怎么選擇呢?你是否會拉動拉桿?不同身份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作出的選擇自然也是不同的。而在韓國電影《隧道》中,面對被困隧道的男主,是否應舉全國之力對一個生死未卜的人展開營救,利益各方作出了不同選擇,展現了復雜的人性。
自古以來就有大批圣賢從社會倫理的角度探討人性,三字經中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而人性的善惡并非常態[1],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態度與立場,有時因沖動、貪念、利益而選擇惡,有時因仁慈、平等、博愛、感動而為善。“雖然我們無法決定環境,但我們有能力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作出正面的選擇”[2],影片中的不同人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展現出了人性的兩面,充分展現了人性的復雜。
1 對復雜人性刻畫之人性之善
電影開頭直切正題,未對男主角及故事背景作過多的鋪墊,而是直接讓災難發生,這讓“觀眾能輕易地浸入故事的氛圍”[3],而不顯突兀。隧道坍塌后,被困其中的男主角李正洙在孤獨地等待救援時,意外發現一只小狗,隨即發現了被困車中不得動彈的主人美娜。面對美娜想要喝水的要求,男主角李正洙在只有兩瓶飲用純凈水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幫助她。美娜第二次提出喝水的請求時,雖然李正洙也曾因生存條件惡劣而動搖,但最終在人性的驅使下作出了善良的選擇——將所剩不多的水分享出去。或許正是對其人性之善的回報,美娜留下的狗糧成了李正洙得以在隧道中生存下去的關鍵食物,也成了李正洙逃出生天的基礎性支撐,而美娜養的小狗也成了李正洙在隧道內的唯一戰友。
救援隊長金大慶是本部影片的關鍵性人物,也是從頭至尾都堅持救援男主李正洙的人。導演選擇了一個鼻下長著黑色大痣,甚至可以說長相不太和善的男人來演繹這一至善的角色,向我們傳達了“美不該被定義”的觀點[4],其貌不揚的人也有至純至善的內心。金大慶作為救援隊長,具有大量的營救知識儲備、豐富的營救經驗以及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在得知男主李正洙處于水源緊缺的生存困境時,他憑借專業的知識提出讓男主通過尿液維持生存,這讓男主一度不能接受。為了鼓勵李正洙,他親自試驗此操作的可行性,自己率先嘗了尿液的味道并告知男主。隧道鉆孔打錯地方后,面對政府、民眾、施工方等多方壓力,金大慶仍然堅持營救李正洙,甚至在李正洙的妻子被迫簽署放棄救援協議后,他還堅守著自己的職業道德,盡忠職守。像金大慶這樣有堅定信念的人,“終有機會在現實的平凡中創造出自己的偉大”[5]。在這場救援事件中,正是平凡的救援隊長那偉大的、彰顯人性之善的選擇,拯救了被困35天的李正洙的生命。
而女主角——李正洙的妻子,也是一個被賦予情感性的角色。由裴斗娜飾演的妻子,既有著面臨天災人禍的無助,又散發著具有脆弱感的人性之善的光輝。在整部影片中,李正洙妻子這一角色的身上都充斥著一種強烈的虧欠感。她對眾多救援人員艱難工作僅僅為了解救丈夫一個受難者而過意不去,又因受到眾多媒體、民眾以及官員的關注而不知所措。即便救援人員只是為了盡自己的工作職責、媒體只是為了頭條新聞、官員只是為了自己的政績,女主角仍然懷抱著人性之善去理解他們。女主角每天冒著雪和救援人員一起工作,即使自己幫不上什么忙,也盡力通過為救援人員做飯來感謝他們。然而又一次轉折發生——一個救援人員意外死亡后,女主角作為李正洙的唯一家屬成了眾矢之的。死者的母親甚至因為兒子的死前來救援地,流著淚大聲譴責女主角并朝她扔雞蛋,認為是因為女主的丈夫李正洙,她的兒子才會死去。但女主角真的有錯嗎?不。從各種意義上來說,她也是這場災難的受害者。
2 對復雜人性刻畫之人性之惡
在影片開頭,男主剛用手機與外界取得了聯系,一大批記者媒體就如同蝗蟲過境一般聚集在坍塌的隧道前,他們看似急切地關注、守望在現場,實際上不過是為了搶到最新的猛料罷了。在這一眾記者媒體中,導演著重塑造了以趙明哲為代表的記者。隨著男主被困隧道這一消息的傳開,這些記者為了得到所謂的猛料,通過不知名渠道獲得了男主的電話后,瘋狂對他進行電話轟炸,為了博取眼球,得不到想要的新聞也要造出頭條新聞,在通話中用盡一切方法想要誘導李正洙說出救援工作不到位的話,即使面對被困隧道、生死未卜的男主,記者更在意的還是造出更多獨家新聞,搶奪觀眾視線,獲取更大利益,而不顧李正洙的身心狀態和營救需要。就連救援隊長金大慶隨口編造的記者法也能恐嚇到他們,可見其職業素養和道德水平堪憂。趙明哲作為這一眾記者的代表,在第一次施救失敗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李正洙的個人安危,而是為并未打破世界最長救援紀錄而失望。面對這樣的記者媒體,救援隊長金大慶的喝問也問出了觀眾的內心所想:“到底是新聞重要還是生命重要?”連最后男主逃出生天即將被送往醫院時,媒體都瘋狂圍堵攔截,想要獲得一手消息。毫無疑問,這些泯滅人性的記者利用他人的痛苦和災難博取眼球,真切地顯示出了人性之惡。這些毫無職業道德的記者“觸碰了道德的底線,道德會最終給予他們懲罰”[6]。
男主被困隧道的消息傳開后,引起了整個韓國民眾的關注,也自然引起了政府官員的注意。在救援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時,這些政客向被困的李正洙的妻子表達了殷切的關心。為了展現韓國政府對國民生命的密切關心以及自身的功績,他們宣布要舉全國之力對李正洙展開救援,在媒體的長槍短炮下表明了對被困隧道的男主的負責態度,卻又不忘在救援現場要求媒體拍攝與李正洙妻子的合影,此時官民輿論一片和諧。而當隧道挖洞失敗、班長因公殉職等一系列事件發生后,這些政客當即轉變態度,認為繼續營救會影響自身利益,應當放棄營救,盡快搭建第二條隧道,盡管此時李正洙仍然可能存活。從影片的細節來看,班長意外死亡是由于他站在設備旁,被突然脫離的齒輪插入身體而死。這樣一個連設施都存在問題的施工隊何談施工質量?班長的死成了官員引導民意的突破口,他們閉口不談人是由于設備故障而意外死亡的,而是將其模糊地歸咎于救援過程。政客終于找到了放棄營救、挽回損失的一個大籌碼。救援一名受害人員的行動造成了一名工作人員的死亡,并且仍然存在投入巨額資金后仍不能救出活著的李正洙的風險,這一手好牌讓65%的民眾都選擇了放棄營救。而對隧道坍塌的根本原因——施工方的豆腐渣工程,這些政客卻沒有任何表態,甚至一起對李正洙的妻子施壓,逼迫她在隧道復工的同意書上簽字。最終,李正洙的妻子通過廣播當眾宣布:“我是自愿放棄的。”至此,政府象征性地向民眾表示自己已經盡到了職責,救援是因為“迫不得已”“顧全大局”,才“不得不”放棄的。這彰顯出了政客處處以自身利益為重的人性之惡,讓他們既得到了民心,又挽回了堅持救援的巨大損失,而李正洙的生命卻無人關心。當最后李正洙被救出,即將登上直升機被送往醫院時,卻被要求停下等待政府官員的到來。甚至他為了感謝救援隊長而伸出的大拇指也被報道為“感動了整個國民的李正洙豎起拇指,再一次感謝了政府和國民的救援努力”。政客虛偽的話語與歪曲的行為將一切成果攬于自己的懷中,將此次救援作為提升自身功績的輝煌一筆。這些政客政績、榮譽加身,而基于自身的職業道德、堅持營救李正洙的救援隊長卻因為在媒體前透露了真相,被上級處罰撰寫檢討書。棄人者皇冠加冕,救人者暗處受罰,多么諷刺而又真實的結果。在隧道塌陷這場災難中,韓國政客漠視生命的態度、虛偽的形式主義、一切從利益出發的原則,深刻體現出了其在人性上也同樣遭遇災難的現實。
3 對人性善惡的思考
《隧道》這部災難劇情片與現代普通的災難片不同——它實在太過于質樸了。不同于好萊塢式講述末日奇觀的宏大影片,這部影片中的災難僅僅是一條隧道的坍塌;不同于從人類整體在災難中面臨的生存困境入手,導演選擇聚焦人類個體的生存困境,“在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多維度發展”[7]。然而,這部與眾不同的影片卻像一把未開刃的匕首,給了現實世界狠狠一擊。也正因如此,是否營救一個被困隧道的、生死未知的男人,各方作出的不同選擇才顯得更加真實,更具現實意義,也更能反映出人性的復雜,“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也使觀眾擁有新鮮的審美體驗”[8]。導演通過在電影中構建一場特殊的、僅有男主遭遇的災難,來暴露人性、審視人性、思考人性。
整部影片講述了一個非常嚴肅甚至壓抑的故事,但其營造的卻是諷刺又蘊含著溫情的氛圍。諷刺的是毫無人性的媒體記者、虛偽不作為的韓國政客所體現出的人性之惡,溫情則來自絕境中仍抱有善良之心的李正洙、堅守職業道德的救援隊長、不離不棄的李正洙妻子。在影片結尾,男主堅持了35天終于得以逃生;政客針對這次救援任務發表了深情的演講,稱“這件事讓我重新明白了一個人的生命比任何東西都要珍貴”;記者振奮地報道此次救援是世界上耗時最長的救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從表面上看,這好像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生命得到挽救、國民凝聚力增強、媒體注意力提高、政客領導力提升。然而反映的社會現實卻是“人性最純粹的美好在現代社會已變成一種珍貴的事物”[9]。導演留下了一個極具諷刺性的結局,想必觀眾的想法也與男主角一樣:“都給我滾,你們這些混蛋!”
就像影片所描繪的,人生來就具有善惡兩種屬性,因此人性是復雜的。“這世上,有人作惡,有人行善,我們能做的是修自己的心,用足夠強大的內心來抵御惡意”[10],影片中塑造的對立的人性,不僅展現了導演對韓國媒體、政客的辛辣諷刺,也能幫助觀眾認清世界、思考人性的本質。影片將鏡頭對準人性的善與惡,以電影藝術的方式將現實世界對人性的反思直觀地展示給觀眾,能提高人們對人性復雜本質的認識。《隧道》對復雜人性進行深刻解讀,引導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反思自己,“為喪失方向的人們投下一束希望的光,幫助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11],從而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世界,進一步提升思想境界,規范行為舉止。畢竟“人類在真真假假、有有無無中走向人性解放,唯有不斷對自身進行反思,保持善良的心,才能戰勝自己,走得更遠”[12]。
4 結語
影片體現的人性具有兩面性、復雜性,影片通過對人性的深刻解讀展現人性的深層內涵。分析與研究《隧道》中人物的人性,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這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電影,同時對自身的價值觀、人性產生更深的感悟。
參考文獻:
[1] 杜舒.電影對人性的審視與批評:解讀《隧道》[J].文藝生活,2018(4):131.
[2] 崔婷.淺析《風雨哈佛路》中獨立清醒的力量[J].藝術科技,2021,34(4):55-56.
[3] 王雪汀.小津安二郎電影的美學意蘊解析[J].藝術科技,2021,34(6):112-113.
[4] 王羽桐.由韓劇《女神降臨》思考“美與丑”[J].藝術科技,2021,34(5):50-51.
[5] 王羽桐.由《穿parade的女王》思考理想與現實[J].藝術科技,2021,34(4):71-72.
[6] 吳湘湘.淺析網絡發展對當代青年婚戀觀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1,34(4):15-16.
[7] 吳雅倩.美學視域下傳統文化對影視文化的影響:以服飾文化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4):75-76.
[8] 王雪汀.王家衛電影的美學意蘊分析[J].藝術科技,2021,34(5):52-53.
[9] 朱天慈.網劇《贅婿》中的美學特征研究[J].藝術科技,2021,34(10):69-70.
[10] 周慶沁.電視劇《鎮魂》的美學意蘊解析[J].藝術科技,2021,34(4):53-54.
[11] 周慶沁.探析電影《小偷家族》中骨感表象背后的人性美[J].藝術科技,2021,34(8):93-94.
[12] 王志鵬.電影《羅生門》的藝術美探究[J].藝術科技,2021,34(4):73-74.
作者簡介:呂嵐(2001—),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影視作品欣賞。
指導老師:鄭仁霞
3084501908223